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要内容,舌诊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像采集分析技术是舌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舌象图像研究中,舌体的提取、舌质与舌苔的分离的舌象分割成为图像分析的重要前提,多学科专家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论述舌体的提取及舌质与舌苔的分割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
舌诊作为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医舌诊通过对人的舌体、舌质、舌苔、舌形和舌态进行辨识,来指导临床对疾病状态进行诊断.光谱技术的舌诊客观化研究,基于光谱技术,结合数据挖掘算法,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探究舌体所携带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建立舌象特征的光学信息表达模式.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  相似文献   

3.
舌诊作为一种非侵入式诊察手段,在中医临床诊疗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医生主观经验和光照环境影响较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学和医学专家系统的应用较成熟,舌诊客观化研究主要依赖图像识别技术,将标准化收集的舌象经过图像校正、图像去噪、舌体分割、舌质舌苔分割等预处理,通过对舌质、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特征分析总结,发现基本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但当前舌诊客观化研究与中医临床脱节,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医人工智能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舌苔、舌质的观察,从而了解病变所在,据以辨证论治。将中医舌诊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分析舌象,可促进中医舌诊的客观化、规范化,对中医舌诊的继承与创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该项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临床实用性上还较差,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舌诊完美结合.进一步促进中医舌诊的现代化与标准化,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舌质舌苔的计算机定量描述和分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对常见的三种舌质、五种舌苔进行了数字式分析,研究了典型舌象的数字特征,初步总结出舌质、舌苔的计算机分类方法,对中医舌诊的客观化、标准化、定量化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仅对舌苔、舌质客观化的研究和舌诊客观化的其它研究工作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舌苔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开展舌苔形成分子机理研究对推动中医舌诊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组学研究非常适合开展中医复杂系统研究。文章综述了舌苔形成机制的"组学"研究进展,包括基因表达谱、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项目。为了建立客观和定量的指标,使舌诊能够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人体机能状态,对中医舌诊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舌像的分割和特征提取进行了详细地的研究和实验,具体内容包括:图像滤波、舌像分割、舌苔与舌质的分离、舌质和舌苔颜色识别、纹理分析识别和分类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荧光舌象与舌苔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舌诊的传统方法是在自然光线下,用肉眼察看舌质、舌苔等的表现。如何应用现代仪器检查舌象,探讨其与传统方法观察结果间的关系,这对进一步提高舌诊客观化水平,了解舌象的本质是有益的。国内外曾有人使用紫外线照射舌(?)激发荧光的方法,主要  相似文献   

10.
舌诊是观察患者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隗继武教授临床善治脾胃病,他认为舌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均有指导意义,隗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舌态、舌下脉络来判断脾胃病的性质、邪气的深浅、正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为脾胃病的辨证,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认为,舌诊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临床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法之一。本文主要对中医舌诊的发展进行概括总结,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对舌象、舌苔微生态及其两者与疾病的关系进行归纳,旨在发现疾病与舌象及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舌诊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主要包括舌象特征识别、标准化制定以及辨证诊断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将分形思想引入到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领域,通过计算舌象数字化图像分形维数建立舌苔特征分类统计的新方法,通过计算多维分形谱的相关参数定量表征舌体苔状物的不同分布区域起伏程度,设计实现舌诊辨证诊断信息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望诊之一部分。国外文献中也早有关于舌诊的记载。如公元前四百年,希波克拉底氏已发现干厚舌苔及舌裂纹与发热、失水的关系等。“舌诊”主要是观察舌体、舌色与舌苔的变化,在临床上三者互相印证。比较而言,对舌质的观察似更重要。正如《辨舌指南》一书中提到的“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由于舌诊的资料大部分出源于我国,迄今为止,其中关于舌色、舌苔的阐述,都是以中国人为主要观察对象而得出的结论。而对外国人能否完全适用,这是我们从事中医外事教学工作的同道经常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中医舌诊主要采用宏观望舌质与舌苔的方法。近年来,全国各地对舌色、舌脉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对舌体的测量尚未见报道。因舌体是一个肌性器官,由于其本身的易变性和不规则性,加之对测量仪器要求的精密性,故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科研课题。通过对舌体积的测量,明确其量的变化,掌握常态与病态舌体积的变化规律,这对中医诊法客观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868名健康男女进行了舌体积测量,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胸痹临床辨证分型种类复杂,今拟以有无胸痛作为胸痹分型的依据,对其临床的舌象客观化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从其舌象指标的差异性为切入点进行中医角度进行分析,并试讨论以有无胸痛为基准对胸痹进行分型的可能性,为临床胸痹辨证分型诊断提供新思路,为胸痹舌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临床采集胸痹患者舌象客观化指标,分有痛胸痹组及无痛胸痹组二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痛组与无胸痛组的舌象指标相比较检验,除舌象裂纹数量和裂纹长度外,其他舌象指标舌苔面积、齿痕数量、齿痕面积、、瘀斑数量、瘀斑面积、点刺数量、点刺面积、舌质R、舌质G、舌质B、舌苔R、舌苔G、舌苔B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胸痹以有无胸痛为诊断指标的分型方法能够有效体现胸痹疾病过程中的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在舌象客观化指标上有着显著差异,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例人体舌象的定量化检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舌诊对中医临床辨证有较大价值,部分病例通过望舌即可得出一定的诊断依据。然而,临床仍沿用几千年的传统方法,采用肉眼观察,凭经验判断,这种诊察方法必然受到观察者主观条件(包括视觉条件)和周围照明条件的影响。所以,对舌象进行望诊辨色的客观化研究一直是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十分重视的课题。本项工作是采用光电积分法首次开展对200例人体不同舌象(包括舌质、舌苔、舌苔指数)作色度学定量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药有效治疗慢性胃炎是建立在中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而舌诊对于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基于研究者肉眼观察的慢性胃炎舌诊研究缺乏客观性,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重复性较差。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慢性胃炎舌诊客观化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慢性胃炎舌诊客观化研究主要从患者的舌图信息特征和舌苔物质组分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对这两方面近10余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开展慢性胃炎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舌诊是传统中医诊断疾病、获取疾病征象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医舌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中舌色包括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及紫舌等,舌体有老、嫩、胖肿、瘦瘪、芒刺、齿痕、裂纹等,舌态有痿软、强硬、舌纵、震颤等;舌苔分苔质、苔色,苔质有薄、厚、润、燥...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全国“五方”应用研究学术交流会拟定于1998年10月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五方(单方、验方、秘方、经方、协定处方)应用研究学术交流会”。征文内容为“五方”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研究。要求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强,确为个人用药心得和体会,或家传师授。截稿日期:1998年7月30日。第二届全国中医舌诊、中药不良反应学术交流会拟定于1998年6月在湖南召开。征文内容:1.对中医古典医籍中关于舌诊的基础理论总结;2.舌苔、舌质基础实验研究;3.舌苔、百质、舌体动态变化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总结;4.特定舌苔、舌质、舌体…  相似文献   

20.
中医现代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笔者为研究舌诊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文献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截至2019年6月)获取307篇相关研究文章;总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舌象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较早,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理论、方法、产品研发、临床应用研究4个方面;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舌象采集系统、舌体分割技术、舌质舌苔分离技术、特征提取技术。由于缺乏多学科合作、计算机技术与中医思维方法结合不足、相关领域数据库建立不全等问题,舌象智能诊断技术的临床指导作用在中医从业者中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