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藿香正气不同剂型产品以各自临床用量的相同倍数给药,其止泻、止吐及解痉作用.方法 采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实验模型,观察单次量ig给药后,小鼠的腹泻潜伏期、腹泻率、腹泻级数及腹泻指数;采用硫酸铜致家鸽呕吐实验模型,观察单次量ig给药后,家鸽的呕吐潜伏期、呕吐次数及呕吐持续时间;采用甲硫酸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痉挛实验模型,观察单次量ig给药后,炭末推进百分率.结果 藿香正气不同剂型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止泻作用;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均有明显的止吐作用;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均有明显的解痉作用.结论 藿香正气胶囊作用最强,藿香正气软胶囊次之,不同厂家的产品作用强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藿香正气丸(蜜丸、水丸)、散剂、酊剂的制剂提出了剂型改革的几种设想,即:可进一步研究制成藿香正气冲剂(包括水冲型、酒冲型)、藿香正气药膜、藿香正气栓以及藿香正气膏(橡胶硬膏)等。  相似文献   

3.
王海华 《中成药》2011,33(3):464-467
目的:根据同收率实验比较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抑菌作用的强弱,确定适宜的微牛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微生物限度包含的方法对复方丹参片进行方法验证.结果: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抑菌作用不同,抑菌作用最强的样品采用离心加薄漠过滤法(1∶100供试液1 mL过滤)其回收率达80%.结论:通过对16个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的抑菌作用强弱进行比较,为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藿香正气片(即藿香正气散原方)大腹皮一两白朮二两茯苓(去皮) 一两半夏面二两白芷一两甘草(炙) 二两紫苏一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 二两陈橘皮二两藿香(去土) 三两苦桔梗二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热服,如要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续添诸局经验秘方。1.方剂来源本方原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且是绍兴(1162牛)以后所续添诸局的经验秘方。张路玉说:「此本不换金正气散而立」(医通),而「不换金正气散」亦出局方,并为吴直阁所添增的诸局名方。不换  相似文献   

5.
藿香正气胶囊和藿香正气水药理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田文艺  兰芳 《中成药》1990,12(4):31-32
藿香正气胶囊是由藿香正气水改革工艺制成的产品,本文研究证明,两者药效相同或相似,其特点是藿香正气胶囊不含乙醇,镇吐作用明显,适用于忌酒与不饮酒患者。  相似文献   

6.
葛根汤和藿香正气散均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吐泻的常用中医方剂。两方临床适应证极为相似,但用药差异很大。本文先从原著出处概括出两方的方证,然后通过分析用药差异,病机辨析和诊断鉴别深入剖析这两个相似方证的不同之处,从而为临床的鉴别使用提供方剂理论参考。最后文章提出了相类方证比较学习对提高中医临床造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藿香正气散之精要在于正气二字,一扶正气,其外证之生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故治疗时,不仅仅祛湿寒之邪,更重视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以白术、茯苓、甘草扶中气、健脾运;二正气机,其内证乃三焦津凝气滞而生,尤以中焦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为主,故调畅中焦气机,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津得散,局部正气得复,后邪自祛,病自安。三祛邪气,已生之寒湿当化之,寒湿不去,津气难散,甚者湿郁成痰,或从热化,或湿盛而阳微,或变生他病,当使邪有出路,邪祛而正自安。藿香正气散为治湿之方,却没有单纯运用治湿的药物,而是从补益、疏通、祛邪三个方面帮助人体恢复肺、脾功能,使湿得治。  相似文献   

8.
藿香正气散由广藿香、苏叶、陈皮、厚朴等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诸症。中国《药典》收载了藿香正气水及藿香正气丸。由于水剂难以服用,丸剂吸收不好,因此,我们进行了剂改,研制了一种藿香正气颗粒剂。本文主要从解热、镇痛、镇吐、抗病毒和对胃肠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药理研究,并与其丸剂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方剂源流藿香正气散和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二陈汤均载于《局方》。平胃散,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满宽胸,陈皮理气化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治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肢体倦怠、苔白腻而厚等证。二陈汤,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橘皮理气行痰,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补土(原方还有生姜、乌梅,今  相似文献   

10.
藿香正气散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嘉梅 《新中医》2001,33(4):70-71
藿香正气散出自《和剂局方》,由藿香、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常用于四时感冒,尤多用于夏季感冒及急性胃肠炎。笔者取其化湿健脾理气,临证辨证加减,用治妇科疾病,疗效颇好,举例如下。1 月经延后 李某,35岁,1997年9月1日初诊。近1年多来,经期延后,常50-60天行经1次,月经量少,质粘稠,色暗红。现已50多天未行经,伴腰 ,乏力,头晕。患者形体较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证属痰湿阻滞经络,气血不…  相似文献   

11.
民间古方藿香正气,最早记载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扶正祛邪、解表化湿的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药理研究的深入,发现藿香正气类药物有许多新用途。此外,最初藿香正气只是散剂,随着现代中药制剂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为多种剂型,其剂型不同,功效应用也有所差别,对藿香正气类药物的功效应用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便发挥其在防病治疗中的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藿香正气汤,见于俞根初著的《通俗伤寒论》中,由藿香梗9g、川厚朴4.5g、新会皮6g、白芷6g、嫩苏梗4.5g、姜半夏9g、浙苓皮12g、春砂仁4.5g组成。主治外感湿浊,内伤生冷,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肢体困倦,无汗或有汗不透,胸脘满闷,呕吐泄泻,舌...  相似文献   

13.
藿香正气散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大腹皮、紫苏、白术、白芷、桔梗、陈皮、茯苓、厚朴、法半夏、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临床多用于表寒里湿吐泻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脘腹胀满、呕吐、腹泻、肠鸣腹痛、舌苔厚腻等。亦可广泛运用于外感风寒、脾胃湿阻所致病证,现将其灵活应用择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霍香正气的最原始剂型为霍香正气散,始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宋到清,有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汤、藿香正气药汁丸、藿香正气大蜜丸等剂型。占正统地位的,是藿香正气散。近年来,各地制成了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浓缩丸、藿香正气合剂、藿香正气水等新剂型,对处方组成也作了许多大胆的革新。藿香正气的各类剂型各有特点。藿香正气散因服用不便,于是出现了丸剂(大蜜丸、药汁丸、浓缩丸)、水  相似文献   

15.
藿香正气散方出自《和剂局方》一书.原方为散剂,后人为了服药之便,改为丸剂、水剂或汤剂.本方具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症.笔者试用藿香正气散治疗“亚硝酸盐中毒”,收到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陈某:女性,20岁,农民,1984年10月就诊.症见面部、口唇及指甲紫绀.自诉:胃部不适,恶心,头昏,精神不振.检查:心搏增快,110次/分,脉细数,舌质暗红,舌苔微黄.身体一向健康,当日早餐曾食过量的盐萝卜莱。诊断:食  相似文献   

16.
浅议藿香正气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藿香正气散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炒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姜枣组成。原方为散剂,笔者运用本方改散为汤,辨证加减,颇有效验。例1 白带量多张××,36岁,1977年6月20日诊。  相似文献   

18.
藿香正气散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玉芳  高大伟 《新中医》1992,24(4):43-43
藿香正气散出自《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健脾宽中之效。笔者根据方义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治疗多种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例一:高热不退李××,女,21岁,工人,1983年6月27日诊。患者半月前因气候炎热,饮食生冷,出现发热(体温  相似文献   

19.
藿香正气散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生福 《新中医》1994,26(3):53-54
藿香正气散新用温生福1空调症王××,男,38岁,1987年7月15日初诊。畏寒,无汗,恶心欲吐1月,加重3天,现全身畏寒,头困身重,胸腹满闷,恶心欲吐,纳呆,大便不爽,排便时间长,小便尚可。能坚持工作,体力劳动后症状反觉减轻。近2年来,入夏均有轻微畏...  相似文献   

20.
不同苍术剂型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的苍术抑菌剂的消毒作用。方法使用苍术挥发油喷雾剂,苍术挥发油熏蒸液,以及苍术烟熏剂对房间进行消毒,然后对摆放在房间不同部位的培养基平板中接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率进行测定。结果3种剂型的苍术抑菌剂在合适的剂量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3种剂型的苍术抑菌剂都可用于空气消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