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rjk》2017,(8)
目的:探讨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ICU病房需用呼吸机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有62例患者,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是32.26%,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是11.29%(P0.05)。结论:在ICU呼吸机治疗患者的常规对症护理上实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预防护理能够获得明显护理效果,可明显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按照抽签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应用鼻胃管通过胃喂养,实验组应用胃肠双腔管通过肠道喂养。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营养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总共1例发生呼吸及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7%;常规组患者总共10例发生呼吸及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67%,对比结果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指标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比结果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实验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与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影响突出,改善胃肠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提高患者康复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预防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需要行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吸痰方式,观察组先进行声门下吸痰,再进行气管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次数、分泌物出现时间及气道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分泌物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气道炎性反应强度轻于对照组,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先使用声门下吸痰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减少吸痰次数,延长分泌物出现时间,并降低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护理经验.方法 将2010年3月一2012年3月收治的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循证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策略,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其中循证组提出问题并循证原因,制定护理策略,观查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照组发生率为27.4%,循证组发生率为6.0%,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应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气管插管口腔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几率,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100例患者,并对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人,对照组50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插管前口腔护理方法,利用3%的双氧水进行护理,之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口腔溃疡的例数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气管插管前口腔护理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较好的作用,观察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气管插管前口腔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口腔溃疡发生几率,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几率,对于临床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160例,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相关因素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发生率为31.25%;单因素检验12个变量是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Ⅱ评分高(OR=4.56)、机械通气时间长(OR=3.23)、头部仰卧位置(OR=3.02)、年龄大(OR=2.98)、应用抗酸剂(OR=2.23).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的对策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金玲亚 《现代养生》2014,(6):202-20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分析预见性护理对心胸外科ICU患者呼吸机耐受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心胸外科IC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机械通气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的呼吸机耐受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康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呼吸机耐受率较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低(P均<0.05)。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心胸外科ICU患者的呼吸机耐受率,降低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呼吸机置管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例,回顾性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与特点,为预防和降低PICU呼吸机置管患儿VAP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PICU前瞻性监测的呼吸机置管病例,对发生VAP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45例呼吸机置管患儿发生VAP 69人,VAP发病率为10.02‰;1-3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最低,7-9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最高;置管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越高,经外院转入的患儿VAP感染率高于其他途径入住PICU的患儿。结论置管时长与置管次数是PICU呼吸机置管患儿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严重的中枢疾病是VAP的易患因素。有效的口腔清洁及使用安全清洁的呼吸机管路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医务人员应持续监测,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及无菌操作,掌握呼吸机置管指征,及时撤机,最大限度降低P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收集64例依靠呼吸机呼吸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护理研究组与护理对照组,两组人数均等各32例,对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干预范围更加全面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护理研究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护理对照组,且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呼吸机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加强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机械通气的96例患者,有26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患者在插管方式、机械通气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昏迷等方面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机械通气时间与昏迷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结论:机械通气时间和昏迷是主要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常关键的危险因素,对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护,从而能够有效额控制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重症呼吸病房收治的70例需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全部患者均分成两组。研究组为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对照组为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而总结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共30例患者,死亡率为20%,对照组共40例患者,死亡率为5%,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有无意识、有无吞咽微生物、有无创通气、有无抗生素混合应用、APACHEII评分。结论:在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治疗时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对此要密切监测危险因素,并给予对症处理,以便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探究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需要行呼吸机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100例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设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孕周、出生体重、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孕周、出生体重、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积极防治与护理,以减少其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呼吸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2~2019年2月进行机械通气及气管插管患者共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VAP发生率、预后效果。结果:分别统计两组早期VAP发生率、晚期VAP发生率以及总发生率。经过不同护理方式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早期VAP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晚期VAP发生率以及VAP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过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死亡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呼吸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中,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并且预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8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中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前后生命体征等.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SpO2、收缩、舒张压、心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预防护理可以有效预防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和机械性呼吸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CU早期预警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3月到2013年1月来我院ICU住院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人,对照组45人,观察组通过早期预警评分(EWS)对患者进行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监控;对照组采用病情变化趋势的评估方法评估病情、指导诊断治疗.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病情好转率.结果 观察组的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观察组的病情好转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结论 早期预警评分对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工程》2016,(8):989-990
目的探讨PDCA循环措施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机械通气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措施促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另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致死率,以及动脉血气分析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措施可有效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对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方法 目标性监测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后使用机械通气>48 h患者,以2011年1-12月为干预前,2012年1-12月为干预组后,采用集束化干预方法,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通过集束化干预后,床头抬高30~45度、声门下吸引、手卫生、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消毒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措施;干预前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9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5.40%,干预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0.68‰,经卡方检验,干预前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集束化综合护理在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医绐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超过48h的2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108例,参照组106例。参照组行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对患者行集柬化综合护理。观察两组发生呼吸机性肺炎的例数,并分析对比两组发生呼吸机性肺炎的患者感染菌株种类分布情况及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108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性肺炎的有13例,发病率为12.04%,参照组106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性肺炎的33例,发病率为31.13%(x^2=11.52,P=0.001〈o.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72.91±42.12)h和(220.72±52.9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20〈0.05)。观察组的病死率和均低于参照组。结论:集柬化综合护理方案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减少,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引起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2年9月180例ICU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0例,发生率22.22%,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胃内容物反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呼吸机应用时间长、抗酸剂、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发生率分别为36.96%、31.46%、38.16%、25.74%、23.74%,OR值分别为5.45、4.13、3.39、3.23、2.98。结论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给予半卧位、改善全身状态加强营养支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避免预防性常规应用强制酸剂、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