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寐类病证,常被张仲景称作"不得卧""不得眠""烦躁不得眠""目不得闭""不能卧"和"卧起不安"等,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十多个条文。兹将仲圣论治不寐归纳为以下十法,简要介绍如下:1补水生津和胃安神该法的代表方法是用饮水疗法,少少与饮之。《伤寒论》第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仲圣指出了过度发汗导致"烦躁不得眠"的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失眠患者除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外,常见伴有焦虑,这类失眠称为焦虑性失眠障碍。尽管中医历代文献没有直接对"失眠""焦虑"两者关系进行明确探讨,却不乏"不寐""烦躁"相关描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谈及不寐论治,其中不寐伴烦躁者8条。文章试基于《伤寒论》探讨焦虑性失眠中医论治。  相似文献   

3.
<正>不寐西医称之为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的一类疾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等,严重时彻夜不眠。不寐在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之"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或"卧起不安"。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李雅琴是宁波市象山县中医医院主任  相似文献   

4.
正失眠症是一种以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易醒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常常伴有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情况。《黄帝内经》中称失眠症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1]。历代医家对此类疾病都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素问·逆调论》中载"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睡眠与消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提出不寐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景岳全书》认为,不寐可以分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明代医家李中梓则  相似文献   

5.
失眠,多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200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约有27%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2006年上升至29%,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2]。失眠症归属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古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伤寒论》对于不寐一类病证的论治,具有明显的六经辨治特征。今笔者立足于中医经典《伤寒论》,从六经之太阳的角度探析失眠在太阳病四  相似文献   

6.
<正>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黄帝内经》有"不卧"、"不得卧"、"目不瞑"等记载,《难经》始称为"不寐",仲景《伤寒论》谓  相似文献   

7.
"不寐"又称失眠,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不寐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或"不能卧"等,其内容多分散于各条文中,本文拟就其论治不寐的内容分析如下。1以神机失用的不寐为主要表现,兼以其他神志病症此类不寐发病机制多为邪气侵袭人体,失治误治损伤人体气血阴阳;抑或素体本虚,脏腑阴阳失  相似文献   

8.
正《伤寒论》运用大量时间词汇论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判断病情变化、推测预后,为后代医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中对病证发作"休作有时",作了详细描述,如"形似疟""日哺潮热""发作有时""昼日烦躁"等。初步统计,《伤寒论》中关于病症"休作有时"的条文共计10条。"休作有时"病证,在临床上表现为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不同的发作时间,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情传变及转归。本文将《伤寒论》"休作有时"病症,按发作时  相似文献   

9.
任珊 《中医研究》2011,24(4):3-5
不寐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与病因病机以及不寐的治疗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口问》、《素问.逆调论篇》和《素问.病能论篇》等二十余篇中,为后世论治不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相似文献   

10.
失眠在《内经》有"夜不瞑""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名称,《难经》称为"不寐"。《灵枢·口问》说:"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大惑论》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笔者偶阅马培之不寐医案后,心有所感,特录之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医宗金鉴》认为,“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伤寒论选读》也认为,“太阳病,若汗不如法……损伤津液,以至胃中干燥,而出现口渴,烦躁不得眠等证。……。”《伤寒论释义》、《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等书解释亦大致相同均认为“烦躁”是“胃中干”的结果之一。“烦躁”在《中医大辞典》中释为“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胸中热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治疗不寐七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寐是内科临床常见病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它为“不得眠(卧)”、“卧起不安”等。《伤寒论》对不寐的病机、症状、治疗、方药均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临床治疗不寐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将其归纳为治疗七法: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及《金匮要论》所论之"不得眠"病机,不外乎为阴阳虚损、阴阳失和以及邪浊、火热上犯心神。据此,本文对张仲景治疗不寐相关经方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不寐之辨证遣方。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本文致力于探索失眠的治法,着眼于《伤寒论》中包含"不得卧""不得眠""心烦""心动悸"等有关心神失常的条文。以《伤寒论》原文为基础,注家解说为参考,自身理解为核心,从中总结出失眠的中医治法。具体分别为:"和胃安神""交通心肾""清热泻火""调补气血阴阳""重镇安神"五法。其中还发掘出被许多医家忽略的"温阳除烦,交通心肾"法,望该法能拓展难治性失眠的临床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夏斌 《四川中医》1995,13(12):28-28
不寐,《灵枢》称目不瞑或夜不瞑;《伤寒论》称不得卧或不得眠;今称不眠或失眠。不寐既是一种疾病,又是一个症状,成因复杂,往往与他病共见。《临证指南医案·不寐》记载了各种不寐证治,具有启发和指导医治不寐的作用。笔者在临床师其法,宗其意,治疗不寐屡获显效,兹录有籍者与较难治疗者三例如后: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经方从肝治疗不寐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寐又称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之名首见于《难经·六十四难》,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中医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疑难病。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相似文献   

17.
刘艳骄  李茵 《国医论坛》1996,11(3):10-11
如果说《黄帝内经》确立了有关睡眠及睡眠障碍的理论基础,那么《伤寒论》则创制了治疗睡眠障碍的有效方药.后者具体体现在对失眠和嗜题的治疗上颇具特色,这对我们解决睡眠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很有帮助.1失眠症的理论及治疗方药失眠症,在《伤寒论》中称为不得眼,是指入题困难,睡后多梦易醒,醒后不复入睡,以致使睡眠时间缩短.甚至彻夜不能入睡的证候。包括虚烦不得眠心中饭、不得卧;心烦不得眠,下利,咳而呕渴;昼日烦躁不得眼;烦躁不得卧寐,下利厥迎等几种情况,临床用药各不相同。1.1应烦不得眠见于《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  相似文献   

18.
<正>失眠即不寐,古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少寐""卧不安",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睡眠深度不足,轻则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仲景认为不寐的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调,阴阳不相顺接。秦师引经据典,以仲景为法,对失眠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和辨证  相似文献   

19.
不寐之病名始见于《难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其为不得眠(卧)、卧起不安等。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为内科临床常见病。2004-02-2005-01,我们运用静阳入阴汤治疗不寐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张聿青医案·不寐》,探析张聿青运用并发挥《内经》中理论和方药治疗不寐的经验与特点,其重视"胃不和则卧不安""阳不入阴"之说,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不寐的病机不离"阴阳水火升降失调",治疗则善用半夏汤,且半夏用量不大,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