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任意编号的形式分为CT组与MRI组,各34例。患者均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膝关节隐性骨折,在分别行CT检查及MRI检查后,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漏诊率等。结果:CT组诊断检出率是70.59%,MRI组诊断检出率是9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的膝关节隐性骨折漏诊率(29.41%,10/34)显著高于MRI组(2.9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中,Ⅰ型共24例,Ⅱ型共8例,Ⅲ型共2例。34例患者中共发现存在59处隐性骨折,患者关节软骨层次较难辨层,部分位置存在连续性中断的情况,且多合并存在股性关节面变形、下陷等情况。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且漏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诊断的效果及准确率。方法:在本院2017年6月~2019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48例纳入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72h之内均进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对所有脑梗死患者的病历相关资料和影像学、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对比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两种不同检验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显示核磁共振(MRI)诊断的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96.15%。而CT诊断的敏感性为79.17%、特异性为33.33%、准确率为76.47%。核磁共振各项均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能够有效诊断出脑梗死患者病灶情况,弥补CT检查中存在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用于睾丸附睾肿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 6例睾丸附睾肿块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 6例睾丸附睾肿块病灶MRI影像显示不同程度的肿大,边界清或不清。其中精原细胞瘤5例,以实质性改变为主,病灶内见均匀等T1、T2信号及大小不等片状长T1、T2信号,病灶轻度强化;混合型生殖细胞瘤2例,MRI表现T1 WⅠ、T2 WⅠ呈高混杂低信号;畸胎瘤3例,良性畸胎瘤呈椭圆形,T1 WⅠ、T2 WⅠ呈高混杂低信号及轻度强化,恶性畸胎瘤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胚窦瘤(卵黄囊瘤)1例,边缘欠规整,T 2 WⅠ高信号及不均匀强化;附睾囊肿及附睾结核各发生1例;非特异性肿块3例。结论M R I的多方位、多序列扫描能清楚显示睾丸附睾病变,对早期诊断及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成功、优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像设备本身严格的质量保证,以确保各项指标和参数都符合预订的技术要求,维持临床诊断的标准和持续改善提供给病人的影像服务。同时它还与放射科医师、物理师、技师和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有关,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有场地管理、日常模体图像获取与测量、安全控制等。本文将就MRI质量保证的各个技术方面进行阐述,从分析引起系统不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到描述进行系统日常质量控制的环节。同时本文还将综合讲解系统年度质量控制和接受测试的重点,最后概述几个高级核磁共振的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山丹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单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的检查,包括T1-VIBE和T2-SPC两个序列,由神经外科医师和影像学专家共同分析检查结果中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并分析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的检查中,疼痛侧的三叉神经有血管毗邻或者压迫现象的33例,与邻近血管无关的7例;未发生疼痛侧的三叉神经有血管毗邻或者压迫现象的9例,与邻近血管无关的31例,邻近血管毗邻或者压迫与三叉神经痛关系密切。结论通过核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的检查可显示两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状况,清晰度高,对临床诊断有指导作用,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分辨率商、软组织造影清晰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本文综述了磁共振成像在心功能评价方面的应用,包括磁共振电影对心脏结构和宏观功能指数的评价,以及它的临床应用,并重点介绍了MRI心肌标记技术,及其在心肌收缩力学分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3例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并分析磁共振成像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03例疑似患者,手术结果显示,62例为出血性脑梗死,41例为非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10%、90.24%、88.35%,均高于CT诊断的66.13%、70.73%、6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图像显示大片状或斑片状信号(长T1、T2),T1WI序列低信号区表现为类圆形、斑点状,高信号区表现为云雾状,且边界清晰,T2WI序列高信号区表现为大片状,且信号不均匀,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花边状、地图样强化,2例出现脑回样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和脑脊液(CSF)中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和肌酸激酶(CK)在病毒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为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30例头疼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RI检查研究组阳性率为9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P<0.01),研究组早期MRI阳性率91.58%也明显高于后期24.21%(P<0.01);脑脊液分析中按照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进行疾病分组,其中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LDH浓度最高;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CK浓度最高,3组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查和脑脊液分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种方法联合能有效鉴别疾病的感染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随机抽取在本院治疗的8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实施C T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CT检查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59个,核磁共振诊断...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和其他成像方法的比较,以及它的临床诊断应用举例、临床应用禁忌,说明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是目前较理想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MRI)与数字平片(DR)比较,探讨两者对脊柱结核病的价值,以发现早期脊柱结核病,防止病变发展与致畸。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及DR的影像学表现,对MRI和DR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2例诊断为脊柱结核的患者,骨质破坏39例,椎间盘变化32例,椎间软组织改变38例,脊髓及硬膜囊受侵18例,脊柱畸形15例。MRI在诊断脊柱结核的各种病变存在明显优势,4例早期结核,DR仅显示为轻度骨质改变,3例韧带下型结核X线均未发现异常,MRI发现早期病变7例。和DR相比,在骨质破坏、椎间盘变化、椎旁脓肿、脊柱畸形、脊髓及硬膜囊受侵等方面诊断敏感性都优于DR检查,且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脊柱结核DR与MRI影像学表现多样,DR诊断快、费用低,但是在骨质未有明显破坏前,容易漏诊。MRI在脊柱结核病诊断中敏感性高,能在没有临床结核病症状情况下发现病变,明确病变对周围的侵犯,指导外科治疗,值得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术(MRI)在急性骨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为骨感染的早期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4月-2011年12月于医院进行检查的26例疑似急性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X线、MRI进行检查,并与手术探查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与手术病理最终所得结果对比发现,MRI在急性骨感染部位、大小、范围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方面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31%、96.15%、96.15%、96.15%,X线平片诊断率分别为73.08%、84.62%、80.77%、76.92%,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急性骨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对于疾病诊断的各个细节的了解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感染是否累及周围组织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核磁共振成像方式对早产儿颅脑损伤的诊断结果,探讨有效诊断早产儿颅脑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方式。方法对453例早产儿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不同成像方式对颅脑损伤的检出结果。结果 453例早产儿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颅脑损伤者共287例,占63.35%,其中出血性颅脑损伤132例,缺血性颅脑损伤108例,脑出血合并缺血47例;共检出病灶596个,其中缺血性病灶305个、出血性病灶291个。T1WI、T2WI、DWI检出的早产儿缺血性颅脑损伤病灶数分别为168、128、305个,3种方式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6.002,P0.05)。T1WI、T2WI、DWI、SWI检出的早产儿颅脑出血性病灶数分别为139、101、216、291个,四种方式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2.981,P0.01)。结论不同的核磁共振成像方式对早产儿颅脑损伤病灶的检出情况有差异,其中DWI对缺血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率最高,而SWI对出血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率最高,DWI和SWI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早产儿颅脑损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MRI检查和CT检查,对两种方法的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与CT进行比较,在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检出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柱外伤MRI能够更好进行空间定位,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的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正胎盘植入是由内膜创伤性缺陷以及原发性蜕膜发育不良引起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内所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胎盘植入发病急且非常危险,分娩时会造成产妇胎盘难以剥离,引起产中、产后大出血,还可继发感染和子宫破裂,严重威胁产妇和胎儿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上尝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US)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甲胎蛋白(AFP)测定的方法进行胎盘植入的产前诊断。其中AFP因其影响因素较多使得特异性不强,只能作为一种筛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经使用和正在安装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已达15台,并且还有增多的趋势。考虑到这类设备价格昂贵,维持费用高,有必要用卫生经济学指标对其进行科学的客观评价,以供决策时参考。为此,本文对国内某医院引进安装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机运行125天、诊查500例病例的全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对其经营结果和投资效益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1日—2017年2月1日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共60例,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超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梗死图像信号的表现情况、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结果以及急性、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对弥散系数等。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信号均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高达100%,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和T1WI、T2WI及FLAIR序列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弥散系数、健侧弥散系数以及相对弥散系数低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表现(均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判断预后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