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口服抗凝药又称直接口服抗凝药,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起效快,半衰期短,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对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效果不劣于华法林,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低,安全性更高,成为目前抗凝领域研究的热点。在隐源性卒中、颈部动脉夹层、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进展性卒中和高危非致残性卒中等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尽管支持应用抗凝的证据强弱不等,但是鉴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拥有更高的安全性,相关探索性研究不断出现。该文对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脑血管病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展开阐述,探讨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能够弥补华法林的局限性,具有更好的获益/风险比。临床上对于心房颤动、冠心病及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的抗凝方案也逐步过渡到NOACs,而且存在许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是预防心房颤动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华法林作为近年来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基石一直未被完全取代,却因其治疗上存在的众多限制导致其应用率低或使用不达标等,为解决华法林的这一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应运而生,并以其剂量固定、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出血风险小等优点逐渐受到临床青睐,然而其不足也不容忽视,尚需更多确切的临床实验研究来明确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现拟通过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机制、药理学特点及最新试验研究做一简单介绍及比较,并对临床合理选用抗凝药做一简要总结及展望,望能为临床医生针对心房颤动患者合理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需要抗血小板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何联合使用以最大程度减少支架内血栓、系统性栓塞等缺血事件,同时又不显著增加出血事件,有待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5.
抗凝治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起关键作用。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相比风险获益比更佳,卒中风险、颅内出血风险及死亡率均显著降低。不同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分子机制差异可能显著影响药物在特定人群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人群中的作用,临床医师应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尽可能达到最佳的风险获益平衡。  相似文献   

6.
新型口服抗凝药正逐渐作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一线抗凝治疗选择。然而新型口服抗凝药价格昂贵,不适用于孕妇、儿童、瓣膜病及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大多数患者仍需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被推荐用于系统性血栓、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新型口服抗凝药时代如何优化华法林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有症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目前不中断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房颤消融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风险仍存在,围术期口服抗凝治疗策略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口服抗凝药是现今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栓塞事件的主要方法,但传统口服抗凝药存在出血风险高、治疗窗窄、需反复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等不足,而新型抗凝药也有价格高、潜在毒副作用等缺陷。目前,非药物治疗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主要有心房颤动的外科或介入根治、外科截除左心耳、经皮左心耳封堵等方法,现综述以上非药物治疗手段及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魏倩  梁岩 《心血管病学进展》2020,(5):441-443,451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血栓预防和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等,但其仍有引起出血并发症的风险。目前的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脑出血风险比维生素K拮抗剂相关的脑出血风险更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出血的患者时,缺血性卒中和复发性脑出血的风险与华法林相比无显著降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脑出血的血肿特征和功能预后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无显著差异,甚至血肿体积更小,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0.
约20%~30%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至少5%~7%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需要同时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平衡血栓事件与出血风险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多项临床研究提到,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将成为三联抗栓治疗的替代治疗方案,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尚不能支撑临床决策和个人抗栓方案的制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仍有待出现。  相似文献   

11.
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华法林及其他维生素K拮抗剂的一类替代药物。相较于维生素K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药起效快、半衰期短、无需实验室监测、不易受食物及药物影响,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报道的最为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现对近年来涉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对栓塞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术。大量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有效性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但是,围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受限,故左心耳封堵术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较高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栓塞高风险的患者。现报道1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治疗情况下,左心耳局部仍存在血流淤滞现象,经左心耳封堵术成功隔离左心耳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临床中心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并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高龄老年(年龄≥80岁)72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73例,女性355例,年龄80~98岁;治疗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476例)和依从性差(252例)2组。结果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依从性在冠心病史、房颤类型、心力衰竭(NYHA≥Ⅲ级)、恶性肿瘤、CHA_2DS_2-VASc≥5分、药物≥5种、脑卒中、出血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冠心病(OR=405.98,95%CI:64.797~2526.332)、出血(OR=0.07,95%CI:0.021~0.27)、阵发性房颤(OR=0.11,95%CI:0.033~0.389)、脑卒中(OR=19.38,95%CI:3.705~101.393)、CHA_2DS_2-VASc≥5分(OR=0.05,95%CI:0.016~0.138)、恶性肿瘤(OR0.01,95%CI:0.000~0.004)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需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干预,改善抗凝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于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在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期间复发性缺血事件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及决定因素尚不确定。因此,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Paciaroni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然后比较了改变抗凝治疗与继续原有治疗患者之间缺血和出血事件的估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纳入加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4月30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项RCT纳入分析,包括72 762例患者。试验组使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和达比加群。肾功能评价公式为Cockcroft-Gault。Meta分析结果如下:有效性终点指标包括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或非中枢性系统性栓塞。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存在显著性差异(OR=0.82,95%CI:0.74~0.92,P=0.0004)。安全性终点指标为大出血,另有两项研究对全因死亡进行了分析。大出血事件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存在显著性差异(OR=0.74,95%CI:0.61~0.90,P=0.002)。结论根据现有相关研究,在减少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的卒中、(非中枢性)系统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上,新型口服抗凝药总体优于华法林;在全因死亡上,新型口服抗凝药总体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PVT)患者中,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PubMed, 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数据库中, 通过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 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6月20日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随机分组模型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PVT再通方面, 与传统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相比, 新型口服抗凝药再通率更高(OR = 13.75, 95%CI 3.58~52.90,P = 0.000 1)。出血方面, 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于传统抗凝药物并不增加出血风险(OR = 2.42, 95%CI 0.62~9.41,P = 0.20)。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PVT再通的发生方面优于传统抗凝药物, 在出血的发生方面,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1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概述针对心房颤动(房颤)高危人群(CHA2DS2-VASc≥2分)预防远期不良事件(血栓栓塞、脑卒中、猝死等),抗凝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起效慢、常受食物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原因,临床上已经逐渐被新型口服抗凝药取代。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2大类: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两者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  相似文献   

18.
抗凝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的同时有可能增加出血事件.文章通过回顾抗凝药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应用以及新型抗凝药的研究,评价了抗凝药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抗栓治疗是临床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困境。传统的三联疗法即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出血率较高,现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P2Y12抑制剂疗法较传统三联疗法在不明显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基础上能减少出血事件,但二联疗法较三联疗法孰优孰劣还不能下定论。未来的研究或许会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个最优的疗法。现介绍这类患者抗栓疗法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因心房颤动、心脏机械瓣膜、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需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这类患者PCI围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与无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有所不同,不当的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围术期出血或血栓事件,本文回顾相关研究进展及指南建议,对目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PCI围术期抗凝方案进行探讨,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