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策略。然而,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面临着更高的卒中、系统性栓塞风险,同时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也增高。如何平衡临床抗凝治疗的风险、获益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现对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抗凝治疗的策略及风险与获益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北京部分地区三级综合医院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合并慢性肾病(CKD)3~4期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9年5月北京地区9家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或住院的年龄≥60岁NVAF合并CKD3~4期患者371例,其中≥80岁258例,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CKD...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的增加,两者均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健康问题。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有研究显示,我国房颤发病率约0.77%,且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CKD与房颤密切相关,且常合并存在。在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研究显示,20~39岁的美国人CKD 3~4期发病率仅为0.7%,但在70岁及以上人群发生率上升至  相似文献   

4.
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有心房颤动(AF)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者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病率。在过去二十年里,AF合并CKD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虽然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降低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但在AF合并严重的CKD患者,华法林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被证实。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分析了AF合并CKD患者长期抗凝的获益和风险,并探讨了在这个特殊病人群体中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作用。长期严格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是CKD患者预防脑卒中的基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NOACs对于这些高风险的患者减少脑卒中发病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且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脑卒中率和病死率也明显增高。慢性肾脏病中心房颤动的高发生率主要与慢性炎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异常激活、钙磷代谢紊乱等相关。因其脑卒中高发生率,抗凝治疗仍是目前关注的焦点,抗凝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需紧密结合临床,综合衡量其风险效益。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二者并存时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有长期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方法,并能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但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现就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就不同阶段慢性肾脏病(CKD)病人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同类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优缺点进行综述。CKD伴心房颤动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与单纯性心房颤动相比有着更高的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和死亡风险。CKD时由于机体代谢异常,病理生理改变其口服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不同CKD分期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慢性特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当患者用药物无法维持窦性心律变为持续性房颤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就变得非常重要。国外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华法林(也称可密定)在特发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方面,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在国内报道不多,本组就165例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疗效分析如下。 资料和方法 对象 1999年 12月-2000年 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65例,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诊断为房颤,在半年内有两次房颤心电图,经超声心动图除外心脏瓣膜病。所有病例…  相似文献   

9.
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s,OACs)在预防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导致的卒中和全身栓塞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于缺血中、高危的AF患者。AF大多同时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严重肾功能不全是AF患者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肾功能不全对OACs的体内处置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对AF合并CKD患者的口服抗凝治疗方案需要更加谨慎。本文拟综述国内已批准的OACs在AF合并CKD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安全有效性,为指导临床上OACs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为1%,其发病人数随着年龄递增。在年龄>70岁的人群中已达7%~8%,年龄>80岁可达10%。2003年我国首次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年龄>80岁人群可达7.5%。房颤可引起血栓性脑卒中等严重的并发症。Wolf等研究表明,在美国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内40家医院房颤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年龄>80岁高达32.86%。  相似文献   

11.
12.
心房颤动作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佳抗凝策略目前并无统一规定,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方案尚未达成一致。现就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心房颤动抗凝策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冠心病病情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加之心房颤动(房颤)的卒中风险、患者的出血风险均因人而异,冠心痛合并房颤的抗凝策略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各种不同的临床情况予以分别对待,可能涉及一至多重抗凝方案.本文结合两项最新发布的房颤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房颤指南)、一项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房颤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及新近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分别阐述各种冠心病情况合并房颤时的抗凝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成为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口服抗凝剂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现结合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临床常见,现就其抗血凝治疗简要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1心房颤动流行病学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比例更高,75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可高达10%~([1])。据统计,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2]);欧洲有超过600万的房颤患者,80岁以上患者比例为9%~([3])。我国8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7.5%~([4]),且数量仍在日益增加。有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抗凝治疗及抗凝强度监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来自广西各地的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抗凝治疗率、达标率。结果 29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88例(29.72%)在门诊治疗时使用了华法林抗凝,然而达标仅34例(达标率38.64%)。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率显著高于非瓣膜病房颤(NVAF)(P0.01),但两者的抗凝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AF患者合并有脑卒中、血栓栓塞、外周动脉疾病等情况时华法林抗凝治疗率显著高于没有上述情况患者(P0.05)。结论广西地区持续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率及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18.
19.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带来的不良预后越来越受人重视。目前有四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可以预防由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栓栓塞。越来越多的心房颤动伴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包括瓣膜性、非瓣膜性房颤或者应用直流电复律治疗的患者。本文旨在讨论NOACs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近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对于心房颤动合并肿瘤的患者,目前相关治疗的临床指南较少,现就心房颤动合并肿瘤患者的对因治疗、抗凝治疗、心率与心律控制的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