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剂量乌司他丁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间接收的心脏骤停CPR后患者96例,均采用乌司他丁治疗,依据不同用药剂量分为两组,各48例,常规剂量组接受常规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大剂量组接受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治疗前、治疗3d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N终端脑钠肽(NT-proBNP)]、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肌酐(Cr)]。结果大剂量组MODS发生率14.58%(7/48)低于常规剂量组37.50%(1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心脏骤停CPR后患者,可减少MODS发生率,改善心、肾、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生命终止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心肺复苏后患者仍存在多个重要脏器功能损伤。临床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早期给予肝素抗凝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保护重要脏器免受损伤。本文就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心肌、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生存率仍然不高.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心肺复苏后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肺复苏后,肠道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可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细菌移位、炎症反应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进而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但其受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明确心肺复苏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乌司他丁早期干预心肺复苏后综合征(PRS)的疗效.方法 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CRRT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蛋白、血乳酸、APACHEⅡ评分、GCS评分、MODS累积脏器数等及14、30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白蛋白、乳酸水平均有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更明显.观察组A-PACHEⅡ评分、14 d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CRRT联合乌司他丁对PRS的治疗有益,可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但不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后的脑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因素,然而迄今为止针对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治疗手段仍非常有限,如何针对心脏骤停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有效的脑保护,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针对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脏骤停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是指急救中心人员接到旁观者求救电话后,判断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向施救的旁观者发布心肺复苏指令,指导旁观者进行的心肺复苏。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通过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现对近些年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国内推广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84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分析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15例,有效率为35.71%,对照组心肺复苏有效7例,有效率为16.67%,分析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可有效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进行急救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给予相关的急救治疗措施,探究疗效。结果经过急救治疗后,52例患者中成功复苏42例,复苏成功率为80.77%。包括单纯采用心肺复苏11例,经过电复律后实施心肺复苏12例,给予胸外按压与气管插管后实施心肺复苏19例。结论采用一系列急救方式对心脏骤停患者展开救治,包括除颤、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复苏、抗生素治疗等,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体外心肺复苏是难治性心脏骤停(CA)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发展迅速, 然而国内外体外心肺复苏技术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医疗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体外心肺复苏技术需要多学科协作完 成。随着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妊娠、创伤、主动脉夹层的CA患者使用体外心肺复苏技术也可能获得良好预 后。成人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心脏骤停救治中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机,对比两组长时间与短时间复苏患者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及复苏后乳酸值。结果两组短时间与长时间复苏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对照组复苏后乳酸值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采用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低血乳酸值,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关于心脏骤停超过15分钟以上的病人转归的资料较少。心脏骤停15分钟以上,复苏成功后并发脑功能损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病例未见报告。本文报告1例心脏骤停17分钟,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脑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 ,易引起不可逆损害 ,虽然部分病人心肺复苏成功 ,但终因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致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 ,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复苏水平。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成功并非仅指心跳和呼吸的恢复 ,重要的是恢复智能和生活能力 ,因此 ,心肺复苏是决定预后的基础 ,脑复苏则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 ,现综述如下。1 低 温低温对脑缺血既有保护作用 ,又有脑复苏作用 ,其机制 :①低温可抑制脑组织需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2种心脏骤停判断标准,以确立适合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心电图标准组(A组)、动脉压标准组(B组)。采用夹闭气管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心脏骤停5min时立即复苏,观察复苏成功率和兔存活时间,监测心脏骤停前、复苏后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兔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即刻成功率A组为33%,B组为8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兔存活时间A组为(1.38±1.04)h,B组存活时间为(58.0±41.5)h,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兔复苏后24、48、72h时间点血NSE、ALT、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与心脏骤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复苏后24~72h,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结论:以平均动脉压为标准判断心脏骤停优于心电图标准,适用于标准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兔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行为学和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采用静脉注射氯化钾诱导心脏骤停的方法建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小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制备脑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及超微电镜下观察脑细胞形态的改变及细胞内超微机构的改变。结果:心肺复苏后野生型(WT:C3H/HeN)和突变型(TLR4-/-:C3H/HeJ)模型组小鼠周边区活动时间增加,中央区活动时间和路程显著减少,且WT模型组在中央区的活动时间较TLR4-/-模型组显著减少。光镜下发现TLR4-/-模型组脑细胞较WT模型组水肿、变性坏死较轻。超微电镜下发现海马及皮质脑细胞损伤最明显,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重要细胞器损伤,突触结构模糊,血管周围水肿。结论:从行为学方面来讲,心肺复苏后WT和TLR4-/-模型组小鼠趋避性及焦虑水平较高,且WT模型组较TLR4-/-模型组小鼠趋避性及焦虑水平更高。从形态学方面来讲,心肺复苏后TLR4-/-模型组脑细胞损伤较WT模型组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TLR4-/-小鼠脑组织损伤程度均明显轻于WT小鼠,表明Toll样受体4在心肺复苏后脑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以及护理,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总结疗效。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好转48例(96%)。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并在患者心跳恢复之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治疗、护理价值,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情况,其生存率为5%~60%。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而在初级心肺复苏成功后的高级心肺复苏阶段同样十分重要。临床上在此阶段因继发循环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的病例不在少数。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心脏骤停者早期复苏成功后经抗胆碱治疗而救治成功的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 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4 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术后脏器生理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80例,根据乌司他丁的剂量将其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各40例。高剂量组应用100万U/d的乌司他丁,低剂量组应用20万U/d的乌司他丁。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ROSC(自主循环恢复)后即刻、24h、48h、72h的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HDBH(α-羟丁酸脱氢酶)、m-AST(谷草转氨酶同工酶)等心肌酶学指标及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及BUN(尿素氮)、Cr(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PR-MODS(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28d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ROSC后即刻的各项心肌酶指标、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ROSC后24h、48h、72h各项指标均先升高再下降,且高剂量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PR-MODS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χ~2=4.114,P0.01);高剂量组治疗后28d存活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χ~2=4.073,P0.01)。结论高剂量乌司他丁可有效保护心肺复苏术后脏器生理功能,降低PR-MODS的发生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心肺复苏(CRP)组为AMI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29例,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普通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心脏骤停(普通组)63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CPR非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6例,心肺复苏后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CPR溶栓组再通率和出院生存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EF)与普通溶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RP非溶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