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松林  王勇 《河南中医》2010,30(9):847-848
"脾主谏议之官"与人体免疫监视有重要关系,这一命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价值。临床中通过调理脾胃、健脾实脾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础理论常取象比类将脏腑与官职相比附,对脾胃官职描述尚有分歧。《素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脏相使",将脾胃合而论之为"仓廪之官",《素问遗篇》将脾胃分别类比"谏议之官"与"仓廪之官"被认为是伪作;《中藏经》和《千金要方》中"十二脏相使"的内容也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大相径庭,《中藏经》称脾为"谏议之官",《千金要方》称脾为"谏议大夫",两书均早于王冰的《灵兰秘典论》。学者多认为王冰补充完善了"十二脏相使"并修改篇名,或是抄录了前人加工后的文章补充在此。与此不同的是在《刺法论》和《本病论》中将脾比拟"谏议之官",胃比拟"仓廪之官"。推至《内经》思想构建之时,脾胃官职说法不应合而论之,当为《素问遗篇》中"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同时出现之处应为《素问·六节藏象论》,并与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共同表达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与排泄的过程,为"仓廪之本",正是因为年代久远,经文遗失,加工,整理以及补充的过程,造成今天的学术分歧。  相似文献   

3.
"肝者,将军之官"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古代医家采取涵象取意之法对肝的特性的概括。然而,如何理解"将军之官",自古注家争论不休,难得定论,致未发古圣之训意,今人理解起来也颇为牵强。笔者通过对诸家注解进行分析,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上下原文的表述内涵和其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该  相似文献   

4.
鉴于肝喜条达恶抑郁的生理特性及其特殊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被喻为将军说明肝在人体像将军保卫国家一样,具有抵御外邪护卫机体的作用,若肝功能失调极易干犯他脏引起各种疾病。肝的卫外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元气升发和敷布、升发卫气、疏利气血、协调脏腑、调畅情志、排泄废物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学卫气抵御外邪与人体免疫功能相关,以及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不断充养卫气、为机体免疫功能提供物质基础为切入点。探讨中医学“脾为之卫”的科学内涵,认为卫气的免疫防御机能主要由脾来行使。  相似文献   

6.
“脾为之使”语出《素问·刺禁论》,是《内经》对脾的重要功能及其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一、脾为肺使,生金尤当补土。“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得脾土长养而金生,故肺能朝百脉,司呼吸。若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最易受病,不耐寒热,故脾之肺病此起彼伏。治之必求于本,欲生金者,尤先补土,土健金自生,这在痰饮病的治疗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水谷精微的运化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病理生理角度,探讨"脾主运化"所涵盖"脾主运"与"脾主化"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机体糖、脂、蛋白质等精微物质化生、转化及其与能量代谢关系,并阐述"脾化失司"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用药,为临床运用"脾主运化"理论合理指导疾病诊治,尤其是在消化系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8.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脾为之卫"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为之卫"出自<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另见<灵枢·师传>篇"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揭示了脾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病祛邪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脾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皆有论述。直到南宋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深研经典著作,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脾胃论》一书,为脾胃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脾为生痰之源”,结合临床实践论述如下。1 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脾胃属土。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其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淸,胃主降浊。通过受纳、熟腐、转输、运化、升淸、降浊,以生化气血津液,上输心肺,借助宗气的作用,以布散营养周身,上至头目,旁及四肢,内至脏腑,外而肌肤,无处不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脾还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功能,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1.
“脾为生痰之源”,语出明代医家李中梓。这一论断为后世学者所接受而成共识,并作为理论依据多加引用。析“脾为生痰之源”的依据,按中医传统理论的解释是:脾主运化,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若脾失健运,则水液不能正常敷布,停而为湿,聚而为饮,凝而为痰。因此,“脾为生痰之源”的病理实质可以概括为“脾虚生痰”。  相似文献   

12.
13.
“脾”含胰、脾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富渠  孟黎明 《陕西中医》2003,24(10):912-914
考证中医学脏腑之现代解剖生理学实质 ,应为加速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拟就中医学“脾”的脏器实质 ,“脾”含胰、脾二脏试作浅析。1 从解剖学方面探讨  1 .1 部位 :《医贯》讲 :“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其左上”。“膈膜”即横膈膜 ,“以膜”之“膜”当为大网膜。表明中医学“脾”同现代解剖学脾的解剖部位相一致[1] 。《医林改错》又讲 :“脾中有一管 ,体象玲珑 ,易于出水 ,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 [2 ]……”并据该书记载图文来看 ,则显然指的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胰。总之 ,笔者认为 ,中医学中…  相似文献   

14.
“仓廪”二字,按荀子富国篇杨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可见“仓”所储者,是未经加工的不精之粮;“廪”所储者,是经过去粗取精过程的精粮。仓廪之所藏是为了用,故必有进有出,只进不出则积而霉烂,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脾脏的生理意义及其与其他四脏的生理联系,主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五行理论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研究探讨脾在五脏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脾”所具备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主升、主统血。因此,“脾”主要指的还是胰、脾两脏。“脾主升”是强调“脾主运化”,能为头面和脏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得到足够的营养并保持位置固定。这其实是中医学对“脾”胰脏功能的描述。“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控制血液在血脉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理论虽然晚至元明时期才明确提出,但相关的认识则早已有之,不再赘述。这其实是中医学对于“脾”脾脏功能的描述。“脾”的结构虽然分属两脏,功能也不相同,但却殊途同归,共同为人体提供物质来源。同时,两脏的部位相邻也反映了人体在结构上的神奇之处。  相似文献   

17.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指导思想,认识肾脾及其相互关系也应从此出发。肾脾不单单是两个脏,它们各自都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即“肾藏象”和“脾藏象”中,肾脾分别是这两个系统的核心,两者关系包括经脉相通、肾阳温煦脾阳、谷气充养阳气、共主水液代谢、共司气血化生5个方面。了解肾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生态学,聚焦肠道菌群,探讨中医学"脾为之卫"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分析中医学脾功能的发挥与肠道菌群的调节在人体防病抗邪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并从治未病、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中病即止等方面论述了应用"脾为之卫"理论调节肠道菌群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以期为从系统生物学阐释传统中医学理论提供有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20.
"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是中医对脾与季节关系认识的两个观点。"脾不主时"的本质是指脾不独主于一时,寄旺于四时之中而长养四脏,为后天之本,而"脾主长夏"本质则指脾与长夏之湿关系密切,长夏多脾病。虽内涵不同,但二者并不矛盾,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其理论发展,可更好地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