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究同期左心耳闭塞术(LAAO)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早期结局影响,以及是否增加围术期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9~2019年接受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基本特征,将同期接受LAAO的患者与未接受LAAO的患者以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通过对比两者(闭塞左心耳者和未闭塞左心耳者)之间术后死亡、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评价同期LAAO的安全性及早期结局。结果:共有43 405例接受CABG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272例患者(0.63%)接受了同期LAAO。272例患者均成功匹配术前基本特征无差异的未接受LAAO的患者。结果显示,配对患者中接受同期LAAO者与未接受LAAO者相比,死亡、脑卒中、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针对180例(66.2%)术前无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亚组倾向评分匹配,结果显示,术前无心房颤动患者中接受同期LAAO不增加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结论:CABG同期进行LAAO并不增加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CABG后早期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高达27%-40%,增加了卒中的危险。而CABG术后AF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本文试图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来探索CABG术后AF发生可能的自主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北京同仁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入院实施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术后心房颤动组和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的LAVI值与术后心心房颤动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CABG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19例,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7.9%。术后心房颤动组的LAVI值显著高于术后未发生心房颤动组[(22.1±4.1)vs.(18.1±5.1)m L/m2,P=0.01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5,95%CI:1.017~1.0323,P=0.026)、高血压病史(OR=1.053,95%CI:1.019~1.087,P=0.009)、既往心房颤动病史(OR=2.273,95%CI:1.207~3.340,P=0.010)、LAV值(OR=1.784,95%CI:1.181~2.487,P=0.003)是CABG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的LAVI值是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并进行危险分层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单纯CABG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3%~33%,同期行瓣膜置换时高达63%。CABG后发生房颤不仅增加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而且还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增加心力衰竭和脑卒中风险,从而增加死亡率和病死率。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和发作时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旨在探讨老年CABG术后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虽然许多研究证实药物可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但是并无资料显示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可以减少术后卒中。美国学者Kollar等对2964例患者CABG术后的心房颤动和卒中发生率进行研究后认为,CABG术后不应用常规积极抗凝来降低本来发生率就低的术后卒中,全量肝素只用于有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患者,华法林用于术前已经有心房颤动或者新发心房颤动持续大于24h的患者。(摘译自Ann Thorac Surg,2006,82:515-52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与卒中的关系:何时需要抗凝?@伍伟锋…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及室内阻滞是冠状动脉旁路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后较常见的心律失常。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laserrevascularizationTMLR)加CABG联合手术治疗重症冠心病术后发生房颤及室内阻滞的情况尚未见报道。本文对140例行TMLR CABG患者行初步临床分析。  资料和方法 1996年7月~1998年12月140例行TMLR CABG的患者符合以下条件:(1)首次行TMLR CABG;(2)术前12导联心电图无房颤及室内阻滞者;(3)无甲状腺疾病;(4)术后无钾代谢异常。其中男性119例,女性21例;年龄36~76(平均59)岁。心绞痛…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8-2003年102例CABG术后患者(其中21例发生AF)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射血分数(EF)、左心房大小、心电图、心肌梗死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搭桥支数、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用药情况、AF患者的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情况.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20.6%.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窦性心律10例,直流电复律3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自动转复窦性心律3例,持续心房颤动3例,术后早期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结论CABG术后AF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可降低术后心室率,减少AF的发生.术后应积极控制心室率,应用胺碘酮转律对CABG术后AF患者是较好的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价其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接受CABG的19例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80~91岁,平均(82.7±3.3)岁,体外循环下CABG 14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 3例,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2例。旁路移植血管数(3.2±1.1)支。结果接受CABG的高龄患者合并疾病多,15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有心肌梗死病史。本组患者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有52.6%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另外急性肾损伤(31.6%)、心功能不全(42.1%)、慢性贫血(42.1%)、低蛋白血症(47.4%)等发生率也较高。结论高龄患者合并疾病多、病情危重,术前需细致评估,围术期尤其需精细管理,出院后适当增加随诊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的患者常发生心房颤动(AF),并且会导致致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先前使用P波信号平均心电图(P-SAECG)的研究已经表明:过滤的P波增宽(FPD)的患者CABG后发生AF的危险性增加。我们的研究显示FPD124ms和P波持续20ms的均方根电压≤3.7μV的患者外科术后发生AF的危险性增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通过P.SAECG,术前预防性使用胺碘酮是否能降低实施CABG高危组患者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明确高尿酸是否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及瓣膜术后患者早期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了2018年1月至6月,北京安贞医院CABG术及瓣膜术患者共1 242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症以及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术前相关检验指标的差异;术中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体外循环时间等的差异;术后24 h LVEF、72 h BNP水平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高尿酸组患者322例,尿酸正常组患者920例,结果显示:高尿酸与术后24 h LVEF、72 h BNP水平、术后IABP及CRRT置入、术后肌酐水平以及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与CABG术以及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LVEF下降,以及BNP升高相关,是心外术后患者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 (Af)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 2 5 %~40 % 〔1 ,2〕,可能导致严重后果〔3〕。为了解CABG后早期Af的发生率及可能相关因素 ,本文总结 1 34例单纯CABG病例 ,对Af发生相关因素、防治措施进行探讨。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9年 1 2月~ 2 0 0 1年 1 0月 ,本院共完成CABG 1 45例 ,其中 1 34例为单纯CABG。男 1 1 3例 ,女 2 1例 ,年龄 37~ 81 ( 60 .0± 8.5 )岁 ,按术后是否发生Af,将患者分为Af组 ( 38例 )和非Af组 ( 96例 )。术前有阵发性Af病史患者 4例 ,术后均有Af发生 ,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改善CABG术的效果提供一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6月—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初次CABG手术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纳入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及手术效果,筛选出可能影响CABG术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接受体外循环CABG术患者55例,非体外循环CABG术(OPCABG)患者10例。年龄高导致CABG术后非正常(死亡和自动出院)出院率增加(P=0.024);OPCABG(P=0.009)、正高职称医师主刀(P=0.027)可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同期处理心脏瓣膜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P=0.012);吸烟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较慢(P=0.017)。体外循环时间与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呈正相关(r=0.621,P<0.001)。65例患者中院内死亡1例,死亡率1.54%。结论 年龄、OPCABG、同期处理瓣膜、吸烟、正高职称医师主刀、术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和体外循环时间是可能影响冠心病患者CABG近期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至2019年我科行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高龄(>70岁)患者68例,将术后持续超过5min或需要抗心律失常或心电复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前尚缺乏针对老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an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风险因素分析.本研究以老龄CABG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影响老龄CABG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1999年至2005年间,有1 756例老龄患者(大于65岁)在我院接...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F)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国内外临床观察显示,有20%~50%患者CABG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而其中82.5%为AF[1,2]。虽然此类心律失常并不致命,不增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及猝死的发生率,但其严重的临床症状往往需要转复为窦律才能缓解,尤其是心室率>150次/min的快速室率AF可能导致低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栓塞等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而且加重患者痛苦,应予以及时治疗[2]。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常见的并发症,房颤尤其快速房颤,常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减少心肌供血,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梗死,甚至心原性休克,另外,术后出现房颤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增高,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多种临床危险因素引发CABG术后房颤,包括体外循环、高龄、右冠状动脉狭窄、左室功能低下或左室肥厚等.  相似文献   

18.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伴有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抗栓治疗要兼顾血栓与出血的风险等特点。我国目前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有85%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忽略了心房颤动导致脑卒中风险的存在,不足20%的患者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心房颤动、脑卒中三种疾病既可以独立存在,三者之间又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相互发生的关系,冠心病增加心房颤动发病率,心房颤动增加脑卒中发病率,冠心病与脑卒中亦可同时存在,而对于冠心病、心房颤动、脑卒中统一化管理共识为我国临床治疗空白,本文对PCI术后伴有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脑卒中防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是造成患者残疾、死亡及增加社会医疗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体表心电图作为一个简单、快捷、无创的心房颤动诊断工具,能及时、简便地检测心房颤动的发展变化。f波是体表心电图捕捉到的细小波动,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心电图依据之一,其振幅能很好地反映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功能,有助于降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本文主要综述了体表心电图f波振幅形成相关机制及其在心房颤动诊断、导管消融术、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可显著延长患者住院时长、增加医疗费用及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心脏表面的脂肪组织在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关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脏术后房颤的总结不多。本文拟从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解剖结构、病理生理学,以及其与术后房颤发生的潜在机制、相关预防治疗措施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总结,为未来新的干预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