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灸无论是用艾烟还是用艾火熏烤都有很明显的作用。因为艾灸的药物疗效和中药艾叶的入经入络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在众多中药中独选艾叶作为施灸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起效机制是针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关于艾灸效应的始动环节及艾灸热、光、烟作用机制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艾灸热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温通”和“温补”效应两方面,艾灸光辐射作用与艾灸时产生的红外辐射波长、辐射能量范围、波峰等密切相关,艾烟安全性主要围绕艾烟成分和临床安全性展开。本文就艾灸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整理,以期为深入探索艾灸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艾烟是艾灸过程中产生的生成物之一,通过对近 20 余年来在艾烟临床研究、化学成分、安全性评价,以及微烟化、无烟化艾灸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探讨,揭示艾烟研究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促进灸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推动灸法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艾灸作为简单易行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简单有效[1]。而随着艾灸的普及,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艾灸所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对人体有害成分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将艾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艾烟的成分艾烟即艾绒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艾烟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有桉油精、龙脑、樟脑、侧柏酮等。刘美凤等[2]在以甲醇为吸收剂的情况下,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的艾烟成分有19种。其中4-羟基-4-甲基-2-戊酮含量最多,其余含量较高的成分有2,2,-二  相似文献   

5.
正灸法是指通过点燃艾叶制成的艾绒或艾条,熏灼体表穴位,以其热能和药物作用来温经祛寒、消瘀散结、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1]。灸法虽与针刺并称为针灸,同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临床中,多有"重针轻灸"的现象,皆因其有操作不便、燃烧产生的烟尘污染诊疗环境以及容易发生烫伤等弊端。其中又以灸疗产生的烟雾最难处理,长时间处在艾烟环境中对医患的眼睛和鼻咽黏膜有很大的刺激性。艾灸烟雾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设计一款耳熏灸联合热敏灸的艾灸装置,可实现利用艾条燃烧时产生的艾烟对患者外耳道进行艾烟熏灸治疗,同时利用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对大椎穴进行热敏灸治疗。本装置由燃烧室、导烟管、艾烟处理室、动力模块以及连接件5个部分组成,可以解决传统艾烟熏灸和热敏灸过程中治疗体验欠佳、温控差、易烫伤以及人工依赖性高的问题,能提高熏灸和热敏灸治疗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艾灸以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优势流传至今,而关于艾灸起效机制的研究也不胜枚举。作为艾灸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的艾烟,近年来也开始受到研究者关注。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现从艾烟的作用机制、艾烟的安全性研究2个方面入手,通过梳理近几年艾烟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艾烟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此完善艾灸作用机制研究并进一步扩大艾灸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正>艾叶性温,以其特有的温热效应及药理性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可以起到温经通络、去除寒湿、回阳救逆等作用。《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不仅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在中国传统保健体系中也备受推崇[1-5]。但由于艾灸过程中常会产生较大的艾烟,气味难以散除,从而成为艾灸推广的桎梏[6-9]。此外,如艾灸背部穴位时,通常需要他人协助,消耗了一定的人力资源。而现有艾灸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艾灸装置使用存在局限性、使用时可能出现意外烫伤、生成物影响治疗效果并损及医护人员及患者健康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关节艾灸机械臂的艾灸器。本艾灸器可精准控温,保持安全的施灸距离,自动处理艾条燃烧灰烬并选择性处理艾烟。试验结果显示本设计能够维持目标穴位温度恒定、降低烫伤危险,合理处理艾灸生成物,艾烟的净化率可达44.9%,既保留艾烟的治疗功效,也减少高浓度艾烟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古代典籍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出艾灸防治疫病的历史与现状,以期为灸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艾灸在防治疫病中有两个显著作用:对特定穴位艾灸产生温热感可激发人体经络机能,匡扶正气,提升人体免疫机能,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作用;艾烟可消毒空气以预防感染,从而达到防疫作用,且艾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随取随用,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或可成为空气消毒的替代品。艾灸“简、便、廉、效”的特点,在此次COVID-19的防治中具有特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近年来,虽然各种艾灸产品层出不穷,但这些产品多围绕艾灸的部分作用要素进行,治疗效果始终不及传统艾灸。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艾灸效果不是简单理疗器械的物理热刺激所能及,而是通过其独特的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灸燃烧时生成物(艾烟)经由患者的呼吸及皮毛组织吸收及腧穴本身效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2]。  相似文献   

12.
艾灸法是利用艾绒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免疫平衡的影响,拟初步界定不同处理方式下艾燃烧生成物中活性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范围.方法:ApoE-/-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加热组、艾叶精油组,分别采用艾烟、滤过艾烟、艾绒加热、艾叶精油方式进行干预,14周后取材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  相似文献   

14.
研制一种可以调节方向、温度恒定、吸收艾烟的新型艾灸眼镜架。结合机械结构设计和物化技术,通过发条机构、阻尼轴承、过滤棉等设置设计出新型艾灸眼镜架。艾灸眼镜架包括左、右眼镜框和镜腿、鼻罩、眼罩、滑杆、丝杆、发条机构、阻尼轴承、支撑杆以及插针等装置。眼罩可防止燃烧的艾条脱落发生危险,鼻罩下方设有透气孔保持呼吸通畅,透气孔上端设有过滤棉以防艾烟进入鼻腔,发条机构可实现艾条的燃烧区域与穴位之间的距离保持相对固定。该装置保障了眼部艾灸的安全性,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适用于各类适合灸法治疗的眼部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艾叶燃烧物的药性作用.方法: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艾叶燃烧物几种提取分离产物以及艾油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艾烟重组分化学成分与结构.结果:几种提取分离产物中艾烟重组分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强;从中得到了36个可鉴定结构的化学成分,找出了一种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物质5-叔丁基连苯三酚,其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维生素C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的1.55倍与1.21倍.结论:艾叶燃烧产物中的5-叔丁基连苯三酚清除自由基能力较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均强.  相似文献   

16.
艾灸产生的烟雾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质量,但目前我国尚无控制艾灸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相关标准。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艾烟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从相关标准制定、通风排风、控制灸材质量、加强艾烟安全性研究等方面探讨控制艾灸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可能策略,为建立艾灸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开展艾灸活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艾灸作为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作用多样,应用广泛,疗效显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灸法的认识逐渐深入,其中艾烟的相关研究也硕果累累,其安全性广受关注。通过对艾烟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艾灸临床安全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搜集古今有关艾叶本草记载和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艾叶的本草与物种考证、道地性的历史变迁,整理了艾叶的近缘种的形态特征、生产栽培、采收加工与炮制,对艾叶、艾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临床应用及灸法的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艾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应用广泛,通过热效应、光效应、艾烟及药物作用4种起效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集中在调节内分泌激素、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相关因素、改善子宫微循环等方面,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仍存在问题和不足,应当加强艾灸起效机制研究,重视灸法光效应之中的光谱范围及波峰治疗痛经的机制探索,完善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古代和现代文献的分析和思考,说明应该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疗过程中选择艾灸疗法进行治疗。方法:对古代文献进行剖析,对现代研究的机制进行探讨,来总结运用艾灸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让人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懂得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相关文献均支持选择艾灸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指出选择艾灸疗法治疗此病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结论:艾灸疗法,发挥艾叶的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等作用,通过燃烧后,加强其温通的效果,集合燃烧后产生的热力和药材自己的功效,效达病所。最后达到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活血行气的作用,从病理生理上说可以扩充血管,改善面部血供,可以迅速抗炎症反应。周围性面瘫患者应该在急性期予以艾灸疗法,可以较快的阻断邪气侵袭,让患者阴阳调和,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