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泽延 《河南中医》2006,26(10):82-83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中医药对本病的报道很少。胃息肉归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若有出血则属“血证”范畴。然《灵枢·水胀篇》曾提及:“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认为胃肠道息肉的病因病机,为寒客肠胃,气血壅塞。然而据笔者临床所得,本病应以气滞痰阻、痰热郁结、痰瘀互结、脾胃虚寒四型进行辨证为宜,临床上以痰热郁结,气滞血瘀较为多见。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简介如下。胃息肉形成较为复杂,多因…  相似文献   

2.
探讨周学文治疗复发性胃息肉的思路与方法,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周老认为复发性胃息肉以脾胃虚弱,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为标。治疗当从健脾益气,行气化瘀,祛痰攻毒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城市社区老年人艾灸治疗前后中医病性证素演变特征,为中医药促进老年人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4月—2019年6月在家接受艾灸治疗的136例老年人,统计艾灸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老年人的证素信息,探析艾灸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治疗效果。结果 艾灸治疗前,城市社区老年人的证素表现从高到低依次是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湿、气滞等;艾灸治疗1个月后,证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血虚、阴虚、气虚、痰、血瘀、湿、阳虚、气滞,其中阳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治疗2个月后,证素从高到低依次阴虚、血虚、血瘀、痰、阳虚、气滞、气虚、湿,其中气虚、阳虚、痰、湿、气滞、血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治疗可以改善城市社区老年人气虚、阳虚、痰、湿、气滞、血瘀等证素,有效缓解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济生乌梅丸一方载于清@陈修园氏<时方歌括>,出于宋严用和,为治疗"肠风下血"而设.陈氏歌括日:"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概括了该方的组成、适应证及功效.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所长龚志贤研究员对济生乌梅丸颇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加味济生乌梅丸(乌梅、僵蚕、莪术、红花组成),用于治疗声带息肉、直肠息肉及宫颈息肉等,疗效甚佳.笔者临床证应用龚老加味济生乌梅丸,颇具效验,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变化特点及其病理类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为胃息肉的微观和宏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胃息肉患者33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胃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及病理类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胃息肉中医证型变化特点和病理类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脾胃虚寒证153例(45.54%),气滞痰阻证99例(29.46%),痰热郁结证66例(19.64%),血瘀内停证18例(5.36%);胃息肉主要病理类型为胃底腺息肉126例(37.5%),增生性息肉27例(8.04%),炎性息肉180例(53.57%),腺瘤性息肉3例(0.89%);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胃息肉以老年患者发病率高,单发多见,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不同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胃底腺息肉以痰热郁结证多见,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多见,炎性息肉以脾胃虚寒证多见,腺瘤性息肉以血瘀内停证多见。  相似文献   

6.
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胃癌癌前疾病之一,目前首选内镜下手术切除对胃息肉的根治效果尚不理想。疏理、祛湿、消散、理中"四法",是在临证诊治胃息肉疾病时,分析并借鉴古人经验为基础,就胃息肉气郁湿阻、痰瘀互结的发病机制总结的治法。笔者临证运用以上四法辨治胃息肉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半夏僵蚕天乌汤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半夏僵蚕天乌汤加减(清半夏15g,僵蚕15 g,天花粉15 g,乌梅30 g)治疗恶性肿瘤慢性咽炎48例。结果:治愈37例,好转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1.7%。结论:半夏僵蚕天乌汤从"痰"论治、以"发散"为大法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慢性咽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张凯  王汉岑 《江苏中医药》2015,47(11):46-46
<正>升降散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是杨氏治疗外感温热病的验方。代谢综合征西医学认为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导致的一组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代谢性疾病的总称。中医学认为本病涉及多个脏腑,与脾胃肝胆心关系密切,常气滞、湿阻、痰浊、血瘀及虚象互见,属本虚标实之证。刘爱华教授师从国医大师李振华,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经验丰富。刘师在治疗代谢综合征方面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为临床多见疾病,以身体消瘦,小便多、多食及多饮等为特征的病症。在《内经》中对消渴病的阐述有肝气郁滞化火、脾胃失运、胃火炽盛等不同论述,《内经》中对于糖尿病患者前期发病因素已总结出多种病因,如郁火、气滞及痰湿等,总起来说糖尿病前期病因可概括成"郁",包含火、气、湿、血、食及痰六郁,不同体质者其六种因素会有所重,但糖尿病的起病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肥胖糖尿病为多实胖,其病机为火、气、湿、血、食及痰六郁,虚胖型病机根本为脾虚胃郁,消瘦型病机主要为肝郁。在治疗上可采用"消膏转浊"、"开郁清胃"、"辛开苦降"及"苦酸制甜"等疗法。  相似文献   

10.
总结董玉江教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经验。董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气滞痹阻心脉,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痰瘀气滞、痹阻心脉为标,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提出益气养阴、豁痰化瘀理气为本病的治法,并强调辨病辨证结合,在临床治疗中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路志正教授治疗不寐,主要从五脏藏神的理论着手,尤重视脾胃对五神的影响,认为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12.
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治与微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人均饮酒量逐年递增。饮酒对肝脏的损害首当其冲,临床多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变及肝癌,笔者仅就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临床证候与治疗,做一初步的探讨。1病机与证候特征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平素多大量饮酒,嗜食肥甘厚腻,妨碍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积食不化,日久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土畜木郁,则肝炎疏泄,气机不畅,肝脾同病,而成气滞湿阻之变。如《景岳全书·饮食件所言“凡饮酒致伤者……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隔痞满,饮食减少”。因此,其病机特点为:痰湿中侵,土畜侮木,气滞湿阻。临床…  相似文献   

13.
林平主任医师观察以"胃痛""胃痞"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发现其二者证素基本相同,病位与胃、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多表现为气滞、气虚、阳虚和湿。林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多见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主要病机"脾虚气滞"贯穿疾病始终。林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辨证上注重"体质、病证结合",治疗上强调"脏腑并调",以"调脏运气汤"为基础方,随"证、症、病"加减,使机体阴阳气血归复平衡,充分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慢性疾病治疗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息肉典型改变以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寻与幽门螺杆菌、病理组织学改变、舌象等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内镜下胃息肉的辨证规律。方法:选择我院胃息肉患者131例,观察患者内镜下黏膜像的特点,以及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内镜下四种中医证型与息肉分型及病理分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与息肉形态、黏膜色泽、Hp感染、舌质、舌苔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胃虚寒患者内镜下息肉表面粗糙或呈颗粒状改变;息肉表面充血或糜烂在气滞痰阻证、痰热郁结证、痰瘀互结证三个证型中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型;Hp感染在痰热郁结证与痰瘀互结证两种证型多见;舌淡苔薄白多见于脾胃虚寒证;舌红苔黄腻多见于痰热郁结证;舌质紫在痰瘀互结证型多见;气滞痰阻证型多见舌淡白或暗,苔白腻。结论:胃息肉中医证型与息肉黏膜形态、黏膜色泽、Hp感染、舌质、舌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路志正教授治疗不寐,主要从五脏藏神的理论着手,尤重视脾胃对五神的影响,认为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血不养心、脾虚不运痰湿阻滞、脾虚湿阻痰热扰心、胃腑不和心神不宁等。路老临证常以健脾益气养心、化痰降浊、和胃温胆宁心等法调理中州,以达到安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息肉(GP)的证候与用药规律,为该病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与方向。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GP的中医临床研究。收集文献的辨证分型与处方用药,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证候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运算,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3篇。脾胃阳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气滞痰阻证、脾胃气虚证为GP主要证候类型。GP病位在胃、脾、肝。GP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滞、湿、热、痰、气虚。GP中药处方包含中药共127味。在支持数为3、5、7和置信度为60%的筛选标准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分别得到药物间关联规则365、69、28条,主要用药组合分别为30、17、14个。结论:GP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是脾气(阳)虚,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痰阻,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气滞、湿、热、痰、气虚是关键病理因素。GP以益气健脾为基本治法,辅以理气、除湿化痰...  相似文献   

17.
赵文霞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二十余载。对消化病的治疗,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用药特点,笔者有幸跟师3年,现将其治疗梅核气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赵老师认为,梅核气发病部位虽在咽喉,但发病机理与肝脾肺胃密切相关,常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阻滞,土壅木郁,肝气上逆,痰气交阻,结于咽喉;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为痰,痰气交阻,互结咽喉咽而发病。梅核气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痰凝气滞为病之标,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病之本,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胃而非咽。2治疗经验脾胃虚弱,痰凝气滞为本病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痰证"患者中医证素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146例MS痰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MS痰证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痰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以及MS痰证中医证素与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MS痰证常见病位为肝、肾、脾;常见实性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常见虚性病性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2)MS痰证患者痰证素积分与腹围、HOMA-IR、LDL-C、BMI相关;(3)脾与BMI呈负相关,湿与BMI呈正相关;肾、气虚与FPG呈正相关;气滞与TC呈正相关;血瘀与TG呈正相关;肝、热、气虚、阴虚、血虚与HOMA-IR呈正相关,脾与HOMA-IR呈负相关。结论 MS痰证病位主要在肝、脾和肾,呈现虚实夹杂的特点;痰的病理程度及病位、病性与临床理化指标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素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对福建地区1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四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证素名称,根据其积分数值确定其病位与病性。结果:70分以上的证素分布情况:湿、肝、气滞、脾、热在50%以上,其次为阴虚、气虚、阳虚,其他证素分布则相对较少。在3个证素等级分布中,1级:脾、肝、气滞、热、痰、湿分布比例较高;2级:湿、热、气滞、阴虚分布比例较高;3级:湿分布比例较高,其次为气滞、阴虚和热。结论:本课题研究的1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病理特性表现为,病位以肝为主,多与脾共见.疾病早期以湿热、气滞等实证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则是湿热、气滞与阴虚多见,表现为虚实夹杂,这可能与福建当地的湿热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治疗胸痹著名的"瓜蒌薤白剂",即是从"痰"论治。现代中医在治疗心系病的过程中,也多从"痰"论治。笔者导师刘强主任中医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在心系病的诊治过程中,"湿"亦十分重要。笔者现就刘师运用痰湿同治法调治心系病经验讨论如下。1痰与湿的致病特点中医学认为,痰和湿均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且性质相似,故常与水、饮并称为四大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