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临床医学的中心思想是研究疾病的机理,并寻求解决方法,是一种疾病治疗的理念。而公共卫生的中心思想则是结合环境与社会等外界因素,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是一种预防疾病的理念。这两个方面虽然研究的中心思想不同,但其目的却是想通的。然而由于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裂痕,使得二者难以相结合,共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也就导致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因此,要注重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相结合,让二者进行协调发展,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入手,提升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水平,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现、报告和院内感染等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观念上、预防控制措施的力度上与现实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工作也缺乏有效的业务指导,公卫与临床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2007年11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向卫生部提交了关于设立并实施“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工程”的请示。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批示中说,这份报告非常重要和及时,并建议把这项工作作为2008年医院管理年的重要内容。近日,中华预防医学会第44个分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成立,标志着医疗卫生界开始将“弥合裂痕”的呼声,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医学发展到本世纪末,已取得了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对付疾病的巨大进步,也取得了如消灭天花这样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大胜利。然而,医学也深深地陷入了无法将医学的双重使命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统一起来的困惑之中,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逐渐走向分离,形成了裂痕或鸿沟...  相似文献   

4.
医学教育应加速与国际接轨--评《弥合裂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和医科大学张孔来教授赠给一本由他和他的同事翻译的书:《弥合裂痕——流行病学、医学和公众的卫生》。该书由美国 Kerr L.White著(1991年),中文版于1995年发行。书中回顾了公共卫生发展史,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的过程以及它们重新弥合的必要性和途径。在弥合中,流行病学起到了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5.
<正>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是首都医科大学二级学院,1988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由首都医学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共同组建成立预防医学系。2000年12月更名为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2004年学院进行了内部机构重组。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宗旨,以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为使命,以全科医学学科为特色,以弥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之间裂痕为己任。学院下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全科医学系、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教研室、康复医学教研室、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临床实验与社区干预中心、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其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全科医学学科为首都医科大学特色学科。此外,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全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属于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挂靠单位。学院目前的主要任务:一、为北京市及全国培养高质量实用型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并开展预防医学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二、承担所有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全科医学的教学工作。三、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教育体系建设及对全国其他省份培训中心的指导工作,推进全科医学学科建立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全科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流行病与卫  相似文献   

6.
杨传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4):1339-1340
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学科,预防医学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公共卫生、社会卫生和自我保健等策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医学科学.  相似文献   

7.
2015年10月29日~11月1日,第二十六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亚太心脏大会、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2015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呈献!大会以“弥合裂痕,应对挑战”为主题,综合国内外知名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弥合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裂痕,应对NCD挑战,未来10年完成2525节段性的防控任务。这将是跨越1/4世纪后全新的一届,继续长城会特色,与ACC、ESC、WHF、AHA/ASA、HFA、HRS、BCVS、  相似文献   

8.
杨传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7B):1339-1340
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学科,预防医学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公共卫生、社会卫生和自我保健等策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医学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相似文献   

9.
解决医疗机构中的公共卫生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已引起了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严格明确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并纳入公共卫生工作体系进行管理,建立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与沟通机制才能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趋于完善,达到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西北医学教育》2019,(2):260-264
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公共卫生硕士是高等院校为公共卫生部门,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对象的选择对于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各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公共卫生硕士招生模式与入学条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提出我国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改革的建议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全科医生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中承担重要责任.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以来,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阻击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全部出动,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此次疫情也暴露了全科医学服务的部分缺陷,如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  相似文献   

12.
李宗瑜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231-1232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解读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我国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系统的公益性质,结合医学科学的特点和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条款,探讨通过以公共服务定位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从而对医疗侵权行为实行限额赔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医学整合:推进医疗公正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在应对慢性病的几十年的历程中,遇到了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绩效不高;费用增长过快,医疗公正受阻。推进医学整合,特别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整合,是克服当前保健服务面临诸多困难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庆市慢病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认知、态度和就医意向.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9所公立医院及9个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125例慢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就医意向的差异及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患者比公立医院慢病患者更易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051,P<0.01).1125例慢病患者中有31.2%从未接触过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满足治疗需求、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倾向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了解目前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情况、向下转诊有利于使疾病得到连续长期的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为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需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引导慢病患者基层首诊,同时在医联体内建立高效双向转诊机制,扩大分级诊疗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15.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GP)面向社区与家庭,是一个综合性医学大类学科,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等多学科内容。全科医学的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护,既关注个体健康,又注重群体健康。建国70周年以来,全科医学在我国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在面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新发传染病持续威胁人民健康的新形势下,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的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在我国基层卫生系统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伴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也给全科医学提供了更多发展的角度与空间,在全科医学的视角下整合家庭、医院、社区与养老机构的资源,以全科医生作为纽带,推进“家庭式”“社区式”“一体式”医养结合模式综合构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养老压力,培养具备全科医学理念与技能的全科专业团队,为全生命周期做好健康守护,既是我国医疗和养老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安琪  李其  李瑞锋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2):2112-2116
目的 调查县域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现状及问题,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方法 以2017年江西省A、B两县级市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和中医药健康服务支撑产业为研究对象,以A、B两县级市街道为单位,首先按照企业规模、企业类型进行分层,然后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以1∶15的比例抽取两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105家,中医药健康服务支撑产业38家,并对其服务人数、机构面积、收入成本、服务人员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各指标间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 结果 A市和B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状况较好,但A、B两市医疗与非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有差异性,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和中医诊疗设备产业具有较大的合作发展潜力;A、B两市分别有87.2%、92.0%的企业表示人才引进存在困难,主要原因为:A市为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88.24%)、中医类人才总量不足(70.59%)、职位发展空间受限(52.94%);B市为中医类人才总量不足(94.12%)、求职者薪酬期望过高(76.47%)、企业地理位置因素(52.94%)。 结论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优势互补,中医药健康服务支撑产业多元发展,但中医类服务人员增量不足,加快中医类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胡生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686-3687
我国高等职业医学教育事业向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及社区保健医疗单位输送了很多的医学人才,但是现有的高等职业医学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在知识与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高等职业医学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等职业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2010年3月国家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鼓励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全科医学科。2014年6月上海市卫计委批复同意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设立全科医学执业科目,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开设全科门诊与全科病房。全科医学科致力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与学术研究等,是上海2家具备全科医学诊疗资质的三级医院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开设1年来门诊和病房的临床实践、总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面向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研究这四大方面分析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临床功能定位,即体现在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符合全科思维、全科理念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过程;指明三级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的必要作用,为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沟通桥梁,并促使双向转诊顺利进行;指导社区全科医生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为广大全科医生搭建高层次培训平台;探讨构建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发展模式,强调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在区域卫生协同发展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推进医疗机构间的互相协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提高全科医学社会认同的角度,探讨在中国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作者认为,全科医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缓慢,与社会对全科医学的认同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应着力加强就发展全科医学对我国医疗资源节约,医疗服务系统效率提高意义的宣传,增加政府对全科医学的认同和支持;应加快在三级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及对全科医师采用与专科医学一致的晋升和考核体系,以实现医学界对全科医学的真正接纳;应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加强全科医学专业知识继续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提高全科医师的服务水平以赢得民众的认同和信赖;应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实现全科医师的自我认同。只有社会认同度的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常州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情况。方法采用立意抽样调查,询问常州市城乡居民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费用、可及性、服务态度、与医生的熟悉程度以及医疗技术五个维度上的评价,对基层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意愿,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参与程度等。结果居民对基层机构在费用、可及性、服务态度、与医生的熟悉程度四个维度的评价最好;90%以上的居民对基层机构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意向较好;86.00%的居民曾较好地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论基层机构已具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要的特征,居民对基层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情况较好,但城乡居民间存在差别,基层机构和部分服务还有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