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对肘管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肘管综合征16例患者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诉患肢小指及无名指尺侧半发麻,肌电图检查发现患侧尺神经跨肘运动传导速度、小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31.0±15.80m/s、6.37±6.43μV,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早期确诊肘管综合征,对长时间屈肘患者预防此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电生理检测在尺神经肘段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103侧)临床怀疑肘管综合征的病人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和诊断.肘管综合征做第一背侧骨间肌、小指展肌和尺侧屈腕肌.分段测定伸肘位尺神经的腕→肘、腕→肘下5 cm、肘下5 cm→肘上5 cm、肘上5 cm→锁骨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计算各段神经的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SNCV)和波幅(SNAP)测定:测定小指→腕段、腕→肘段的SNCV和SNAP,并做两侧对照.结果:89侧符合尺神经肘段损伤的电生理诊断标准,电生理诊断为依据的临床确诊率为86.4%,82侧可以找到卡压点.共探查52例肘管,所有病例均显示尺神经肘段有病变,电生理诊断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在尺神经肘段损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定位诊断上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技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损伤段定位诊断的应用及微创手术切口的临床评价。方法选择27例肘管尺神经卡压患者手术前进行超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健侧手臂尺神经作为对照组。检测分析高频超声测得尺神经最大横断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肘上—肘下段,肘—腕段运动及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结果高频超声显示患侧尺神经卡压处明显局限性变细,神经纤维束状结构欠清晰,其卡压近端肿胀,神经增粗,回声减低,纤维束状结构模糊,此处横截面积明显增大。明确标识尺神经卡压点17例,占63.0%;3例未见明显卡压点或卡压段,仅见肘管内尺神经全程肿胀;5例术后神经卡压瘢痕粘连,纵断面神经束状回声不清晰或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而无法标识定位。2例超声未检测出明显卡压病变。患者肘管内尺神经CSA与对照组肘管内尺神经CSA明显增大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肘管内尺神经神经传导波幅减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与对照组肘管内尺神经神经传导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动态观察尺神经卡压征象及其周围结构损伤情况并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能有效提高定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肘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101例113侧经临床及手术证实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及分析.结果 101例113侧肢体,尺神经感觉神经小指到腕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尺神经运动神经肘下5cm到肘上5cm传导速度和波幅、肘下到腕传导速度和波幅等6项指标异常率分别为:42.5%、46.9%、77.9%、78.8%(包括肘上5cm到肘下5cm MCV)、28.3%、14.2%.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查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可靠手段,可早期确诊及准确定位受损部位及损伤程度、判断愈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对肘部尺神经卡压损伤的综合评定价值。方法对32例肘部尺神经卡压患者(患侧为患肢组,健侧为健肢组)及16例正常对照组(32个肢体)进行尺神经神经电生理及高频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三组神经电生理数据,并将患肢组的肘上-肘下段运动传导速度(MCV)与高频超声测得尺神经的最大横截面积(CSA)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患肢组的肘上-肘下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平均运动传导速度为29.31m.s-1,运动诱发波幅降低,与健肢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频超声检查患肢组肘管占位20例,周围组织黏连5例,组织增生4例,部分断裂1例,CSA的平均值为14.6mm×14.6mm;患肢组的肘上-肘下段MCV与CSA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3。结论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诊断肘部尺神经卡压的有效手段,联合高频超声检查能够提高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定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肘部尺神经卡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经临床和神经电生理拟诊为肘管综合征(CTS)的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相同节段水平尺神经高频超声检查,测量比较双侧尺神经的厚度、横切面积(CSA),观察患肘部尺神经声像图变化,并将患侧尺神经超声检查与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健肘与患肘尺神经局部厚度和横切面积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肘尺神经的CSA与运动传导速度(MNCV)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3。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无痛无创、方便快捷的优点,能实时动态观察尺神经卡压征象并明确病因,对肘管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临床术式选择亦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雨晨  杨姝怡  张丹  齐华光 《海南医学》2023,(13):1911-191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与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70例肘管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行神经电生理与高频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尺神经指标。并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神经电生理、高频超声单独及联合检查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肘上至肘下的运动传导速度(MCV),腕部至小鱼际肌、肘下至小鱼际肌、肘上至小鱼际肌的运动传导波幅(CMAP)及腕部至小指的感觉传导速度(SCV)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尺神经前后径、左右径、横截面积(CS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腕部至小指的感觉传导波幅(SN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行第一骨间肌、小指展肌及尺侧腕屈肌肌电图检测静息状态时出现纤颤、正相电位的比例分别为50.00%、28.57%、15.71%,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混相的比例分别为28.57%、15.71%...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 KD)的临床特点,比较KD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收集KD患者9例、ALS患者13例及正常对照26例,分析KD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3组受试者的运
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及常规肌电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D组早中期舌肌萎缩、面肌束颤发生率分别为100%、88.9%;
(2)KD组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未引出率56.3%,其波幅(7.9.±3.4)μV显著低于
ALS组(20.0±5.2)μV及正常对照组(26.1±16.8)μV(P<0.05)。结论对于临床表现类似运动神经元病的男性患者,若早中期出
现舌肌萎缩、面肌束颤,电生理检查有助于KD与ALS的鉴别诊断,腓肠神经SNAP波幅显著降低提示患者需行KD基因检查。
  相似文献   

9.
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每位患者的双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掌长肌、尺桡侧屈腕肌等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EMG),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分段检查,双侧拇指、中指、小指等至腕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并对照异常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4例患者的59只患腕经手术探查,发现神经卡压症诊断正确率为100%,卡压程度诊断正确率98.3%.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给临床提供客观、有效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尺神经嵌压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率 ,指导有效治疗。方法 报告 2 6例尺神经嵌压综合征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 ,并与 30例正常人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显示 2 6例尺神经嵌压综合征有 16例系肘管综合征 ,病侧肘上 肘下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MCV)为 2 0 .1± 13 .5m/s(P <0 .0 1) ,动作电位波型离散、波幅降低 ;尺神经指 -腕段感觉传导速度 (SCV)为 14 .5± 2 1.4m/s(P <0 .0 1) ;外展小指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源性损害。 10例系尺管综合征 ,病侧尺神经MCV正常 ;尺神经指 -腕段SCV 40 .1± 16 .8m/s(P <0 .0 5 ) ;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电生理学检查是诊断尺神经嵌压综合征的可靠手段 ,可早期确诊、准确定位 ,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 ,可提供鉴别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埘5例臂丛神经止中干损伤的患者(早期2例,晚期3例)采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随访6~18月(分别于伤后6、8、12、13、18个月实施手术)。术后持续性进行肱二头肌肌动、肘关节屈曲肌力、手内肌握力、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测试。结果所有病例都恢复了肘关节的屈曲功能(肱二头肌肌力均恢复到3级以上)。2例早期病例术后1周内出现肱二头肌主动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6月,平均肌力恢复4^+级。3例晚期病例术后平均3个月出现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10个月,平均肌力恢复3^+级。3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1月后自动恢复。结论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快速确效恢复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的优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吴超 《医学综述》2014,(8):1505-150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不同上肢神经受累情况及分布。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纳入DPN组,62例无周围神经病的糖尿病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所有患者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传导波幅(SN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比较不同组别、不同神经的传导指标。结果 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S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5±3.9)m/s vs(54.3±4.3)m/s]、[(44.2±4.8)m/s vs(51.2±5.8)m/s]、[(46.1±4.0)m/s vs(53.3±6.1)m/s](P<0.05);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M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6±5.5)m/s vs(54.3±4.2)m/s]、[(48.5±3.9)m/s vs(55.0±5.1)m/s]、[(48.9±4.6)m/s vs(53.1±4.8)m/s](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尺神经、桡神经(P<0.05),尺神经、桡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运动神经(P<0.05)。结论 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上肢神经以正中神经受累最为严重,而感觉神经受累多于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常健康人肘管内部结构组织高频超声的回声表现,建立正常人肘管相关结构超声测量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130例受试者行肘管高频超声检查。分别于伸肘位及屈肘位观察尺神经和弓状韧带的形态、大小、解剖关系及回声表现;屈肘时观察尺神经与肱骨内上髁的关系;分别测量伸肘位时弓状韧带的厚度、肘管的宽度和深度,并测量不同肘位下尺神经的横截面积。结果①高频超声能横向和纵向显示尺神经和弓状韧带。②尺神经达到或超过肱骨內上髁的顶点,本研究尺神经脱位的发生率为8.5%(11/130)。③伸肘位及屈肘位肱骨内上髁处尺神经的横截面积分别为(6.68±1.57)mm2、(5.60±1.45)mm2;弓状韧带的厚度为(1.14±0.26)mm;肘管的宽度及深度分别为(7.66±1.30)mm、(17.69±2.81)mm。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显示肘管内尺神经及弓状韧带的形态、大小及其解剖关系,并能测量尺神经及相关结构的径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桡神经浅支掌背部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掌背部筋膜皮瓣、掌指骨骨折的微创治疗及外科神经修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上肢标本42例,应用解剖剥离法,解剖出桡神经浅支及其各分支,观测了桡神经浅支分为内、外侧支的分支点(A点)与桡骨茎突(O点)的距离(AO)和角度(∠A),并测量了其各分支点之间的长度及相应分支点的角度。外侧支分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和第一掌背皮神经处记为B点;桡神经内侧支分为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处记为C点,第二、三掌背皮神经的夹角记为∠C;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分为指背皮神经处分别记为D点和E点。结果:42例标本中,38例标本桡神经浅支在桡骨茎突远侧约(3.8±0.6)cm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前行约(1.2±0.3)cm分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和第一掌背皮神经,桡神经内侧支前行(1.1±0.2)cm分为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分布于手背部。结论:临床工作中要充分的掌握皮神经的走行数据和体表投影,从而减少损伤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CT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50例CTS患者的患侧(作为患者组)与健侧(作为对照组),将相关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肘上-肘下段为(33.69±9.31)m/s,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7.80±2.58)ms,波幅降低3.5(1.6,8.1)m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48.11±9.51)m/s,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2.69±0.61)ms,波幅降低2.8(2.0,4.2)mV,患者组有3例未引出感觉诱发的动作电位波形,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例患者肌电图均有异常;50例患者F波有47例表现异常,其中5例未引出。结论:短节段运动神经测定为诊断肘管综合征的可靠手段,可早期确诊及准确定位受损部位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o study lesions’ location and prognosis of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bTS) by routine motor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MNCSs) and short-segment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SSNCSs, inching test).

Methods:

Thirty healthy subjects were included and 60 ulnar nerves were studied by inching studies for normal values. Sixty-six patients who diagnosed CubTS clinically were performed bilaterally by routine MNCSs and SSNCSs. Follow-up for 1-year, the information of brief complain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collected.

Results:

Sixty-six patients were included, 88 of nerves was abnormal by MNCS, while 105 was abnormal by the inching studies. Medial epicondyle to 2 cm above medial epicondyle is the most common segment to be detected abnormally (59.09%), P < 0.01. Twenty-two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17 patients’ symptoms were improved.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rugs and modification of bad habits.

Conclusions:

(1) SSNCSs can detect lesions of compressive neuropathy in CubTS more precisely than the routine motor conduction studies. (2) SSNCSs can diagnose CubTS more sensitively than routine motor conduction studies. (3)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medial epicondyle to 2 cm above the medial epicondyle is the most vulnerable place that the ulnar nerve compressed. (4) The patients had a better prognosis who were abnormal in motor nerve conduction time only, but not amplitude in compressed lesions than those who were abnormal both in velocity and amplitude.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SSNCSs is a practical method in detecting ulnar nerve compressed neuropathy, and sensitive in diagnosing CubTS. Th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by SSNCSs may predict prognosis of Cub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配伍臂丛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臂丛阻滞下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上及锁骨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成4组:M组(吗啡组n=12):吗啡1 mg+0.25%布比卡因。Q组(曲马朵组n=12):曲马朵50 mg+0.25%布比卡因。X组(新斯的明组n=12):新斯的明0.1 mg+0.25%布比卡因。D组(对照组n=12):0.25%布比卡因。均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并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同时记录药物副作用。结果M组、Q组、X组与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依次为(10.5±3.6)h、(11.7±4.5) h、(21.5±5.6)h与(7.6±1.9)h。与D组比较,其他3组的臂丛阻滞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新斯的明组最为明显,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吗啡、曲马朵、新斯的明与布比卡因配伍用于臂丛阻滞术后镇痛均有效,尤以新斯的明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