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脉学是中医医者指端之触觉病人脉动的实践之诊断技术学问。其真正意义是辨别不同之脉搏,以推测不同之病证。脉学之步骤:第一,当认定脉动之触觉是脉学,弗误认脉动之名词是脉学;第二,当先知病证吉凶,祸福之大略,熟悉各种不同之病证与触觉之各种脉动的关系;第三,以所研求而知之脉象,合所见之病证,参互错综,以推断病之缓急深浅。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肾者主骨,肝者主筋,骨质疏松症之治,古人多重视肝肾之虚,遣药处方多重补益。组方虽选活血化瘀之药,其药味药量为少,鲜为君主之制,多为佐使之才。今探骨质疏松症之幽颐,博览医书案载,按活血祛瘀之方剂,撷萃百家临证治疗之方药,立足血瘀之机,剖之痹痿弱乏之骨病,囊括活血之法,析之骨质疏松之病机。古今互参,从古代之方剂、药物探讨骨之痹痿弱乏之论治,供医者参献,以图佳效。  相似文献   

3.
三才,生命演化之大则,中医理论潜在之主线.宇宙之演,生命之化,三才为之纲,五行为之目.三才、五行,一体两制,统一于一体之精元、之太极,大则有三,细化成五.三才、五行,生命演化之两大模式.解读三才,洞察中医理论之奥秘.  相似文献   

4.
消法自古有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有"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得其平矣……正气微者调补之,其次平定之,邪气盛者辟夺之".其中,"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有余折之","邪气盛者辟夺之",都是指通过"消"与"散"的方法而祛除体内有形或有余之实邪.  相似文献   

5.
三才,生命演化之大则,中医理论潜在之主线。宇宙之演,生命之化,三才为之纲,五行为之目。三才、五行,一体两制,统一于一体之精元、之太极,大则有三,细化成五。三才、五行,生命演化之两大模式。解读三才,洞察中医理论之奥秘。  相似文献   

6.
吾每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之经文,认为存在某  相似文献   

7.
随笔五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天下无不可治之病,有其病必有其药,亦如,有矛之利也,自有盾之固以制之;有金之坚,自有洪炉之火存以溶之也。然医人之知也有限,而疾病之变也无穷。以有限之知,应无穷之变,于理未明,自有治之不得其法者矣,故遇危难病证,谓我之技能尚不足以治此病则可,若轻断为不治之症,未免自信自负。有住大医院月余,最后被诊断为癌症晚期之患者,回家后服中药缓解者,可见癌症亦非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8.
生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之一,中医学是体现生生之道的一门学问。人禀天地间生生之气而生,人的生生之气与自然界生生之气彼此息息相通,人的生生之理亦即自然之理;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应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而中医学则是将天人之生生之德融为一体、体法天地好生之德于人身的学问;人不仅禀生生之气而生,且以生生之气为生命之本,生生之气是中医学的作用对象和依靠对象,是中医学之所以取效的依靠力量;中医诊疗的基本精神是以自然的生生之气助人的生生之气,医生(医术)实际是沟通自然生生之气与人之生生之气的桥梁,中医药作为生生之具,是依靠和帮助人的自组演化调节和主体抗病反应的生生之气而取得"生生之效"的。  相似文献   

9.
名医名言     
《中医药通报》2009,8(2):50-50
文字之医用药多补,经历之医用药多泻。文字之医严于纪律,经历之医精乎心法。文字之医见功迟,经历之医见功速。文字之医精乎论理,经历之医精乎识症。文字之医过于迂,经历之医过于霸。然皆功罪各半焉。若二医兼之,再能通乎权宜,灵其机变,则万举万当矣。  相似文献   

10.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各脏腑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指出各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各脏腑的部分,是支撑各脏腑机能活动的液态精华物质;各脏腑之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是各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生理机能的作用;各脏腑之阴是一身之阴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也是各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特性的部分;各脏腑之阳是一身之阳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也是各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特性的部分.脏腑之精、气、阴、阳的逻辑关系是脏腑之精化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分为脏腑之阴气与脏腑之阳气.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临床常能谨察秋毫之症、思辨精微之处,其所运用的辨证思维为后世辨证论治思维树立了典范。张仲景临床常用小便作为辨证的依据,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思辨小便者多达一百三十余处,可见小便之思辨对辨证论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仲景常以小便而见微知著,识常人之所未识,辨常人之所未辨,其辨小便有八思,常借小便做类病之鉴别、辨所伤之病因(辨水、饮、湿停之因;辨误治伤津之因)、定所患之病位(定病位在水分或血分;定在表、在里之病位;定上中下三焦之病位;定经络、脏腑之病位)、识虚实寒热之病性、察反常之病机、立利下之治法、断成败之预后(察邪气去路之预后;断津液存亡之预后;观病情转化之预后;知痊愈时日之预后)、明汗下之禁忌,辨小便之思辨贯穿辨病、辨证、治疗、禁忌、预后之始终,堪称仲景临床辨证思辨之典范。  相似文献   

12.
之苍术、姜黄,即有湿热成痹之萆、防己;有子宫寒冷之蛇床、续断,即有子宫瘀热之猪、槐实;有寒湿疝气之小茴香、天仙藤,即有湿热疝气之川楝子、海蛤粉;有热证消渴之天花粉、地骨皮,即有寒证消渴之枸杞子、原蚕茧;有温消食滞之神曲、山楂炭,即有凉消食滞之荞麦...  相似文献   

13.
筮法演绎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八卦[1-2];八卦相重为六十四,以象阴阳之既偶[3].阴阳刚柔相推,其相得则吉,不相得则凶.是故三画之八卦诚足以尽万物之理,六画之六十四卦方所以备人事之用[2],吉凶据此可以断矣.圣人又则河洛而得大衍之数五十.大衍者,太极也,万物之所由生也.河图为之体,洛书为之用;河洛未分大衍无形,既分而大衍隐乎于中.河图赢五而为数之体,洛书虚五而为数之用,兼河洛体用之数而得中,故得大衍之数五十;体河图中宫五十相乘得大衍之数五十,用洛书中宫之五与对待之数相加之十相乘亦得大衍之数五十[1-2].大衍之数由河洛逆推而得.大衍之数者,数之基也,变化之始也.  相似文献   

14.
五淫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六淫(气)之名,始于《内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相似文献   

15.
原穴三说探     
目前为中医界所公认的十二原穴是肺之原太渊、心包之原大陵、心之原神门、牌之原太白、肝之原太冲、肾之原大溪、大肠之原合谷、三焦之原阳池、小肠之原腕骨、胃之原冲阳、胆之原丘墟和膀胱之原京骨。但在古代人们对原穴的认识不尽相同,概而言之,共有三说,即《灵枢》说、《难经》说和《千金》说。现就其内容和特点做如下研讨。  相似文献   

16.
正药物养生是利用某些具有补益性的药物和食品补充人体所缺乏的物质,以提高人体的抗病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惊者平之。"这是中医药物养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原则。《内经》提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实施药物养生,首先要掌握药物的药性,辨明阴阳  相似文献   

17.
《医易义》是张景岳研究医易结合的代表作,详细论述了天人相参、医易同源的义理,所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治则等方面,堪称医易结合之典范.兹就其精要,浅述于下,以见其情.(一)天人合一,形体相似.“伟哉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身之君也.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说明人得天地的中和之气以生.耳目口鼻应天,气血骨肉应地,呼吸、脉息,与天地息息相通,心主一身,犹天之北辰,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这是景岳对天  相似文献   

18.
论甘草之缓     
甘草味甘性平,在中药中有"国老"之誉,五行为土,借甘以缓肝之急、缓中健脾、缓肺气之急、缓心之急、缓肾之急、缓百药辛烈之性,作用广泛又不失平和之性。但临床仍需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求熟用其甘缓之功。  相似文献   

19.
诩玄  凌召 《气功》2000,21(6):247-250
穴位点打之术 ,乃使突发之外力打击正在运行之血脉上,迫使气血封闭堵塞 ,从而击退敌方。且在对搏之时 ,体态变幻不定 ,更增加了点打穴道之困难。故一般学点穴术者 ,必须首先练出金刚指之功 ,认穴只视之大要 ,用金刚指之重力击点之 ,亦可勉收点穴之功效 ,即使击点部位错开 ,亦可使其皮肉骨伤之苦。若无此指功 ,点穴不成 ,反而会有折指之险也,在点穴术中 ,此为下乘之功矣。若具备了金刚指功 ,同时能把阴柔之气运达指端 ,触皮而入 ,气阻其血脉运行的点闭穴之术 ,为中乘之功矣。但要达到点穴上乘境界 ,必须修习内功 ,在举手之间或念力之瞬 ,发…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通报》2011,(1):19-19
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者。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臌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痛痒,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