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安全性和远期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发病时间均﹤4.5h,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56例和对照组104例,研究组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期间颅内出血情况和治疗后90d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颅内出血3例(5.36%),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1.79%),对照组颅内出血2例(1.92%),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0.96%),两组颅内出血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90d后,预后良好36例(64.29%),对照组26例(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轻型脑卒中,具有可靠的用药安全性和远期预后,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已成为现代社会常见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世界上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个是心脑血管疾病。在全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缺血性脑梗死占约80%。急性脑梗死起病急,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动静脉溶栓做为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式,应加大研究。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是199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但我国脑梗死患者溶栓率低,为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其致残率、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溶栓前中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等方面,希望为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提供标准、安全、有效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时段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根据溶栓时间窗分为两组,其中发病<3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作为A组,发病3~4.5 h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给予rt-PA;对照组60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舒血宁注射液等常规治疗;两组疗程为1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小时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接收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1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A组;选取同期接收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1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脑疝、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效果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并发症发生几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入住该院的6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例,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mg/kg溶栓治疗,24h后经头颅CT检查无出血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d。正常对照组自入院24h开始口服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d。结果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1d时,溶栓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有效的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时间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发病4.5 h以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脑血管病指南一致推荐的治疗方案,溶栓越早,开通堵塞血管越快,救治效果越好,可显著减少残疾及改善预后。时间窗是关键,要提高溶栓率,就要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因此,研究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研究脑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相关的院前和院内的延误原因,针对延误原因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建设和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连贯的急救救治流程,实现院前、院内的无缝链接达到一体化救治,减少延误时间,加快急救速度,提高溶栓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情况,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8.63%(19/102)。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有酗酒史及治疗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有酗酒史以及治疗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多模式CT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志军 《现代医院》2011,11(9):68-70
<正>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用溶栓药物[1]。根据2010年最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时间窗由3 h扩大为4.5h[2]。近年来,多模式CT技术较广泛的应用于指导溶栓治疗,包括CT平扫、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CT平扫可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栓治疗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267例,根据患者抗栓治疗时阿司匹林用量分组,其中171例患者阿司匹林剂量为150 mg/d,为低剂量组;另96例患者阿司匹林剂量为300 mg/d,为高剂量组。观察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出血性转化(HT)、其他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rt-PA溶栓后24 h、14 d 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HT及其他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预后良好率高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高剂量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可增加rt-PA溶栓患者HT及其他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臧丽芳 《药物与人》2014,(8):135-135
目的:探究分析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选择在我院就诊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40例病患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0例。医师采用尿激酶(UK)对参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比率、病死比率和肌钙蛋白水平。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血管再通比率和和肌钙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在病死比率方面的统计显著低于参照组,相关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性别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9年2月到2012年9月连续收集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1)女性组:该组由39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2)男性组,该组由42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男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2组在90d内溶栓预后良好率(61.54%和52.38%,P=0.406)、颅内出血的发生率(7.69%和9.52%,P=0.769)、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13%和7.14%,P=0.707)及死亡率(5.13%和7.14%,P=0.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组与男性组相比,在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及90 d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rt-PA溶栓治疗组38例和B组rt-PA联合HBO 4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4.5h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立即进高压氧舱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0d,分别在治疗24h、10d及20d采用NIHSS及ADL评分进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通过患者发生再次脑梗、TIA发作、脑出血及死亡率进行治疗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前后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治疗后24h、10d、20d2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两个治疗组相比较,NIHSS评分在24h及20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在20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相比较,患者发生再次脑梗、TIA发作、脑出血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HBO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与单用rt-PA的疗效相比,在超早期及长期治疗的效果较好,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已成为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多数患者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均会出现血栓堵塞脑动脉,因此早期溶栓对于血管的复流再通、抢救缺血半暗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阿替普酶是第2代高选择性溶栓药物,其活性成分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与纤维蛋白结合诱导纤溶酶原直接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起到纤溶作用。本文从阿替普酶作用机制、不同时间窗(3 h、3~4.5 h和4.5 h)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和研究进展以及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不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更多超时间窗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以及阿替普酶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在患者接受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之后,绝大部分患者仍不能完全恢复健康,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身体功能性障碍,影响患者行为能力,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发挥rt-PA静脉溶栓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近些年很多专家关于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将近些年关于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溶解血栓,目前被认为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药物。脑梗死患者如在发病后3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32%可恢复到正常或症状明显改善。症状性出血是溶栓后可能发生的副反应。美国临床试验表明,经过3小时标准静脉溶栓,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是6%,即100位使用该药的患者约6位会出现早期症状性脑出血,其中3位病情会发生恶化(加重或死亡)。如果高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1例急性肺栓塞合并急性脑栓塞患者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成功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1例为对照组接受串联救护模式,实验组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经"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74例.两组均于发病4.5小时就诊且接受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静脉溶栓用药院内救治流程各环节所耗时间的变化.结果 就诊至影像学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到静脉溶栓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9.8±11)min比(60±18.6)min、(24.3±10.3)min比(68.0±28.5)min、(44.3±15.6)min比(114±26.5)min],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能够有效缩短DNT(door-to-needle),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使用率.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静脉溶栓流程与国外先进模式相比,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可借鉴德国柏林卒中救治成熟经验发展卒中移动单元,缩短DNT,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4~6h后接受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溶栓),分析多因素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时间、体温、血糖、NIHSS、血氧饱和度、血压、血脂等,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治疗期间接受阿替普酶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治疗前的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低、血糖、血压、血脂异常、NIHSS评分与患者经30d治疗的预后密切相关,阿替普酶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3d的出血转化率与死亡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7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1例,分为溶栓后未出血(non-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non-HT)组49例、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s,HI)组8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s,PH)组4例,分别检测3组溶栓前、溶栓后2 h及24 h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其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HI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non-HT组及HI组(P0.05)。3组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后2 h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溶栓前,溶栓后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5);non-HT组与HI组在2和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组2和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on-HT组与HI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24 h内降低是颅内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