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长海 《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2):49-51
HBV基因组各编码区都可发生变异。S区突变是苗免疫失败、肝移植后HBV再感染、形成HBsAg/抗-HBs双阳性HBV感染和HBsAg阴性/抗-HBs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P区突变可导致HBV复制缺陷;X区突变可能不利于HBV清除,前C突变引起的异型慢性乙型肝炎更倾向于病情进展和抗病毒治疗顽固化;C基因启动子突变可能与HBeAg阴性暴发性乙型肝炎有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和前核心区基因变异后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核心(前C)区基因变异后的临床转归及其预后。方法 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123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BCP区(nt1762、nt1764)和前C区(nt1896)基因序列,并同步进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定量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123例患者HBV BCP区(A1762T、G1764A)和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检出率为76.42%;其中肝炎肝硬化(HLC)患者双变异(A1762T、G1764A)和联合变异(A1762T、G1764A、G1896A)率最高(52.94%与29.41%);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终止变异(G1896A)率最高(42.86%);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双变异组23.91%,终止变异组75.00%,联合变异组84.00%,无变异组13.79%。结论 HBV BCP双变异、前C终止变异和联合变异均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及肝硬化的发生,但严重肝损伤与这3种变异之间可能无因果关系,只是HBV减少病毒蛋白的产生,逃避免疫监视的一种方式;推测BCP双变异和联合变异可能是引起HLC的重要病因之一;BCP区变异患者时干扰素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6,7(3):213-215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HBV前S1蛋白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从前S1蛋白的基因结构,其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机体免疫应答和病毒分泌清除中的作用,以及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前S1抗原(PreS1 Ag)的检测近年来作为一项新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检测指标,已普遍应用于乙肝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它的检测可以及时了解PreS1 Ag与HBV复制的关系。本院对410例携带不同乙肝病毒的患者进行了HBV PreS1 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核心抗原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e(Anti—HBe)的相关性。方法 对450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酶免法(EIA)检测前S1抗原、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HBeAg、定量PCR内标法检测HBV—DNA。同时对用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的72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也进行前S1抗原检测。结果 450例HBV—DNA阳性的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率为76.8%,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为61.5%,其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为61.6%、在抗-HBe阳性患者中为61.5%。HBV—DNA阳性情况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两组经解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 前S1抗原、HBeAg与HBVDNA符合率较高,前S1抗原与HBeAg无明确相关。对无条件检测HBVDNA而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可起到提示病毒是否复制的补充作用,如与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对临床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 3种成分,前S1蛋白在病毒入侵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新标志.前S1蛋白是由S基因区的前S1基因表达合成,构成42 nm HBV颗粒外壳的最外层,超速离心后在42 nm HBV颗粒位置[1].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不同位点变异及基因型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1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并分析这些病人干扰素治疗(IFN-α2b 3MU,每周三次,疗程6个月)前血清标本中的病毒X基因和前c/c基因的DNA序列。结果:所有发生T^1762-A^1764突变的5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均有应答,而其余12例病人中仅2例有应答。在5例既有前c区A^1896变异又有c区抗原决定簇aa107—118变异的病人中,4例无应答,1例有应答。其他3例有A^1896位点变异的病人中,2例同时伴有1~2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有应答,而1例伴有5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无应答。应答的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而抗HBc—IgM滴度高。所有病人的血清HBV DNA基因型均为B型或C型。结论:提示HBV基因变异、血清病毒载量和抗HBc—IgM滴度等可能是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但有待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比较严重和常见的传染病,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率高达到10%~15%,是肝癌和晚期肝硬化的主要原因。目前,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项目主要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在乙肝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乙肝病毒血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进行病毒S区基因分析。方法利用套式PCR法(Nested PCR)特异性扩增乙型肝炎病毒DNA的S区,对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NA序列分析,测序结果经Genotyping软件分型并与美国GeneBank中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结果 37例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标本中,成功扩增并测序32份,其余5份扩增产物因不满足测序要求无法进行S区序列分析,32份成功测序标本经Genotyping分型,B型20例,C型12例,分别与GeneBank中收录的AF100309、AB014381同源性最高;血清学分型18例为adr,10例为adw,3例为ayw,1例为ayr,并发现21例S区核酸序列发生点突变,其中15例突变不会引起编码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突变,为无义突变,而其他6例点突变均可引起抗原决定族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从而导致表面抗原结构改变。结论对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患者S区序列研究将为低水平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以及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6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乙肝5项、HBV PreS1抗原检测;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6例HBV患者血清中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 PreS1抗原、HBV DNA及ALT阳性检出结果,在各组模式中,第1组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0.83%。第1组与第2、3组模式比较,经X^2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组与第3组模式比较,经X^2检验,P〉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eS1抗原与HBV DNA二者之间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阳性和交叉阴性现象。PreS1抗原的存在与肝功能的损害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PreS1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敏感,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探讨HBV前S1抗原在病毒复制中的意义及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5月-7月住院及门诊的HBV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310例进行检测,HBV前sI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eA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谷丙转氨酶采用酶学速率法检测。结果①HBeAg阳性组前S1抗原检出率高;②HBV前S1抗原与具有病毒活动性复制意义的指标HBeAg有高度的相关性;③谷丙转氨酶水平增高时前S1抗原阳性率增高。结论HBV前S1抗原检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及慢性肝炎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10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 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中,前S1抗原78例阳性,阳性率为78%;HBV-DNA 86例阳性,阳性率为86%;HBeAg 56例阳性,阳性率为56%,在56例HBeAg阳性中,前S1抗原阳性例数为44例,阳性率为78%,HBV-DNA的阳性例数为49例,阳性率为88%,前S1抗原与HBV-DNA的差异性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6例HBV-DNA阳性中,前S1抗原阳性例数为74例,阳性率为86%,HBeAg阳性例数为50例,阳性率为58%,前S1抗原与HBeAg的检测结果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高度相关,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董运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Z1):19-2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前S1蛋白(Pre-S1)与HBeAg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蛋白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结果 HBsAg、HBeAg、HBcAb阳性者2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高达90.0%以上。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者63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2.5%和69.8%;HBsAg和HBcAb阳性者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为87.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大于或等于5.0×102copy/mL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标准,HBV-DNA与Pre-S1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与HBeAg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re-S1是诊断及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非常有价值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在诊断HBV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HBV阳性血清标本237例和健康对照血清标本5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re-S1抗原和HBeAg,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的含量,然后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237份HBsAg阳性血清中,Pre-S1Ag、HBeAg、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2.45%、39.24%、65.82%。Pre-S1Ag与HBeAg存在显著关联性(χ2=43.2,P<0.01);Pre-S1Ag与HBV DNA也存在显著关联性(χ2=138.3,P<0.01)。结论 Pre-S1Ag、HBeAg和HBV DNA有较好相关性,均能较好反映HBV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变异特征.探讨HBV基因变异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流芯片技术对640例各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变异检测,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FQ-PCR方法 .结果 640例HBV感染者中YMDD变异88例(13.75%),以LC、CHB为主;前C区1896c变异24例(3.75%),以LC、SH为主;BCP区1762变异75例(11.72%),以PHC、SH为主.结论 HBV基因变异检测对乙肝患者病情的预测和转归有重要临床意义,BCP变异可引起更严重的肝脏炎症,是进展性肝损害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变异特征,探讨HBV基因变异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流芯片技术对640例各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基冈变异检测,HBVDNA定量检测采用FQ—PCR方法。结果640例HBV感染者中YMDD变异88例(13.75%),以LC、CHB为主;前C区1896c变异24例(3.75%),以LC、SH为主;BCP区1762变异75例(11.72%),以PHC、SH为主。结论HBV基因变异检测对乙肝患者病情的预测和转归有重要临床意义.BCP变异可引起更严重的肝脏炎症.是进展性肝损害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引起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且与肝硬化及细胞性肝癌的发生高度相关。HBV基因的变异与病毒感染所致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本文对HBV前S基因的突变,以及该突变与细胞性肝癌的发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抗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三种成分。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的免疫应答就是针对前S1抗原(PreS1—Ag)的,血PreS1-Aa持续阳性提示病情慢性化,同时也反应乙肝病毒在持续复制。近年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