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所述头痛对后世医家辨治头痛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但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并不完善。清代医家充分肯定了张仲景《伤寒论》在辨治头痛方面的重要贡献,对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详细,辨证更加复杂,治法和方药更加丰富和多样,弥补了《伤寒论》辨治头痛的不足,不但继承了《伤寒论》辨治头痛规律,更有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将四经头痛(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发展为六经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的空白,并且给出了具体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3.
徐骁  成肇仁 《光明中医》2008,23(2):158-160
心烦是《伤寒论》中非常普遍的症状,遍及六经,即六经皆有心烦。《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心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心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血证证治理论。诸血证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各异。既立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法为《伤寒论》治血明训,又示透热解表、温经固摄固脱止血、疏迭表里调血及针刺疗法亦为治血良法,这些重要原则对血证的临证辨治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是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后世医家在防病治病方面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同病异治”之法,但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条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师仲景通过辨证将病与证相结合,临床表现相同的疾病,但因其证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方剂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笔者分别从脉象、病因、病机、病位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这一法则治疗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半夏泻心汤为例,探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变法辨治思维,从病机、方药配伍、变法医案三个方面解析其中的变法辨治思维,以期揭示经方活用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运用细辛共计17方,其中《伤寒论》5首,《金匮要略》12首(与《伤寒论》重复方除外),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配伍精当,曲尽其妙。兹将代表性的方剂,从六个方面探讨于后。辛温发散治风寒  相似文献   

10.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伤寒论》探讨的发热属于外感发热范畴,涉及发热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辨证论治等方面。本文将《伤寒论》关于发热的证治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1.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4,22(6):993-996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热性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专著。在太阳病篇中共载条文183条,除论述邪感太阳经形成太阳病(包括太阳经证和腑论)证治的92个条文外.有91个条文是讨论太阳病误治、失治后变证的辨证论治。这些条文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来讲,是属太阳病误治、失治变证证治,但从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影响来看.则不仅如此,应该说这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及其发展、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太阳病误治、失治的变证的辨证论治内容,并通过认真研究及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对照,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误治、气治条文内容,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的误治、失治的证治内容,对后世内科杂病证治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以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活""变""动"是六经辨证的核心特点,其中包含的恒动思维在《伤寒论》病脉证治中随处可见,这也使得《伤寒论》成了在辨证论治方面贯彻恒动思维的典范。本文拟从发病时间恒动、传经与转属恒动、辨证施治恒动、临床用验4个方面予以探讨,以期加深对《伤寒论》辨证精髓的理解,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任应秋教授: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伤寒论》是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历代医学家的珍视和研究。由晋唐迄于两宋,研究《伤寒论》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家。晋代王叔和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等前3篇和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凡10篇,397条。其中论及烦症者76条,占19.1%,且每篇均有涉及。《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十个方面,即:养生防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变;先治未病;未盛防盛;病盛防危;已盛防逆;病后防复;先安将受邪之地;先病服药等,论述了《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指出,《伤寒论》治未病思想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创新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对《伤寒论》中关于便血症的病机进行探析和归纳。方法:对《伤寒论》中涉及便血一症的条文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条文中病机之异同,进行整理归类。结果:《伤寒论》一书中,除少阳病、太阴病外,其他四经对便血一症均有涉及,其引起便血的原因有热盛动血、火伤阴络、瘀热阻于下焦、脾肾阳虚、热陷伤营、阳复太过、服药所致等7个方面。结论:《伤寒论》是辨治便血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当今辨治便血症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论治专书,在杂病论治方面涉及脾胃病较多,如痞满、便秘、呕吐、下利及腹痛等,且所载相关方药疗效显著,沿用至今。为了在临床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治法和方药,本文对《伤寒论》中脾胃病的证治进行探讨和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仲景学说”之内函极为丰富,但历来治《伤寒论》的学者,常忽略其中针灸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伤寒论》关于针刺期门穴的记载,探讨仲景运用针刺经络俞穴,调整脏腑气血的理论。不当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针刺条文虽然不多,但选穴精当,时机适宜,针刺方法灵活。其特色为:(1)常选用俞穴、募穴、或正经及奇经之交会穴;(2)重视奇经"溢蓄"调节经气的功能;(3)不拘泥于阳经用刺法,阴经亦用刺法;(4)针刺选穴具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特色;(5)不仅"以刺泻邪",也"以刺止利"。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