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冠状动脉无创成像技术中,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nary CT angiography,CCT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CTA通过血管注入对比剂,行多层螺旋CT心血管造影,再通过后处理达到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细节的目的,具有无创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对于血管变异、血管疾病以及显示病变和血管关系有重要价值,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高.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的一些临床研究,综述了CCTA诊断性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和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诊断"金标准",然而却是有创方法.多层螺旋CT的开发,使心电触发扫描技术和容积扫描技术大大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冠状动脉内腔显影,可以有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其重建出的三维图像质量更好,诊断准确率更高且易于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并对其进行定量测定.16层CT的问世使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步入一个新阶段.它与4层CT相比,当采用相同层厚(1.25 mm)时,冠状动脉的CT扫描时间是后者的1/4(一般为8 s~10 s).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的影响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43例,均进行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用层间隔、层厚为1.0 mm、3.0 mm的方法进行重建每位患者的原始数据。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1.0 mm的检出钙化斑块为43个,小钙化斑块为38个;3.0 mm的检出钙化斑块为30个,小钙化斑块为22个;1.0 mm的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为100%显著高于3.0 mm的69.77%,且小钙化斑块检查敏感性为100%显著高于3.0 mm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较为显著,且1.0 mm的层间隔、层厚较3.0 mm具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诊断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的52例糖尿病患者,并对这52例患者进行双源CT血管检查,把所有血管分为400个阶段,再检查后注重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该次研究的5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双源CT血管造影正常、轻度狭窄9例(17.3%),重度狭窄11例(21.2%)明显比数字减影血造影16例(30.8%)、2例(3.8%),效果好(P0.05)。结论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准确的检查出糖尿病患者下肢病变导致血管闭塞和狭窄,为糖尿病患者存在下肢病变的提供了更简便的检查方法,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双源CT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中性造影剂的研究应用,CT小肠造影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因其无创、且对肠壁内、肠外病变的诊断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弥补内镜检查的局限和不足,有助于合理、准确的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及术前手术指导,缺陷是电离辐射危害限制了使用人群、检查的次数和时间窗。因此,本文就CT小肠造影检查中的技术要素、临床应用以及如何降低辐射暴露方面做一综述,分析CT小肠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CT仿真内镜(computer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技术是先进的计算机科学与现代医学影像学结合产生的一种无创性虚拟现实的检查手段。CTVE发展十几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其临床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的领域有喉、气道、消化道、血管、中耳、鼻窦、膀胱、胰胆管等。目前随着后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相关的报道不断积累。本文查新了国内外近10年文献,主要就CTVE在冠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TA)观察正常左冠状动脉起点及主干解剖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左冠状动脉CTA结果完全正常的患者,测量左冠状动脉的起源及主干走行的变异.结果 60例左冠状动脉显示清晰,其中4例左冠状动脉走形变异,变异率为5%,其主干及分支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结论 左冠状动脉主干的恶性变异危险度高,冠脉CTA对此种变异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翟学君 《山东医药》2014,(14):14-14
冠状动脉钙化是常见冠状动脉疾病。放射CT血管造影技术又称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 CTA )。其采用心电门控技术,空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已被用于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但其重建过程中应采用1 mm层厚及3 mm层厚的效果尚不明确。2013年2~8月,我们采用CTA对5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测,并比较了层厚1、3 mm时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显著提高了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水平,该文就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QCA)检查是冠状动脉疾病(CAD)诊断的金标准.因系创伤性检查.而且检查费用昂贵.患者不易接受。为此寻找准确可靠并且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电子束CT和MRI在冠状动脉(CA)无创伤性检查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是两者也均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1998年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ophy.MSCT)的问世无疑是无创伤性CA成像的一个新里程碑。本文就其检查原理和对CA疾病诊断的价值进行综述报道。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重大疾病。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及早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仍然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一些其它非介入技术的应用具有代替常规冠脉造影术的潜在可能性。这样 ,冠状动脉疾病的非介入诊断成为当今医学关心的问题。新一代的多层螺旋CT具有高的分辨率 ,可以对心脏及冠状动脉进行显像评价。它不仅可以直接检测冠脉管腔狭窄 ,而且可以检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虽然由于冠脉运动尤其是右冠和回旋支中、远段造成的伪影 ,限制了MSCT的应用 ,但在获得足够的冠脉显像质量的情况下 ,多层螺旋CT冠脉管腔显像诊断明确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达 90 %左右。近几年来 ,CT技术的进步和显像质量的提高为冠脉显像诊断提供了日益增加的临床价值。另一方面 ,多层螺旋CT通过对冠脉钙化的评价 ,进行冠脉斑块负荷的测量 ,可评价、预测心血管病的危险性。通过钙化斑块负荷和造影剂管腔显像结合可增加诊断的准确性。总之 ,MSCT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疾病的非介入方法正在快速发展 ,将来可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由于其无创性、简便性以及能综合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所以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应用。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有获得对比剂相关性肾病和辐射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注射与扫描方案的不断优化,在图像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患者所受的对比剂剂量和辐射剂量也得到大幅下降。现就个性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作为威胁当前社会阶段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一类,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因而在前期及早诊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阻碍血液流动,患症冠心病),是预防、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重中之重,但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手段存在较大的应用风险、运用相对局限,究其成因,即是辐射及造影剂量较大,对人员技术和设备提出较高的标准、要求且价格昂贵。如此情况,迫切需要运用全新、无创、安全的影像学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检查、评估、诊断,伴随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期望逐步实现,CT冠状动脉造影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大量临床实例的调研,深入、细致分析病患的检查结果,探讨了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实用性,确认其具有准确、迅速诊断的特点,应当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直被公认为是脑血管检查的金标准.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造影(CTA)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血管的检查.文章就CTA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CT技术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心脏CT血管造影(CTA)无创和高成像质量的优势日益突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TA在诊断冠心病、辅助心房颤动消融以及判断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发展前景;同时,由于技术问题也存在部分局限性,该文就上述这些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CT技术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心脏CT血管造影(CTA)无创和高成像质量的优势日益突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TA在诊断冠心病、辅助心房颤动消融以及判断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发展前景;同时,由于技术问题也存在部分局限性,该文就上述这些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CTO患者13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86例与B组5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介入治疗,A组患者于介入治疗前行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B组患者于介入治疗前行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导丝未通过情况、进入假腔形成夹层情况、手术时间、耗材用量、支架长度、介入治疗成功率,并比较A组不同介入结局患者闭塞病变时间、CT值及病变长度。结果 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B组,导丝未通过率、进入假腔形成夹层发生率低于B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患者微导管、预扩张球囊、后扩张球囊用量多于B组,支架用量少于B组,支架长度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导丝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B组(P0.05)。A组中介入治疗成功者闭塞病变时间短于介入治疗失败者,CT值低于介入治疗失败者,病变长度短于介入治疗失败者(P0.05)。结论 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提高CTO患者介入治疗时血管再通率,降低导丝未通过率及进入假腔形成夹层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64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angiography,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64-SCTCA和CAG检查资料,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SCTCA和CAG检查结果中可用于评价的病变血管段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共发现≥50%狭窄节段242个,64-SCTCA共发现≥50%狭窄节段199个,两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狭窄的显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126例冠心病患者中有91%通过64-SCTCA发现(110/121)。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6%、98.8%、79.5%、99%。结论 64-SCTCA可作为冠心病无创、便捷、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心肌所获得的血流量减少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血流储备分数(FFR)通过测定冠状动脉血管内压力的变化,能对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或流量及心肌获得的血流量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用于协助判断启动介入治疗的时机。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FFR(FFR-CT)可根据非侵入性的冠状动脉CT成像计算得出FFR的模拟数值,进而较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本文系统地阐述了FFR-CT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对FFR-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对食管胃肠道疾病的检查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资料完整的病例83例,食管疾病28例,胃疾病32例,小肠1例,大肠22例.检查前准备:食管po产气粉3g后5min~10min再服用5%碘水溶液10mL~20mL;胃po矿泉水350mL~500mL,并转动体位2~3次;肠采用检查前24,12h两次分别po1%碘水溶液300mL~500mL,必要时对大肠检查加用肛门插管注入空气600mL~900mL,扫描方法:常规平扫、病灶目标扫描、增强扫描.结果83例中癌肿占80例,其余3例分别为胃食管裂孔疝,小肠crohn氏病、胃幽门梗阻.首次发现病灶组20例,提出正确诊断率为90%,误诊2例.癌肿术后复查组33例,发现复发和(或)转移灶15例,其中远处器官转移6例,病变复发率为45.5%,临床确诊再行CT检查组30例,病灶显示率100%,周围结构侵犯10例,远处转移2例.80例肿瘤患者中总转移率为25%.结论在做好检查前准备的情况下,食管胃肠道的CT检查能很好显示癌肿病变;对盲肠其他疾病灶如crohn氏病,胃食管裂孔疝亦有诊断价值.术后复查患者可追踪观察病灶的转归、尽早发现复发或转移,从而修改临床治疗方案.临床确诊病例再行CT检查可明确病灶的大小、范围以及周围侵犯情况,特别是确定有否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