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1月医院收治的400例全麻气管插管术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400例高龄患者中48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12.0%;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占26.83%,革兰阴性菌28株,占68.29%,真菌2株,占4.99%;其中患者吸烟、气管插管途径、气管插管深度、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均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途径、气管插管深度、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为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患者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高、危险因素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进行干预,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术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住院行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 0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60例患者进行相关干预治疗,比较感染患者在干预前后的体温、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总数以及降钙素原(PCT)值;分析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患者的体温、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总数以及PCT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麻醉时间、插管途径、插管部位、插管深度以及拔管时间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麻醉时间、插管途径、插管部位、插管深度以及拔管时间是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均会增加下呼吸道感染风险,临床上应该加强对该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术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11月在医院行气管插管全麻术的67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析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75例行气管插管全麻术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0例,感染率7.4%;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80.6%,革兰阳性菌5株占16.2%,真菌1株占3.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有吸烟史、麻醉时间>3h、合并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插管途径、拔管时间延迟以及插管深度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明显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麻醉时间>3h、插管途径、插管部位、插管深度以及拔管时间延迟是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应该加强对该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更好的预防作用。方法以某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180例中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有87例,发生率达48.33%。与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93例患者相比,患者的年龄、有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气管插管、GCS评分低、合并胸部损伤以及脑疝等均可使下呼吸道感染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有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气管插管、GCS评分低、合并胸部损伤以及脑疝均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急性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复杂,应实施针对性措施减少或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94例接受全麻气管插管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94例患者按有无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分为对照组59例与感染组35例,研究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培养、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94例老年患者中有35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37.2%,其中有32例痰培养阳性,检出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多见,共占78.1%;年龄、肺部手术、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麻醉通气时间均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肺部手术均为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是多种危险因素作用的结果,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目标性干预,以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调查神经外科60例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93.3%,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例次感染率82.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本组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治疗中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氧、吸痰、雾化等治疗,气管切开置管时间、住院天数越长,下呼吸道感染率越高。结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置管时间、住院天数越长是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吴晓英  宋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5,(10):1907-1907
摘要: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现状与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调查,并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为78.26%、日感染率为19.70‰;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22%;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使用抗酸剂为高危因素。结论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GCS评分低、使用抗酸剂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确定危险因素以便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行上腹部手术治疗并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41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麻醉持续时间等因素中筛选并确定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及麻醉持续时间>3h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22.16%、17.47%、1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吸烟史(OR=2.393,P<0.0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2.110,P<0.005)以及麻醉持续时间>3h(OR=1.904,P<0.001)为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根据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对该并发症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率。方法对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2 000例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 000例患者中有24例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1.20%;共培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82.14%,革兰阳性菌4株占14.29%,真菌1株占3.57%;经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吸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插管途径、插管深度、插管熟练程度、插管指征及拔管时间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为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行全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较高,危险因素多,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心胸外科86例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对心胸外科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结果心胸外科86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侵入性操作、60岁高龄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恶性肿瘤等。结论对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要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重度支气管哮喘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将50例重度支气管哮喘,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重度支气管哮喘,未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危险因素包括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占82.0%、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占96.0%、侵入性操作占64.0%及合并糖尿病占66.0%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联合应用≥2种抗菌药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及合并糖尿病是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易导致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的真菌感染,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找出气管插管全麻病人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以往5年内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无明显混淆因子干扰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全部病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分析插管途径、盲探插管、插管熟练度、插管深度、拔管指征、拔管延迟等因素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限。结果:插管过深(OR=2.15),插管不熟练(OR=2.02),拔管指征不完全(OR=2.18),拔管延迟超过>3小时(OR=3.4),经检验,统计学有显着意义;而拔管延迟<3h、经口腔插管、盲探插管等的OR分别为1.10、1.53、1.86,经检验,统计学无显意义。结论:气管插管全麻中,插管不熟练、插管过深、术后拔管延迟>3小时以上、拔管指征不完全等都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由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结果 观察904例气管插管拔管后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6例,感染率为4.0%;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吸痰不当、术后过早拔管、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人为因素等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关系.结论 提高吸痰技术,准确把握拔管指征,尽量缩短麻醉手术时间,达到拔管标准后尽早拔管,认真落实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及无菌操作,加强责任心,可有效控制由于拔管不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4.
全麻气管插管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全麻气管插管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2月行全麻下气管插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引发感染的各项因素。结果各种因素与感染率分析,年龄≥60岁占6.24%、<60岁占3.23%;麻醉时间≥3h占10.14%、<3h占2.06%;拔管延迟≥2h占11.15%、<2h占3.28%;术后镇痛者占6.98%、未镇痛者占2.39%;插管过深者占10.06%、插管正常者占3.33%,插管不熟练占9.26%、熟练占3.41%;拔管指征不完全占11.74%、拔管指征完全占3.29%,感染部位以胸部手术者最高为33.59%,其次为腹部手术占31.25%等,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麻气管插管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因素较多,部位以胸部手术为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降低感染率的控制措施。方法将2009年1-12月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558例,按术前是否给予口腔护理随机分两组,并排除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结果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口腔护理感染率为7.89%,术前未处理感染率为10.96%。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给予益口含漱液行口腔护理能有效消除口腔中的条件致病菌,减少和延缓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并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65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47.2%),泌尿道次之(19.0%);165例患者共培养出真菌165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第1位(55.8%),热带假丝酵母菌占第2位(23.0%)。结论本组病例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病因与原发肿瘤、年龄、放化疗及抗菌药物、激素广泛使用和侵入操作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ICU应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ICU49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382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98例,感染率为36.03%;患者基础疾病数量、机械通气时间、疾病严重程度、气管插管方式等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与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遂宁市人民医院2001-01/2005-12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5529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医院感染率为6.26%,以呼吸道感染构成比最高,其中上呼吸道为25.72%、下呼吸道为36.42%。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长、化疗或放疗、长期大量使用二联以上抗生素以及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免疫力,加强呼吸道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侵袭性操作适应症是减少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前瞻性调查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估和指导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并为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开展的前瞻性调查与医院感染病例回顾性调查所得资料进行筛选,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352例病例和709例对照病例的分析,医院感染部位发生率较高的为下呼吸道(42.60%)、上呼吸道(27.84%)、泌尿道(12.50%);医院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内科病房(64.20%);在单因素分析中科室、年龄、住院天数、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慢性病、恶性肿瘤、气管切开或插管以及腹腔穿刺引流等11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素分析显示科室、住院天数、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慢性病、气管切开或插管和腹腔穿刺引流等7项因素,其中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和腹腔穿刺引流3项呈负相关(OR1)。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慢性病、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或插管和腹腔穿刺引流等有关,需加强内科病房以及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尽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对各类插管患者继续执行有效诊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变化以及感染的预后研究,以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2041株病原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41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6.9%、17.1%、13.2%、11.9%;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表现多药耐药性;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2009-2010年有下降趋势;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与呼吸系统、脑血管以及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有关;60~69岁、70~79岁、≥80岁与<60岁患者相比,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的OR值分别为1.5、1.5、2.1.结论 医院下呼吸道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最常见;病原菌在各科室的分布不同;老年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