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为治疗和诊断胃息肉提供帮助及临床依据。方法对胃息肉的一般情况及病理特征、有无H.pylori感染进行收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779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4.7%,男248例,女531例,男女之比为1∶2.1,58.9%的胃息肉患者年龄40~60岁,单发息肉632例(81.2%),多发息肉147例(18.8%);694例(89.1%)患者胃息肉的直径≤1.0 cm;胃息肉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37.7%;不同部位的胃息肉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之间的H.pylori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胃底部息肉H.pylori的感染率高于其他部位(P0.05)。结论胃息肉在内镜下直径较小,多数1.0 cm,一般以单发为主,女性较男性多见,多数好发于中老年人,胃息肉主要发生于胃体和胃底,病理组织类型以增生性息肉为主,增生性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了解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及与H.pylori的关系,可以帮助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诊断,有助于内镜下指导治疗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底腺息肉(FGPs)临床内镜特征,并探讨其与质子泵抑制剂(PPI)、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直肠肿瘤等合并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2018年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初诊为胃息肉的患者1249例,其中FGPs组981例,对照组(非FGPs患者)268例,回顾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内镜特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4周PPI使用率、Hp感染率,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异性增生及结直肠肿瘤发病率差异。结果 FGP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3,平均年龄56.02±10.38(24~79)岁,病变多位于胃体和胃底,单发息肉占43.4%,直径多在0.2~0.5 cm,山田Ⅱ型为主;FGPs组Hp感染率为22.8%,明显低于非FGPs组5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72例(48.1%)FGPs患者有超过4周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史,非FGPs组为99例(3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FGPs组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萎缩性胃炎、胃异性增生及胃癌发生率较非FGPs组低(P0.01);FGPs组中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率更高(P0.05);FGPs组与非FGPs组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分别为32.7%和2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Ps的发生与PPI使用存在关联,且和Hp感染呈负相关,FGPs患者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较低,但可能更易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FGPs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01/2016-12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镜检查39572例次,共检出胃息肉2445例次(检出率为6.18%).比较不同病理性质胃息肉的分布规律,年龄差异使用t检验,年龄分组、性别、H.pylori感染状态、是否多发、生长位置的差别用χ~2检验.结果在39572例次胃镜检查中有2445例次检出胃息肉,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后共有1339例次胃镜检查结果纳入研究.共发现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为771例、559例、9例,其中991例为多发性息肉.针对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的因子分析发现,胃底腺息肉具有更高的女性构成比、更低的H.pylori阳性率、倾向于多发、好发于胃底及胃体等特点(P0.05).两者在年龄分布上无显著差别.多发性息肉的H.pylori阳性率显著低于单发性息肉(P0.05).结论胃底腺息肉在胃息肉构成比中有增高的趋势.胃底腺息肉具有倾向于多发、H.pylori阳性率低、好发于胃底及胃体部等特点,其检出率和在胃息肉中构成比的提高可能是导致临床检出的多发性息肉较之单发息肉具有更低的H.pylori感染率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临床治疗多发性胃息肉时应考虑到上述事实并予以特殊关注.  相似文献   

4.
胃息肉的临床特征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内镜下胃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我院自1998年至2002年胃镜下确诊胃息肉患者及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的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H.prlori相关检查资料(包括尿素酶、病理H-E染色、e呼吸试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1.3%的胃息肉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山田Ⅰ型息肉占65.6%,64.7%的息肉直径小于0.5cm,炎性息肉占75.9%,腺瘤性息肉仅占1.28%;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53.2%,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为8.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0.5cm,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多见;H.pylori感染与炎性息肉相关;未发现胃息肉患者伴随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增高: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息肉癌变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加强临床工作中对胃息肉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检出的胃息肉病例,共2 554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内镜特征、病理结果等数据。结果所有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概率增加,≥60岁的患者中发生各病理类型的胃息肉比例最高;女性胃息肉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P0.01);所有息肉中以胃体部最常见(1 024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胃体及胃窦为主,其中胃底腺息肉以胃底和胃体为主。腺瘤性息肉中巴黎0-Ip型比例较高(42.50%),随着息肉增大,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均呈下降趋势,而腺瘤性息肉呈上升趋势。H.pylori感染共561例(21.97%),而胃底腺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3.60%)。入组患者中共有54例(2.11%)胃息肉合并上皮内瘤变,腺瘤性息肉、≥2 cm息肉中发生上皮内瘤变比例最高(比例分别为35.00%、17.86%,P值分别0.01、0.01)。结论高龄及女性患者胃息肉检出率高,胃底腺息肉主要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发生胃底腺息肉患者合并H.pylori感染概率明显下降,≥1 cm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增加,而≥2 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上皮内瘤变概率最高,以上胃息肉的特点需在临床工作中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术后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西安市中心医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 965例住院胃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和其中524例接受内镜治疗患者36个月内复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胃息肉的病理炎症特点,并对胃息肉术后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患者患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腺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胃底腺息肉最多见于胃底,增生性息肉多见于胃体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结果显示腺瘤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和炎性息肉(P0.05)。985例胃息肉患者在接受内镜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出现。对其中524例内镜治疗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复查,168例于术后36个月内复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息肉大小、息肉数量、H.pylori感染和息肉类型为胃息肉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另外,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但年龄45岁、息肉数量为胃多发息肉、息肉直径1 cm、息肉类型为腺瘤性的患者术后较易复发,须注意术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FGPs)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胃镜检查诊断FGP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出FGPs 42例,检出率为0.8%,占胃息肉的27.45%,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息肉主要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形态以山田Ⅱ型为主,多数<0.5 cm,多发息肉多见,组织学以胃底腺大量增生为主体,无急性炎症、肠化及异型增生表现。结论 FGPs有较高的检出率,部分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l)有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的内镜随访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确诊并有内镜随访资料的FGP患者164例。记录入选FGP患者的内镜下一般特征、胃镜复查次数、复查的间隔时间、息肉是否为多发及首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等。结果首次内镜检查发现息肉为单发者85例,多发者79例,多见于胃底(37.9%)和胃体(46.9%),以直径≤5 mm的息肉为主(60.9%)。胃镜复查次数平均(1.3±0.6)次,其中1次129例(78.6%),2次28例(17.1%),≥3次7例(4.3%)。首次复查的间隔时间为(18.3±14.6)个月,其中间隔时间≤12个月76例(46.3%),13~24个月48例(29.3%),24个月40例(24.4%)。第2、3、4次复查间隔的时间分别为(14.4±9.9)个月、(10.3±6.1)个月和(8.8±3.4)个月(P0.05)。多发息肉较单发息肉的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短(P0.05),直径10 mm的息肉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长。年龄、性别、部位及初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与复查次数和首次复查间隔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FGP内镜复查次数较少,多次复查间隔时间有缩短趋势。多发性息肉和直径≤10 mm的息肉更倾向于在12个月内接受首次内镜复查。  相似文献   

9.
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胃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07-01/2009-07-01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的老年人25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发现的常见类型胃息肉进行内镜下观察,大部分予以内镜下切除, 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6-30 mo.结果:发现常见类型胃息肉患者120例,检出率为4.77%.59.17%的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52.50%为山田Ⅱ型,57.50%为≤0.5 cm.单发息肉82例(68.33%),多发息肉38例(31.67%);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26例(21.67%),其次为胃底部22例(18.33%)及胃体部21例(17.50%).对115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3.33%、25.00%、7.50%.118例给予内镜下治疗.27例有随访资料,7例复发,其中5例为多发息肉,6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结论: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病理上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胃息肉单发多见,多位于胃窦、胃底、胃体部,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 FGPs)系胃底胃体黏膜形成的多发性广基息肉状隆起,是胃息肉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倾向于良性.有研究表明, FGPs患者发生结直肠肿瘤(腺瘤和癌)的风险较一般人群高,但也存在争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FGPs及其与结直肠肿瘤之间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对胃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9例接受内镜下治疗的胃息肉患者及100例对照组进行H.pylori感染测定,并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息肉组总体与对照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将息肉组分为炎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腺瘤组三个亚组与对照组H.pylori感染率对比,显示腺瘤组及炎性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及增生性息肉组。血清PGⅠ及PGⅠ/Ⅱ比值(PGR)息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胃体及胃窦息肉亚组为著。结论联合检测H.pylori感染及血清PG浓度对胃息肉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特点、不同胃息肉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胃镜下确诊为胃息肉的1 07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胃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分析其Hp感染率,胃息肉的大小、位置、单发(多发)、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 078例胃息肉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7;胃息肉的最高发病年龄在60~79岁;Hp感染率为42.2%;长期口服PPI者(>4周)以增生性息肉多见;多发息肉的直径以0.2~0.5 cm多见,单发息肉以>0.5~1.0 cm多见。胃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体(41.3%)、胃窦(34.1%)、胃底(20.9%)、胃角(2.0%)、幽门管(1.7%);炎性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最少见。息肉不同直径、位置、单发(多发)、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不同,合并Hp感染的息肉好发于胃窦部(P<0.05),以0.2~0.5 cm的多发性息肉最多见;Hp感染的胃息肉中,主要为炎性息肉(23.2%)和增生性息肉(18.8%),然而Hp阴性胃息肉中构成比最高为胃底腺息肉(24.0%)。胃底息肉以脾胃湿热证(48.0%)为主,腺瘤样息肉以胃络瘀阻证(81.2%)为主;不同直径的胃息肉,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Hp感染的胃息肉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73.1%)。[结论]胃息肉患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中老年高发,最常见的胃息肉发生部位在胃体、胃窦,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炎性及增生性。合并Hp感染的胃息肉多在胃窦部,多为炎性、增生性、脾胃湿热证。掌握胃息肉的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13.
朱鸣  宁守斌  步晓华  曹传平 《胃肠病学》2009,14(12):751-753
背景: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不明且有癌变的可能。目的: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1日~2009年7月1日于空军总医院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三种常见类型的胃息肉392例,检出率为3.4%,单发283例,多发109例。61.5%的患者位于30~59岁年龄段.53.1%的患者息肉形态为山田Ⅱ型,64.0%的患者息肉最大径≤0.5cm。365例行病理检查者中,增生性、腺瘤性和胃底腺息肉分别占63.6%、5.5%和31.0%,前两者好发于胃窦部,后者好发于胃体、胃底部。383例患者成功接受内镜治疗。75例有随访资料者中20例复发,其中13例为多发息肉。结论:胃息肉内镜下多为山田Ⅱ型,直径较小,多为单发.病理类型上以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多见。多发息肉治疗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初步评价胃息肉的内镜下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对122例胃息肉患者作临床及病理组织分析,其中97例行内镜下治疗,58例作6个月-9年的随访复查.结果胃息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岁,30-60岁患者占723%;多发性胃息肉23例(189%),单发性胃息肉99例(811%),胃体和胃窦部胃肉占全部息肉的827%,964%的息肉直径小于2cm.病理组织学分类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分别占467%、330%.随访中有4例患者息肉复发或再发,1例癌变.结论胃息肉多见于中年患者,好发于胃体和胃窦部,以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为最多;胃息肉的内镜下治疗安全、可靠;首次治疗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胃息肉发病率高,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管理指南。目的:探讨胃小息肉(直径10 mm)中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的1 739例胃小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二元回归分析评估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 739例患者中,腺瘤性息肉26例,非腺瘤性息肉1 713例。腺瘤性息肉组与非腺瘤性息肉组的年龄、息肉直径和息肉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息肉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息肉直径、息肉部位为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息肉直径大和息肉位于胃中下1/3是胃小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多发息肉的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的胃多发息肉患者1 639例,以单发息肉患者2 87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内镜下表现、病理学分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息肉背景胃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胃多发息肉组的内镜检出率为1.5%,低于单发息肉组(2.6%)。胃多发息肉组男女性别比为1∶3,与单发息肉组(1∶1.8)相比,胃多发息肉组女性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多发息肉组与单发息肉组一致,均好发于胃底腺区(81.2%、65.9%);病理类型以胃底腺息肉(64.0%、60.2%)为主;息肉背景胃黏膜的病理学改变以浅表性胃炎(75.5%、71.1%)为主。胃多发息肉组的H.pylori感染率(12.3%)低于单发息肉组(25.6%)。胃多发息肉组存在并发息肉(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发生于同一病例) 97例(8.2%,97/1 179),包括增生性息肉合并胃底腺息肉81例(85.6%,83/97),增生性息肉合并腺瘤11例(11.3%,11/97)。多发胃底腺息肉与多发增生性息肉的主要发生部位均在胃底腺区(96.8%、62.4%),而多发腺瘤的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腺区(75.0%)。各病理类型的背景胃黏膜改变均以浅表性胃炎为主(79.8%、67.6%、62.5%)。结论胃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的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二者发病原因可能相同;胃多发息肉存在并发息肉,建议医师多点、多次活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哈萨克族胃息肉的内镜下观察、病理学特点及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窥镜中心行电子胃镜检查的哈萨克族927例患者中发现的胃息肉进行内镜下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检测出患胃息肉者286例,检出率为30.85%.山田Ⅰ型及山田Ⅱ型为36.71%及30.07%,多发息肉105例(36.79%),单发息肉181例(63.21%).30例随访观察1年后息肉复发9例(29.62%).结论 哈萨克族胃息肉的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导致哈萨克族胃癌高发的因素之一,胃镜下治疗是预防息肉癌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对肝硬化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non-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NEVB)的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急诊胃镜检查13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分析总结其中45例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127例得到了确诊,确诊率为97.7%,其中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5例,占34.6%,以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和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 HU)居多.内镜下止血治疗14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EVB)H.pylori阳性率(38.8%)低于非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42.2%),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H.pylori者再次出血率低.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最好行急诊胃镜检查,其诊断率高;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给予内镜下止血及内科治疗,效果确切,同时根除H.pylori有助于预防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伴癌变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8例病理确诊为GHP伴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GHP伴癌变患者年龄(67.2±7.8)岁(45~79岁),男6例、女1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或无明显症状。患者合并胃内多发息肉为主(13例),单发的癌变GHP好发部位在胃体(7例)。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15例为带蒂息肉,癌变息肉直径均>10 mm,9例直径>20 mm。背景黏膜中14例存在萎缩性胃炎,4例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结论GHP伴癌变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对于HP阴性合并萎缩性胃炎的多发性胃息肉患者,需警惕较大、带蒂息肉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黏膜形态变化判断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和14C-尿素呼气试验的186例门诊受检者进行临床研究。胃镜下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根据胃黏膜形态制定标准,经内镜判断是否存在H. pylori感染,并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统计胃黏膜形态判断H. pylori感染的符合率、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 186例患者经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 pylori阳性者111例,H. pylori阴性者75例,H. pylori阳性者中,男性59例,女性52例,年龄19~82岁,平均(46. 9±7. 8)岁; H. pylori阴性者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20~85岁,平均(47. 8±8. 4)岁; H. pylori阳性与H. pylori性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内镜检查发现,H. pylori阳性者出现胃黏膜弥漫性充血、黏膜肿胀、胃体皱襞肥大及充血水肿、白色黏液混浊、点状发红、鸡皮样、增生性息肉、萎缩、肠上皮化生、黄色瘤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H. pylori阴性者(P 0. 05),可作为内镜判断H. pylori阳性的特征; H. pylori阴性者出现RAC阳性、胃底腺息肉、陈旧性出血斑、隆起糜烂病灶发生率显著高于H. pylori阳性者(P 0. 05),可作为内镜判断H. pylori阴性的特征。H. pylori阳性者与H. pylori阴性者斑状发红、凹陷性糜烂、多发白色扁平隆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胃镜诊断H. pylori感染的准确率为90. 32%,敏感性为92. 79%,特异性为86. 67%;胃镜诊断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一致性好(kappa=0. 798,P=0. 000)。结论内镜下胃黏膜形态变化可有效诊断H. pylori感染情况,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