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西医治疗RA尚无特效方法,且长期服药毒性和不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是分证论治,而证候机制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2.
对近4年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 认为,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分型尚存在分歧,缺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如能在以上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将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机理的揭示,提高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随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软骨及骨破坏,以致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西医学对RA的治疗多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慢性抗风湿病药物以及生物制剂,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预后,但是长期用药物可以造成血液、消化等系统的毒副作用,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中医辨证治疗RA疗效确切,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与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7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130例RA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类风湿因子(RF)-IgA、RF-IgG、RF-Ig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及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间的关系。结果130例RA患者中,湿热痹阻证84例占64.6%(84/130),瘀血痹阻证29例占22.3%(29/130),寒湿痹阻证12例占9.2%(12/130),肝肾阴虚证5例占3.8%(5/130)。最常见为风湿热痹证与瘀血痹阻证。各证型间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RP、CC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APTT、凝血酶时间、RF-IgA、RF-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从短到长依次为风湿热痹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各证型间DAS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痹证最高。以风湿热痹为阳性对照,DAS28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渐近95%置信区间(0.630,0.809)。结论RA辨证为风湿热痹证者病程短,疾病活动度高,病情重,常伴较高的血沉、CRP、CCP、DAS28。DAS28可作为RA中医证型风湿热痹型临床辨证分析的客观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398例RA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RF、anti-CCP、ESR、CRP)及DAS28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证型在病程、病情活动度(ESR、CRP、DAS28)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年龄、RF、anti-CC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8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最多,占38.69%,其次为痰瘀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分别占23.12%和21.61%。结论:本地区活动期RA患者以湿热痹阻型最为常见,缓解期则多见肝肾阴虚型及痰瘀痹阻型。  相似文献   

6.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对RA认识较早,可归属于"痹证"、"历节"、"骨痹"、"顽痹"、"尪痹"等范畴。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通过借鉴各种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及统计学研究等科研方法的运用,提高了RA的诊疗水准,使中医学在规范化诊断及治疗RA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将近10余年来该病活动期  相似文献   

7.
<正>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球蛋白(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测定血清IgG、IgM及IgA可作为本病疗效观察的指标。我们对类风湿关节炎40例不同中医证型的Ig测定结果提示,Ig可作为鉴别寒证型和热证型的微观依据,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0例根据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典型类风湿关节炎30例。肯定类风湿关节炎7例,可能类风湿关节炎3例。40例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10~54岁,平均3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9年。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破坏是RA的一项重要表现,RA患者常继发骨质疏松症。对于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目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出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RA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证候分布、证候微观分析等方面,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指出为了应该努力开展系统性研究,制定统一诊断、分型及分期标准,开展大样本临床调查,使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分析拥有科学的依据和对照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调查,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发现RA常见证候、临床症状分布规律以及证候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临床信息采集表,对1 024例RA门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分析RA一般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收集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对RA症状、证型、舌象、脉象及证候要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恶风寒、腰膝痠软为RA常见的临床症状;舌质黯、淡、红为常见的舌象;苔白、白腻、黄为常见的舌苔;脉滑、濡细、弦为常见的脉象;脾肾亏虚证、痰湿阻络证、风寒湿痹证及湿瘀痹阻证为RA常见的证型。结论对RA证候、证候要素及症状等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上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从而进一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方法根据RA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设计调查表,采集260例RA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统计各临床症状的频数和频率,对患者四诊资料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RA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 260例RA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关节疼痛(频数257,频率98.8%,下同)、肢体困重(220,84.6%)、关节肿胀(204,78.5%)、关节压痛(181,69.6%)最为突出;全身症状可见神疲乏力(179,68.8%)、畏寒(168,64.6%)、畏风(160,61.5%)等表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A可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亏虚5种证型类别,所有类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除风湿痹阻类别外均可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烦闷不安表现,除湿热痹阻类别外均可见畏寒及自汗表现。结论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RA患者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亏虚5个证型,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较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5年关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从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分期辨证3个方面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结果目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已经得到广泛重视,且临床上已经普遍得到共识,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结论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已经被广泛的认可,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尚未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等。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及对称性、破坏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程长,致畸和致残率高,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目前西医治疗RA常见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大,若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将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随着现代研究深入,中医治疗RA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起到良好的效果。RA在中医归属于“痹病”范畴,常见证型有风寒湿痹、湿热痹阻、风湿热痹、痰瘀痹阻等,其中风寒湿痹型最为常见。中医各派医家治疗风寒湿痹型RA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疗效显著的经方及治疗经验。中医治疗风寒湿痹型RA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常见中医外治法有温针灸、艾灸、针刺结合艾灸、火刃针、小针刀、中药蜡疗法、中药熏洗法、中药外敷、穴位贴敷等;中医内治法有经方与自拟方、中成药等。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不良反应。文章收集近十年中医治疗风寒湿痹型RA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探讨其独具特色的中医治法,为有效治疗本病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分布相关因素。方法: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舌脉与类风湿因子、关节肿痛、关节畸形之间的关系。结果:寒湿痹阻以舌淡或淡红多见,分别为60.0%与33.0%;湿热痹阻以舌红多见(71.9%);肾气虚寒以舌淡多见(69.0%);肝肾阴虚以舌淡红或红多见,分别为52.6%与36.8%;痰瘀痹阻以淡瘀舌或青舌多见,分别为38.1%与23.8%。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舌象多表现为所感邪气的性质及体质差异的征象。寒湿痹阻以苔白、白腻或薄白多见,分别为36.0%、19.0%与19.0%;湿热痹阻以苔黄腻多见(25.0%),肾气虚寒以苔白多见(48.3%),肝肾阴虚以苔白多见(31.6%),痰瘀痹阻以苔白多见(47.6%)。提示本病患者的舌苔与其所感邪气性质有关。寒湿痹阻以脉细弦、细滑及沉细多见,分别为29.0%、13.0%与13.0%;湿热痹阻以脉细弦、脉细多见,分别为21.9%与18.8%;肾气虚寒以脉细弦及脉细多见,均为24.1%;肝肾阴虚以脉细弦多见(31.6%);痰瘀痹阻以脉沉细多见(47.6%)。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舌脉象主症与中医痹证虚实夹杂的证候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频数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拟以进行相关频数统计分析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证候及相关规律性。方法:检索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有关RA证候、辨证相关的文献共231篇,然后运用频数分析对证候进行统计。结果:近五年RA中医辨证大致分为24种证候,其中虚、寒、湿、热、瘀、痰证为常见证候。八纲辨证中,虚实夹杂证频数最高。脏腑辨证中,肾虚精亏频数最高,其次为肝肾亏、肝气郁结、脾气亏虚等证,其中肺气亏虚频数最低。气血津液辨证中,血瘀阻络证的频数最高。结论:频数统计分析提示虚实夹杂证是RA病因的实质,本病发病与肾、肝密切相关,可累及脾、胃、肺、心等多个脏腑。寒热辨证在尪痹(RA)证候分类中起纲领性的作用。同时,痹治疗过程中需勿忘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7.
高萍 《中医临床研究》2013,(15):109-110
目的:通过对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资料的统计分析,探索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收集的1086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归纳、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学规律,分析其中医证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期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活动性方面有差异。结论: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呈现风寒湿热夹杂、气血阴阳亏虚、痰瘀互结的特点,寒湿痹阻证、风湿痹阻证为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类风湿关节炎之中医证型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冀寻求其辨证分型理想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不同中医证型与肌骨超声改变的关系。方法将87例RA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肝郁脾虚证5型。应用超声技术探测关节的滑膜厚度、滑膜血流、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关节积液、肌腱炎或腱鞘炎等情况,分析RA不同证型与超声改变的关系。结果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肝郁脾虚证的滑膜增厚阳性率分别为88.46%(92/104)、77.78%(28/36)、86.67%(52/60)、61.90%(52/84)、62.50%(40/64);滑膜血流阳性率分别为84.62%(88/104)、55.56%(20/36)、46.67%(28/60)、47.62%(40/84)、25.00%(16/64);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阳性率分别为15.38%(16/104)、11.11%(4/36)、26.67%(16/60)、42.86%(36/84)、25.00%(16/64);关节积液的阳性率分别为80.77%(84/104)、55.56%(20/36)、73.33%(44/60)、66.67%(64/84)、62.50%(40/64);肌腱炎或腱鞘炎的阳性率15.38%(16/104)、11.11%(4/36)、46.67%(20/60)、9.52%(8/84)、18.75%(8/64)。湿热痹阻证的滑膜增厚阳性率、血流阳性率、关节积液阳性率均高于肝肾亏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P0.01);肝肾亏虚证的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阳性率最高(P0.01);痰瘀痹阻证的肌腱炎或腱鞘炎的阳性率最高(P0.01)。结论 RA患者的关节超声变化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痹阻证滑膜增生明显,血流较丰富,易产生关节积液;肝肾亏虚证患者易出现骨破坏;痰瘀痹阻证易出现肌腱炎或腱鞘炎,为RA的辨证分型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中的"痹症"范畴。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以湿热痹阻型为主,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就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中药治疗方面做了如下整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