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玉清 《国医论坛》2003,18(2):48-49
中国历来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对于小儿因情志因素致病甚少谈及。明代万密斋在《万氏幼科发挥》中提及小儿七情不遂可致病 ,并应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现聊述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1 提出小儿七情不遂可致病对于小儿七情致病 ,《备急千金要方》中仅论及了惊可致病 ,其后医家皆沿用《备急千金要方》的说法 ,而万氏在临证中注意到 :在成人看来不甚强烈之思、怒、惊、恐皆可致病。其谓 :“儿性执拗 ,凡平日亲爱之人 ,玩弄之物 ,不可失也 ,失则心思 ,思则伤脾 ,昏睡不食 ;求人不得则怒 ,怒则伤肝 ,啼哭不止 ,此…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医七情与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正常的精神刺激反应就简称七情 [1 ]。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正常的情志变化不一定致病 ,但是突然或剧烈的长期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 ,若加上人体肝的疏泄功能薄弱就会扰乱气血和脏腑的机能活动 ,导致阴阳失调而致病。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故又称内伤七情。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七情伤及五脏与否决定于心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肝主怒 ,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 ,又是情志病变发病机制的关键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 ,迅速恶化 ,如…  相似文献   

3.
李兴堂 《陕西中医》2008,29(1):107-109
多年来,医道之上流传小儿除惊恐之外少有七情致病,实际上,从祖国医学古医籍中考证,历代许多医家都有对小儿情志变化与情志病变的论述,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胃肠病的本质为"脑肠互动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同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迟莉丽教授基于"脑肠互动紊乱"理论,认为这与中医"七情内伤致病"理论不谋而合,虽外感六淫、饮食内伤均可致病,但是情志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肝为万病之贼",功能性胃肠病病机初期表现为肝胃不和,多因医者对本病的识别率低、患者对该病的认知率低等原因,常导致本病失治误治、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其病位虽在胃、肠,但与肝、心、脾三脏相关,其病机又因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而演变不同,终致肝郁脾虚、心胃不和、心脾失养,故治疗上以疏肝宁心、和胃理脾法为辨治大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情志因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小儿神气相对怯懦,并且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在成人眼中觉得微不足道的一些刺激,也会导致小儿陷入非常大的情绪波动,甚至会导致抽动症状的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绪刺激超过一定的程度,均可导致小儿抽动障碍的发生,其中,“怒”和小儿抽动症状的关系最为密切。其致病以肝、脾、心三脏为多见。临床上可通过辨证,采用精神摄养、移情易性等情志疗法治疗此病。此文在中医情志理论指导之下,对七情内伤和小儿抽动障碍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情志疗法在具体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七情致病病因分析及心理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是从表入里,都从外感,故有“外感六淫”之称。而情志致病,病从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称“七情内伤”。其致病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病由内生,故又称“内伤七情”:二是主要影响气机,使脏腑气血失调;三是情志波动,导致病情加剧和恶化。笔者尝试对七情致病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二是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刺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原文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由此可见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七情与内脏的具体关系,主要指五志和七情与五脏各有所属。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相似文献   

8.
<正> 人体生长壮老已是一种自然规律,这一规律既和饮食、疾病、环境相关,又和情志相关。情志有七情之分,但忧伤太过则成悲,恐惧突发即是惊,忧与悲同属,恐与惊相似。《医学真传、七情内伤》说:“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忧通肺,悲通脾,恐通肾.”所以七情虽由内脏精气化生,实则原于五脏之志,而五脏与衰老密切相关,因此,五志与衰老之间也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关系密切,因此《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过度之喜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家素来重视心理与躯体(神与形)之间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种重视又集中在情志上,七情内伤理论概括了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其中七情致"郁"和七情致"虚"学说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病因病机的整体概括,体现了情志疾病虚实夹杂的基本特点,本文基于中医"形—气—神"体系提出七情致病的"虚气"病邪假说,从"留滞"创虚气新病因病机理论诠释七情致病的动态演变机理,以期丰富发展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简称“七情”。七情致病,就是指太过的七情伤人。根据情绪刺激强弱程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将七情太过致病分为两类:即暴发的精神刺激和渐进的精神刺激。突发的、强烈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阴阳乖戾,从而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渐进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虽不大,但持续时间过长,过久,同样能伤人精气,积而成病。情绪的变化,刺激来自外部,变化仍然源自体内。情志致病,均直接损伤内脏气机,与六淫之邪致病首伤人外形迥然不一样。因此,尽管七情变化多由外来刺激诱发,但主要是机体脏腑气…  相似文献   

12.
李子慎 《陕西中医》1989,10(10):455-457
<正>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影响人体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的疾病称为七情内伤或情志致病,对成人而言,七情做为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法,但就小儿尤其是婴  相似文献   

13.
马玉光 《河北中医》2004,26(11):836-837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常见的七种情绪反映 ,简称七情。七情过激又是中医内伤致病的重要原因。例如《素问·举痛论》曰 :“惊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认为七情过激皆可使机体气机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常见多发病中 ,直接由情志引起的病种达数十种。因此 ,有必要不断总结和探讨情志致病的规律 ,以便更好的为临床实践服务。现就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情志致病特点的认识总结如下。1 情志致病的特点1 .1 七情致病 ,病因难除 情志致病 ,既不同于外感六淫 ,也不同于其它内伤诸因…  相似文献   

14.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因七情致病后,医者依据患者之致病情由,而促成患者产生另一情志加以治疗,消除由情志偏激引起心身疾病的方法。情志相胜疗法首载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从理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基本常识》"七情致病"的讲授中,通过列举《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三国演义》的"三气周瑜",《红楼梦》的"林黛玉之死"等典型的故事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并将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临床心理护理相结合,它既能赋深奥的理论于浅显有趣的故事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七情致病的机理,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促进中医情志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广洁 《河南中医》2007,27(12):9-10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疾病受到情志变化的影响。据分析,当今人类疾病有50%~80%与情志因素有关[1]在诊察疾病时应更多地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早在《内经》就有情志致病的论述,如《素问·疏五过论》:“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本为人之常性,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和持久,超过五脏生理承受限度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 家父对儿科常见之咳嗽、哮喘、腹泻之病证缠绵、顽固难愈者,常从肝论治,每获出奇制胜之效。他认为,肝为刚脏,有“五脏之贼”之谓,小儿虽少七情、六欲之伤,但其“肝常有余”,因之在疾病过程中,较易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七情与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一般情况并不致病。七情变化突然、强烈、持久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七情病中医论治方法:单一情志致病辨别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情志和药物治疗;多种情志致病辨证论治,整体调整.并列举相应的病案验证观点.通过对疾病的治疗可更加明确七情病的理论基础和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七情内伤致病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表现,叫做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理反映。如果外界刺激超越了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范围,便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发生疾病,称为七情内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