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其发展模式: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等症状,属中医学“胃脘痛”或“痞满”范畴.笔者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其理论对于多种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长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本文讨论了伏邪、幽门螺旋杆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阐释幽门螺旋杆菌与中医伏风燥邪的相似性,论述伏风燥直中于胃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慢性胃炎不同阶段的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探讨伏风燥中胃所导致慢性胃炎发病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曹元媛  徐春凤 《中药材》2022,(4):1015-1018
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痞证”“胃痛”“嘈杂”等范畴,该文主要是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机制、辨证分型的基础分析上收集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典名方,对其用法和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属于胃癌的癌前状态。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学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方法、中医作用机制进行论述,简略概述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中医发展的瓶颈及El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可以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细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多为上腹不适、饱胀甚至恶心呕吐等,可影响生活质量,其临床疗效的研究有很大临床意义,近年来中医治疗CG作用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就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物理、化学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大多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萎缩的典型标志以及胃癌的前兆。近年来,诸多中医药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大量的、不同层面的研究,其报道日益增多,在诊断与治疗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笔者在此着重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若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非典型增生,易发展成胃癌。导师姜树民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了详尽、系统的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非典型增生多为血瘀证。结合其病因病机的发展,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临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辨证施治发现,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已成为现阶段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主要从该病证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机制两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这两方面,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研究为主,对近10余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开展慢性胃炎湿热证形成及中药治疗机制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为加深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本文从病名和病因病机等方面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慢性胃病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0余年,善治脾胃疾病,长期以来致力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病的研究,治学以“吸收、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其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反酸"等范畴。目前,慢性胃炎病人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中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的原则,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护理人员应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把简便  相似文献   

12.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与免疫因素或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紊乱及胆汁反流有关。急性胃炎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慢性胃炎,以浅表性胃炎多见;浅表性胃炎可以转变成萎缩性胃炎或与萎缩性胃炎并存,其萎缩性改变、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性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2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对调查者胃黏膜进行组织学病理分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200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以阳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阴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在中、重度以上的体质类型主要是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129例行病理分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化上皮成分组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质,其次为阳虚质。结论:慢性胃炎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与阳虚质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杂表现。  相似文献   

15.
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验证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一定时段门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人进行调查,让其对自拟胃炎方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病人的评价结果对自拟胃炎方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痊愈率为16.9%,总有效率达到86.3%。结论: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制方思路具有创新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中医病名,除胃脘部位疼痛外,尚有食欲不振、痞满、暖气、泛酸,烧灼、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一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一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多种消化道疾病。关于其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失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是中医病名,除胃脘部位疼痛外,尚有食欲不振、痞满、嗳气、泛酸,烧灼、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多种消化道疾病。关于其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并分析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中医体质特点。方法:依据中医体质量表与判定标准,对6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非Hp胃炎主要体质类型为平和质,排第二位是气郁质,亦有其他偏颇体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Hp胃炎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非Hp胃炎患者体质以平和质为主,亦有偏颇体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质以虚性体质为主,Hp胃炎患者体质以涉及气分体质为主,二者亦有虚性、实性体质。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两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上腹疼痛或不适感、早饱、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有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各种慢性胃炎中占59.3%~([1])。一项为期20多年的远期随访观察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约有10%发展为癌变~([2])。西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消化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的范畴。目前已公认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幽门螺杆菌(HP),HP在我国属高感染地区,在普通人群中感染率为50%~80%。随着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慢性胃炎的发现率已渐升,而且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模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