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主皮毛"理论首见于《素问·痿论》,是对肺与皮毛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主要通过卫气、津液等介质及途径共同参与机体生理病理变化。麻黄辛温微苦,归肺、膀胱经,浮散轻飘,专走皮毛,针对肺气闭郁、营卫失和之皮肤病使用麻黄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王金成  刘莎 《河南中医》2014,34(2):193-194
仲景汗剂一般只煎煮一次,分三次服用,少数微汗轻剂分两次服用,遵"少量多次,覆取微汗,不拘次数,中病即止"之原则。桂枝麻黄各半汤虽然按1/3剂量比配方,但是,通过改变服药次数,可以实现全量比、半量比、1/3剂量比之不同方剂,使桂枝麻黄各半汤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各半汤"方。桂枝二麻黄一汤通过改变服药次数,能够形成桂枝二麻黄一1/3剂量配方和1/9剂量配方两个方剂。说明医圣仲景不仅深谙医理,同时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亦有很深造诣。  相似文献   

3.
通过典型临床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两方相伍共奏温阳发汗、调和营卫之效。本文所述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及湿疹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且病位均在肌表,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取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特色。同时运用汗法治疗皮肤肌表病症,拓展了对汗法的理解及应用,也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阳气蒸化阴液出于肌表而成,纯阳无阴则无汗,纯阴无阳亦无汗。纯阳无阴犹釜火无水,不能蒸腾;纯阴无阳犹釜水无火,亦无法蒸腾,均不能作汗矣。用麻黄汤者,乃表实皮毛闭塞,液津未伤,汗源尚在,故只须此纯阳之剂一鼓作气而汗出。方中麻黄发越阳气而“开鬼门”,桂枝温经通阳,二药相伍焉能不汗?麻杏甘石汤则无桂枝之温通,却用石膏与麻黄为伍,一寒一温,且石膏大寒,仲景原方石膏用量为麻黄一倍,石膏之大寒远远地制约了麻黄之温,此种比例关系不能发  相似文献   

5.
<正> 解表药解表药性,寒热宜分,热宜辛凉,寒宜辛温。辛温解表药一、麻黄麻黄辛温,入肺膀胱,发汗解表,风寒良方,平喘止咳,水肿安康,虚喘高压,勿用麻黄。二、桂枝桂枝人心,膀胱与肺,辛甘而温,调和营气,表证有汗,用之适宜,温经散寒,通阳治痹。  相似文献   

6.
关于桂枝在麻黃湯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發汗还是止汗,历代各家,看法互不一致,有認为桂枝是协助麻黄發汗,如柯韻伯、張秉成等是;有認为桂枝非但不能协助麻黄發汗,相反地系监制麻黄發汗,如喻嘉言云:“麻黄發汗,其力最猛,故以桂枝监之……正如馭馬,防其放逸  相似文献   

7.
许志强 《陕西中医》1996,17(2):86-86
<正> 麻黄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医家临床必不可少和不可多得之要药。笔者临床运用此药,有些独特心得,认为麻黄发汗逊于桂枝,现陈述于下,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麻黄发汗逊于桂枝 麻黄:苦、辛、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等功用。自《伤寒论》一书中收载麻黄汤方后,历代本草都记述麻黄的发汗作用远较桂枝为强。《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至今医家均持麻黄为发汗峻药之观点,且认为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有仅用1剂,不用2剂;有畏麻黄,而速之高阁。唯恐其发  相似文献   

8.
从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计算,发现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一次服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量要大,再从原文的证侯与病机分析,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表郁程度较桂枝麻黄各半汤为重,两方的关系与主流认识基本相反.两方的病机均是正虚而微邪在表,因此治法上需要小发汗以防过汗伤正,而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则比较接近桂枝汤.  相似文献   

9.
桂麻合方解热镇痛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两首合方,分别见于宋本<伤寒论>的23条、25条,此二方所用药味完全相同,仅取桂枝汤、麻黄汤的比例不同,但证治攸分,足见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组方之严谨,实寓遣药组方中之量效原理.非但如此,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的相合方法又存在着"先合后煎"与"先煎后合"两种形式,内寓剂效关系,为方剂相合方法指明了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巧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发汗祛风、调营和血为法,治疗多种皮肤病,临床疗效肯定,为治疗皮肤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陈秀丽  陈光明 《河南中医》2016,(9):1506-1508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治以下,导致邪热壅肺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主症。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是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临床药物剂量应随患儿病证变化而制定,不可拘于一格,虽然小儿用药量常为成人量减半,但药物配比可灵活参考。煎煮时应将石膏、麻黄先煎,还应将麻黄"去上沫"。  相似文献   

12.
<正> 解表发散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体出汗或微出汗以发表散邪,解除表症。常用药物有辛温发散,辛凉发散之分。(一)辛温解表发散药[麻黄、桂枝、细辛]均有较强的发汗解表之力。但麻黄、桂枝均散太阳经肌表风寒,细辛善散少阴经风寒。发汗作用麻黄大于桂枝,故麻黄适用于无汗的表症,桂枝不论有汗  相似文献   

13.
系统学是钱学森提出的研究系统结构与功能一般规律的科学。以系统学为指导,结合《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肺病诊治理论,将中医肺系统分为肺卫、肺络、肺脏三个子系统。肺卫在表,病变部位以皮毛、鼻为主,治疗肺卫病变当轻散风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肺络是肺脏与肺卫连接的部分,病变部位在气管、支气管,肺络病变的主要治法为温肺化饮、清宣肺热、宣降肺气,分别采用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肺脏是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病变部位最深,治可温肺补阳利水,方用真武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中方与方间在镇痛作用方面存在的"类七情"关系。方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麻黄汤对1%醋酸致小鼠腹痛的扭体反应数及小鼠热板法痛阈值的影响为观察对象,结合促炎症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的含量变化,阐明桂枝麻黄各半汤中方与方间在镇痛作用方面存在着的功效"相须"或"相恶"关系。结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中的桂枝汤与麻黄汤在镇痛方面存在着"相恶"关系,且此"相恶"关系随着合方制法的不同有出现增强或减弱的趋势。结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中方与方间有"相恶"关系的存在,而非仅为功效"相须"。  相似文献   

15.
<正>麻黄属麻黄科植物,药用其茎或根。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其功效《本经》中曰:"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可归纳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祛风除痹四大功效。但在不同的方剂中,因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则其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发汗解表作用类方剂在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为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功效。古人将此规律称之为"麻黄无桂不汗"。说明了麻黄发汗解表功力的大小取决于桂枝的  相似文献   

16.
经方现在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经方因其药少而精,配伍精良,结构严谨,效专力宏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现代临床中,经方运用也极为广泛。麻黄类方是经方中的代表,在皮肤病中运用广泛,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皮肤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临床症状。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其半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可以治疗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病症。桂枝二越婢一汤由桂枝汤取1/4合越婢汤取1/8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病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解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郁于肌表的病症。研究发现,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皮肤过敏具有一定疗效,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急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疗效显著,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只要能紧紧抓住方药的客观指征,不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临床运用麻黄类方皆能取效。  相似文献   

17.
22.太阳病篇中喘症可见于哪些汤证?怎样辨证施治? 答:喘症可见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及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邪盛而正不虚,因表气受过盛的寒邪压抑,肺气失宣,故汗不得出而兼见气喘,喘而有力,同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为太阳表实证。病位在表,宜麻黄汤开发腠理,祛邪安正。方中麻黄发汗宣肺,桂枝通阳能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利肺止喘,炙甘草和中顾胃,本方发汗力强,无须啜粥助汗,但仍  相似文献   

18.
《新中医》1977,(4)
方剂类试写稿麻黄汤(1)《伤寒论》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水煎服,服后取微汗。治感冒风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解表;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味配合,共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本  相似文献   

19.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相似文献   

20.
<正>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仲景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大枣、杏仁组成,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张志聪对《伤寒论》的注解中说到:"夫诸阳之会在面,面色反有热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