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右室起搏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容易导致心室激动不同步、心房颤动及三尖瓣反流,而希氏束起搏能够沿着正常传导系统下传,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最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现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希氏束起搏因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被认为是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该文介绍希氏束起搏的定义、电生理特点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电激动顺序与正常生理起搏顺序相反,经临床试验证实会导致心室重构、影响心脏功能,增加二尖瓣反流、心律失常发生和死亡[1-6].而希氏束区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连敏  曹宾  王骏  张必利 《心脏杂志》2019,30(1):111-114
从电学及血流动力学来说,由于希氏束起搏(HBP)能保持心室的同步性以及更长久的保持心脏功能。在过去的数年中,HBP被更多的应用于临床。本文就HBP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较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能够改善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本文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希氏束电图的导管记录技术的问世奠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成为心脏病学一门新的亚学科的基础,本文将回顾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该技术的基础上,直到最近出现的希氏束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进展。这些新技术基于良好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基础,因应用导管技术实现永久性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快速涌现的大量证据已显示永久性希氏束起搏不仅是CRT(双室起  相似文献   

7.
生理性起搏是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方式。该文主要介绍希氏束起搏的靶点、定位标准、临床实现方式及优势等。  相似文献   

8.
希氏束起搏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是相对生理性的起搏模式。对于心衰、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定义,及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临床适应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化。希氏束起搏通过刺激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将产生的电信号经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下传,从而使心室产生收缩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由于专业工具的缺乏及不同个体希氏束解剖位置各异,希氏束的定位及导线的植入较困难。综述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升高。而希氏束起搏(HBP)能同步激活左右心室,有效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更高。本文主要就HBP在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7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4.1F螺旋导线进行永久HBP,门诊随访3~l2个月.结果 成功HBP 9例(52.9%),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感知、阈值分别为(3.5±1.4) mV、(1.2±0.7)V和(3.4±3.3)mV、(1.7±1.3)V,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中有2例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宽QRS波,其中1例依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半年,HBP后QRS时限由术前的150、200 ms变为120、160 ms,心功能由术前的Ⅲ级(NYHA分级)变为Ⅰ、Ⅱ级.17例中1例术后出现中等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理,随访1年心包积液明显减少.结论 永久HBP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预期心室起搏依赖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后出现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永久HBP可能是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生活质量,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分支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患者常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即起搏器综合征。同时非生理部位的心室起搏也限制了永久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双心室同步起搏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Tantengco等~([1])随访长期右心室心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需求也日趋增多。但目前对最佳心室起搏位点仍存在争议。传统右心室起搏,无论是右心室心尖部还是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都会导致心室收缩不协调,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较右心室起搏保持了左、右心室电和机械的相对同步性,但与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仍相距甚远。随着植入技术及器械的发展,更接近生理性起搏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即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andle branch pacing,LBBP)成为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HBP能产生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因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 1960年Giraud第一次在一位房间隔缺损的病人身上记录下HBE(His Boundle Electrocardiography).1969年Scherlag和Damato分别报导用电极导管在右心腔记录到房室结、希氏束和右束支的电活动.他们将心腔内记录心电活动的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简单、全全而可靠的方法.1973年,我国首都阜外医院首先报导了HBE的检查结果.该技术现已成为临床电生理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每次测定都要将电极插  相似文献   

15.
生理性起搏是当前起搏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长期随访发现右室心尖起搏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的不同步,导致心功能损伤。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在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方面比传统的右室心尖起搏更有优势。本文就 HBP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与专用植入器械的辅助,选择安装希氏束起搏器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工作中希氏束起搏心电图也越来越多.本文收集了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例较典型的希氏束起搏心电图,分析在不同电压输出下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一些特定的慢心房颤动患者选择希氏束起搏,设置特定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心脏衰竭患者超过2500万,我国约有45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目前,β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等药物治疗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改善远期生存率方面并不理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即双室起搏已被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式[2]。但是,仍有30%~40%  相似文献   

18.
希氏束起搏作为一项21世纪新兴的起搏技术,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起搏方式基于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非常接近正常心脏的生理电活动模式,甚至被认为是新一代的生理性起搏器。短短20年,从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到控制心力衰竭(心衰),希氏束起搏的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不断地扩大,其能否成为起搏器治疗的一种新模式?本文就希氏束起搏的相关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心脏起搏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最有效和最成熟的方式,其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1].右室心尖部是既往最常用的起搏部位,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会改变心脏正常激动顺序,使心室收缩失同步导致心功能不全、瓣膜反流及心房颤动(房颤)等[2-3].  相似文献   

20.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entricular pac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BiV CRT)能够显著改善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的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但是,由于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