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55例、闭塞83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侧支循环组126例和对照组74例,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侧支循环组吸烟、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9.7%vs 56.8%,P=0.011;36.5%vs 67.6%,P=0.000;(19.93±3.98)μmol/L vs(23.21±4.52)μmol/L,P=0.000]。高血压、吸烟、Hcy是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P0.05,P0.01)。颅内血管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长期吸烟、高Hcy水平,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可促进建立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2.
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冠脉狭窄≥90%和(或)闭塞病变血管造影进行分析。结果:79例严重冠脉病变有68例见侧支循环,其中右冠病变47例,伴侧支循环44例,占93.61%(44/47),前降支病变51例,伴侧支循环29例,占56.86%(29/51),回旋支病变26例,伴侧支循环20例,占76.92%(20/26),合并糖尿病39例,37例伴侧支循环,非糖尿病40例,31例伴侧支循环(P<0.05),合并高血压组49例,46例伴侧支循环,非高血压组30例,22例伴侧支循环(P<0.01)。结论:严重冠脉慢性病变多数建立侧支循环,以右冠病变显著,糖尿病(或)高血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他丁浓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对冠脉侧支形成的影响;同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独立相关(均P<0·01);无侧支循环者cTnI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升高[(0·91±1·13)∶(0·29±0·23)μg/L],LVEF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降低[(43±11)%∶(48±11)%],均P<0·01;两者间VEGF、内皮他丁、hs-CRP及BN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内皮他丁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对狭窄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颅内病变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对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272例患者纳入分析,1028例(80.8%)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342例(33.3%)为颅内病变,330例(32.1%)为颅外病变,356例(34.6%)为颅内外联合病变.颅内病变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另外两组(F=41.995,P=0.000).各组间性别(x2=10.602,P =0.005)、高血压(x2=11.316,P=0.003)和糖尿病(x2=13.465,P=0.001)的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青年组和中年组以颅内病变为主,老年组以颅内外联合病变多见.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单纯颅内病变及颅内外联合病变有关,单纯颅外病变仅与高龄和高血压有关.1028例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共累及血管2732支,其中前循环血管1759支(64.4%),后循环血管973支(35.6%),前循环轻、中和重度狭窄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见,而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后循环各种程度病变均以椎动脉颅外段最多见.结论 不同部位脑血管病变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187例住院患者 ,分为CHD组 93例及对照组 94例 ,测定Hcy水平与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年龄、性别、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血脂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已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任 1支血管狭窄≥ 5 0 %者诊为单支病变组 ,2支以上为多支病变组。任 1支血管狭窄 <5 0 %者诊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冠心病的多个易患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cy水平 :(1)CH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 )有心肌梗死史者高于无心肌梗死史者 ;(3)与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史、年龄、性别、血脂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4 )多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 ,单支病变组略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 ;(5 )logistic回归分析示Hcy水平、吸烟、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CHD密切相关 ,有心肌梗死史者Hcy水平增高明显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 ,血浆Hcy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循环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的住院患者181例,均经DSA明确诊断。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181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0~2级)组6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3~4级)组113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包括血常规、血尿酸、血脂及DSA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缺血性卒中史)及烟酒史。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61±9)岁比(56±12)岁],高脂血症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26. 5%(18/68)比13. 3%(15/1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烟酒史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0. 2) mmol/L比(1. 1±0. 3) mmol/L,P 0. 05];两组患者血尿酸、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经变量筛选,将年龄(由低到高)、HDL(由低到高)为自变量,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使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OR=1. 053,95%CI:1. 021~1. 085,P 0. 05); HDL水平升高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保护因素(OR=0. 265,95%CI:0. 085~0. 825,P 0. 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颅内侧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HDL水平升高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 (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 8%(21/26)比58. 1%(36/62),57. 7%(15/26)比14. 5%(9/62),96. 2%(25/26)比53. 2%(33/62);均P 0. 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 mm~3比35(12,70) mm~3,42. 3%(11/26)比66. 1%(41/62);均P 0. 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 361,95%CI 1. 277~2. 475,P=0. 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 614,95%CI 0. 513~0. 724,P=0. 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 0. 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 746,P 0. 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早期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而伴颈动脉重度狭窄有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DSA)检查,按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对患者脑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111/132(84.1%),颅内血管狭窄63例(48.1%),颅内外血管同时狭窄45例(34.4%),多支病变(两支以上血管同时狭窄)76例(58.0%)。两组中颅内血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颅内外血管及多支病变中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脑血管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有明显差异(P=0.02),狭窄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越高。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P=0.02)。高血压级别、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狭窄程度无关(P>0.05)。结论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且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而且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明显差异。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脑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的DSA,判定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后,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存在的主要方式。结果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出现频度,前交通动脉58例(83%),后交通动脉18例(26%),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均显影11例(16%),眼动脉70例(100%),脉络膜前动脉37例(53%),脉络膜后动脉5例(7%),同侧大脑前、后动脉或中动脉之间吻合12例(17%),同侧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吻合14例(20%),椎动脉造影示软脑膜吻合支3例(4%),基底节区前组和后组异常血管网(MMD)血管9例(13%)。结论DSA检查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均存在不同的侧支循环。通过准确分析病变侧侧支循环形成状态和脑血管代偿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及治疗指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5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心率稍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而舒张压稍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血管病变数对良好侧支循环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率、舒张压水平及梗死后心肌缺血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梗死后心肌缺血控制心率可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为提前干预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