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需求不断提高。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在我国建立预防为主的现代健康管理体系得到广泛认同。本文认为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探索新的中医体质预防保健模式,必将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保健预防的需求,用最少的医疗费用实现最优的健康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王晓迪  郭清 《健康研究》2012,(4):281-28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管理模式有相通之处,是以中国传统医学预防为先的健康观为核心,以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人群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评估、干预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文章利用文献复习法对近年来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中医养生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与药膳食疗法对养生的作用,并从一些中医古籍中找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rrjk》2017,(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医疗知识的了解较以前有所增加,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对养生保健尤其关注。治未病得到人们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黄帝内经》中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分别论述中医治未病所呈现出来的预防疾病和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6.
7.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医治未病思想也不断的被人们所熟知.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研究对于人民健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高血压作为我国的高发病,其防治关系着民生.当然,治未病思想对高血压的防治展开研究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问题.这也要求中医学界能够加强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高血压的防治研究技术,壮大中医治未病思想队伍.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高血压的防治发展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存在的差异,找出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高血压的防治的一些意义所在.这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今后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怡春 《社区卫生保健》2009,8(3):167-167,184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祖国医学提出来的防病养生思想,也是我们目前所遵循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断病变的恶化.这样才有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就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本质含义,就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忧虑,即对健康及寿命的担忧。有了担忧,就需要我们主动去预防它。在任何疾病还未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情况下进行预防,从而调节亚健康状态是"治未病"思想的核心范畴。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就是着眼于如何去对整个生命进程进行把握及总体维护,不管是分辨健康状态,还是提前发现疾病的苗头,其最主要是能够防止疾病的发生及变化。近年来,"治未病"思想在治疗疾病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及特点,并且获得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本文从"治未病"思想着手,探讨临床如何应用"治未病"思想,更好地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在加快,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病迅速增加,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我国已经从单纯的健康体检转向健康管理,如何更好的探讨切合实际的健康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通过探讨中医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运用,更好地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促进健康管理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医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60例医务人员,其均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选取,并对此次研究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中医治未病理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医护人员的发病率、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未"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没,与"已"相对,"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是治疗没有发生的病症,这好像有些玄乎。但在中医里面,治未病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思想:没病要防病,小病防变大病。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可见,在"未病"的时候防止疾病发生尤为重要。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国内一些大型中医院相继开设了治未病项目。那么,哪些人需要治未病?治未病过程是怎样的呢?您需要治未病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特别来到今年5月份刚刚成立的浙江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采访。该中心通过门诊为大家做体质辨识、建立体质档案,并提供保健、治疗建议。治未病中心的金明兰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秉承中医理论,治未病中心将人的体质分为9类,根据每一类人体质不同,小到每个人是该喝豆浆还是喝牛奶、头朝南睡好还是朝北睡好,大到开什么药方,用什么仪器治疗,专家都会给出意见。金医师说,来治未病中心的人基本上有以下四种情况。自己感觉"很疲劳"要求做身体保健的;有想怀孕的妇女提前做调养的;有孕妇来做产前、产中、产后体质调养的;有家长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带出生不久的婴幼儿来做体质辨识的。在此,选载几个有代表性的病例,可能对读者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调养身心,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通过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并持之以恒,才能维持人体内外环境运行的有序协调,实现健康状态,达到延年益寿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荣康 《现代养生》2014,(2):193-193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医学整体水平不断进步,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阐述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的重要性入手,对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认知与需求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从杭州市5个区各随机抽取2个社区为调查点,以社区中年龄≥60岁的常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发放《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认知及需求调查问卷》。[结果] 56%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几种常见的慢性病;如果将其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情况下,93. 2%的社区老年人有意愿参与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服务项目认知的调查中,对中医健康教育活动、中医保健服务、中医健康教育资料、中医养生运动的知晓率分别为47. 2%、38. 1%、34. 0%、11. 3%;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主要包括中医保健服务(63. 9%)、中医养生运动(61%)、中医技术指导(54%)、中医情志养生(50. 1%)、中医健康教育(42. 2%)等。[结论]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较低,但潜在需求较高,建议以中青年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为重点,防控老年慢性病;加大政府投入,深化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服务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加大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宣传,提高服务的知晓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创新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供给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持续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18.
绩效评价作为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政策落实及优化完善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服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阐释中医治未病服务绩效评价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评价对象、理论框架、评价指标3个方面,分析中医治未病服务相关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了选择集支持性—能动性—结果性维度于一体的理论框架、凸显中医预防保健及防治结合服务类评价指标、尽快补充构建医疗联合体新型组织中医治未病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建议,为科学建立符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规律以及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救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20人,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实行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干预的实验组和实行健康管理干预的对照组,对两组的病人医治后的血压,血脂,血流变等实行比较.结果:医治后,实验组在血压,血脂,血流变等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医治后的血压,血脂,血流变等情况优于医治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使用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干预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血脂,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古籍论述防治疾病的重要法则和策略之一,出自《内经》“上工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上工”,古称医术高明的上等医生。周代《周礼》考核医生及评定等级,以医疗质量来衡量,“十全为上”,每治疗十个病人,十个病人全部治愈,即疗效达到“百分之百”定为“上工”,即上等级别的医生。“上工治未病”,是讲上工对待人体健康与疾病,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上工救其萌芽”,对已有疾病发生(包括“亚健康状态”),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萌芽状态”及“既病防变”,预防疾病发展,防止致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