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及年龄、给药途径及药物剂型分布、药物类别构成、ADR发生时间、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类型及转归、联合用药、ADR因果关系评价项目进行统计及分析我院2014—2015年共86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86例中成药不良反应中,男38例(44.19%),女48例(55.81%),女性略高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52.3%);注射剂引起的有43例(50%);以活血祛瘀剂的发生率最高(40.7%);1例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后30 min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不良反应程度主要为一般和新的一般。结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药师应发挥药学监护作用,加强对ADR的监测、报告、分析和预警,以促进临床中成药的使用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其发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全院上报的有关中药制剂引起的25例不良反应病例,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此25例不良反应具有与患者年龄关联较大、发生时间快、注射剂所占比例大、临床表现多样化、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多等特点。结论明白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水平和监控力度,正确使用中药制剂,提高中药制剂生产质量,加强患者用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上报的248例行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病例报告,探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制剂种类分布及给药途径分布;探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位置分布及临床表现,探寻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构成比为59.27%,男性构成比为40.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2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构成比为29.84%,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为52.42%,均显著大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注射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3.71%,应用外用膏或喷剂构成比为20.97%,均显著大于其他制剂种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1.29%,局部外用给药患者构成比为24.19%,均显著大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易发人群为小儿和老人,且女性发生概率要大于男性;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外用膏或喷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某院2009~2010年住院患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2010年通过全国ADR监测网络系统向福建省ADR监测中心上报的20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患者80例(38.83%),其中中药制剂ADR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69例(33.49%)。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入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科学合理应用到临床当中提供借鉴。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门诊以及住院部出现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7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出现的药物包括活血化瘀类、补益类以及保肝类;具体的给药途径包含静注,累及器官为皮肤以及附件,消化系统以及全身性损害。不合理用药是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主要原因,经过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并未出现永久性损伤。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累及患者器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与患者因素、药物以及临床不合理用药有关系,所以要关注增强对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确保药品疗效,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制剂类型、累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为70.13%;>60岁患者不良反应构成高于其他年龄段,为39.93%;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占62.41%,高于其他剂型;最常见累及系统是皮肤及黏膜。结论:注意不良反应的及时反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监测,可有效减少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以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54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以皮肤及皮下组织为主;结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近年来对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和分析。方法:通过中成药不良反应典型病例的报告。结果:说明中成药不良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结论:应该重视中成药制剂新剂型的发展,科学合理用药对临床应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2013年9月上报的160例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类型、药品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分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以此统计分析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回顾分析数据,发现在本次研究的160例患者中,相比于中青年患者,老年人、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用药方式多为静脉滴注方式。同时,临床表现出皮肤、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在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中,受各种原因影响,患者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需要医院加强药品管理,合理使用中药制剂,采用安全的给药途径,避免不良反应,提高中药制剂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ARDs)原因并据此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上报的113例中药制剂的ARDs报告,整理统计病例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及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结果:113例ARDs报告中女性比例(59.3%)高于男性ARDs(40.7%),0~12岁小儿(37.2%)及60岁老年人比例(46.9%)是ARDs的高发对象,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2013—2015年ARDs比例依次为16.8%、34.5%、48.7%,ARDs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附件(46.0%)、消化系统(19.5%)方面。结论:在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ARDs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等,临床应充分认识到这些影响因素,采取全面有效的ARDs防范措施,保障中药制剂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分类和例数、不良反应类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中老年患者是不良反应多发人群。结论:中药制剂易发生不良反应,临床上需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爽  纪佳 《河南中医》2011,31(7):800-80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0月320例中药制剂ADR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给药途径、以及ADR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20例ADR涉及机体各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中药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95例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9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临床表现、相关的药品及剂型、发生时间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诱发不良反应的中药品种较多,主要为注射剂;年龄分布以老年人居多。结论: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李芳 《中医临床研究》2014,(23):120-12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并研究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我院因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导致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引发原因等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并研究和提出相应的临床解决对策。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在60例患者中,男24例(40.0%),女36例(60.0%);口服制剂8例(13.3%),注射制剂47例(78.3%),外用制剂5例(8.4%);累及皮肤及附件29例(48.3%),消化系统12例(20.0%);不合理配伍31例(51.7%),选药不当12例(20.0%)。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人群以女性和老年患者居多,主要为注射剂,多表现为皮肤及附件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药物不合理配伍,临床中要针对上述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原因,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方法:将2007年~2010年全院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大多数不良反应存在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剂的现象。结论:应加强《中成药合理应用指导原则》的培训、落实及监督管理,提高中成药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陈咏  李家永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3):2424-2424,F003
笔者对某院 1 992— 2 0 0 1年住院患者前 1 0位疾病种类进行分析 ,将 1 0年分为 2个时期 :1 992— 1 996年 (以下简称前 5年 )和 1 997— 2 0 0 1年 (以下简称后 5年 ) ,以期得到疾病种类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对住院患者疾病种类的分析 ,可以看出住院患者病种的构成变化对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调查资料前 5年住院患者总数为 2 4 436例 ,前 1 0位疾病例数为 2 0 0 5 5例 ,占总数的 82 .1 % ;后 5年住院患者总数为 31 0 0 3例 ,前 1 0位疾病例数为 2 4 95 8例 ,占总数的87.7% ,两者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九群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81-1582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查阅有关专业杂志及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部分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能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结论在应用中药制剂治疗各种疾病时,应警惕其发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院近几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归纳统计我院自制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我院38个制剂品种只有活血膏长期敷患处有红肿、瘙痒等疑似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即消失,其他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可能与活血膏的自身药性相关。中药制剂自身因素及临床不合理用药是产生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结论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坚持辨证治疗,熟悉药物疗效,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某院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类型,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促进用药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其原因,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抗菌药比例高达59.95%,相比于其它种类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不良反应之中,消化系统和全身性系统的不良反应种类所占比例相较于其他种类明显增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同时要建立监测和预防机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平安度过病程,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的386例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良反应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与其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给药类型与其涉及的中药制剂,并做好记录。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以损害皮肤系统为主,有141例,占全部的36.5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以第1d为主,有236例,占全部的61.14%;给药途径类型中以注射给药为主,有241例,占全部的62.44%。结论:在临床上应合理用药,加强检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