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Saal等于2000年2月首次报道了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初步临床结果,引起了国际脊柱外科界的广泛重视。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是一种针对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微小创伤性的新方法。文献中使用的名称尚未统一,主要有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therapy)、椎间盘内电热凝结术(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coagulation)、椎间盘内电热法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annuloplasty),但使用的缩写均为IDET。由于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故我们暂使用“椎间盘内电热疗法”这一名称。IDET在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2.
下腰痛是骨科门诊的常见病 ,美国每年用于治疗下腰痛的费用高达 2 40亿美元 ,在疾病谱中居第 4位。然而其中只有10 %~ 2 0 %的下腰痛患者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 ,如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滑脱等 ,对于大部分病人 ,常规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无法将他们的症状归因于某一种疾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对于骨科医生而言这是一个盲区。1 椎间盘内紊乱综合征的概念、诊断及传统治疗1.1 椎间盘内紊乱综合征概念的提出CrockHV[1] 于 1986年提出了椎间盘内紊乱综合征 (inter naldiscdisruption ,IDD)的概念 ,其定义为椎间盘内的病理改变导致下腰痛 ,而椎…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慢性下腰痛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报道慢性下腰痛所致机能丧失超过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肿瘤[1]。如何治疗慢性下腰痛对脊柱外科医师是严峻的挑战。慢性下腰痛的病因中约40%应归为椎间盘源性[2],目前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保守治疗失败后通常采取椎间融合术或长期止痛治疗。椎间盘内电热疗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anuloplasty,简称IDET或IDTA)作为一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已被临床证明有效,作者拟就其进展做一综述。1基本原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椎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盘内电热治疗(IDET)对盘源性腰痛(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49个病变椎间盘)DLBP患者行CT联合"C臂"X线机引导下IDET的治疗,其中Pfirrmann分级Ⅱ级26例,Ⅲ级23例。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将疼痛缓解程度分为无缓解、轻微缓解、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结果对49个椎间盘均穿刺成功并行IDET治疗。术后1周及1、3和6个月随访,Ⅱ级、Ⅲ级两组患者疼痛缓解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术后6个月时Ⅱ级患者有效率[88.46%(23/26)]高于Ⅲ级患者[60.87%(14/23),P0.05]。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IDET治疗DLBP近期疗效较好,术后6个月时Pfirrmann分级为Ⅱ级的患者疗效优于Ⅲ级。  相似文献   

5.
腰部椎间盘造影及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突出的椎间盘内加压注射3~20ml生理盐水,要避免用力过大,加压注射的压力低于3kg/cm^2.结果:脱出的椎间盘组织进入硬膜外腔后接触血液系统,逐渐被血液系统中的T细胞及单核细胞清除吸收.加压注射疗法能够促进这一吸收过程.结论:L1~5椎间盘和L5~S1椎间盘的穿刺体位和穿刺方向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的微创技术.通过封闭纤维环内小裂隙、加固椎间盘结构、加热灭活椎间盘内炎症因子和降解酶及使分布在纤维环外层的痛觉神经末梢灭活,起到治疗作用.IDET的特点是温度可控性好,对周围正常组织伤害较小等.IDET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微创、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闫亮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07,20(3):211-213
慢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椎间盘内破裂症(IDD)是慢性下腰痛的最主要原因。传统的IDD的治疗方案仅仅局限于保守治疗或手术融合。随着这一问题被大家的广泛重视和相关基础研究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其微创治疗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是腰痛(low back pain, LBP)的主要原因之一,由IDD引起的LBP被称为椎间盘源性LBP。导致IDD因素众多,本文重点探讨炎症因子调控、神经血管增生在椎间盘源性LBP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回顾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等生物疗法在治疗IDD及椎间盘源性LBP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射频电刺激定位椎间盘源性腰痛责任椎间盘的有效性。方法对7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在CT引导下通过椎间盘内射频电刺激定位责任椎间盘,根据椎间盘电刺激诱发试验结果分为A组(椎间盘电刺激试验诱发阳性)及B组(椎间盘电刺激试验诱发阴性)。行椎间盘低温等离子纤维环成形术。以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以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8例中,A组67例,B组11例。2组患者术前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NRS评分均较B组减低(P均0.05)。术后1、3、6个月,A组患者MacNab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6例出现穿刺点皮下淤血、14例穿刺点局部疼痛,均在术后2周内自行消失。结论椎间盘电刺激诱发试验阳性患者椎间盘低温等离子纤维环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和患者主观满意度更优;椎间盘内射频电刺激有助于准确定位椎间盘源性腰痛责任椎间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联合经皮电刺激(HANS)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早期疗效。方法选68例符合PLDD治疗适应证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LDD联合HANS(A组)和单纯PLDD(B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A组与B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77%和56%(P〈0.05),86%和62%(P〈0.05)。结论 PLDD围手术期须重视颈椎旁软组织及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PLDD术联合HANS疗法可明显提高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间盘封闭术对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价值。方法 临床高度怀疑椎间盘源性腰痛行椎间盘造影及单个椎间盘封闭术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5~60岁,平均48岁。根据造影术中纤维环破裂Dallas分级将患者分为0级组7例、1级组36例、2级组48例、3级组29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罗兰莫里斯功能评分表(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对术前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对高度怀疑的“责任椎间盘”进行封闭阻滞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疼痛VAS和RMDQ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llas 3级组中期疗效优于Dallas 1级组及2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纤维环破裂患者(Dallas分级3级)术后各时间点腰痛症状复发率均低于其他各组患者。结论 椎间盘封闭术能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症状,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造影术不能复制疼痛病例的补充诊断依据;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特别是重度纤维环破裂患者,接受椎间盘局部封闭术后缓解疼痛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用于治疗慢性椎间盘终板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腰痛的持续时间>12个月的5例慢性终板源性腰痛患者经椎间盘造影后,行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主要判断标准包括:根据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减轻程度以及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评估功能改善程度。结果平均15.6个月随访患者腰痛改善率为52%,功能改善率为46.4%。其满意率为80%。结论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椎间盘终板源性腰痛是一个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腰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ao DJ  Liu TJ  Wu QN  He BR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75-1677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诊断并评价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MRI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21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21例诱发痛阳性患者中18例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15~23个月),术后11例患者腰痛完全消失(11/18,优:61%),4例疼痛基本消失(4/18,良:22%),3例腰痛无变化(3/18,差:17%);3例诱发痛阳性患者和24例诱发痛阴性患者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1例腰痛完全消失(1/27,优:4%),10例疼痛基本消失(10/27,良:37%),16例疼痛无变化甚至加重(16/27,差:59%)。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不是一个特异性诊断方法;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可以消除患者的疼痛,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一组符合行腰椎融合手术标准的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给予腰椎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12月行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治疗的9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病例。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每个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情况和腰椎功能,以评价亚甲蓝注射疗效。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患者中,83例(92.2%)腰痛症状有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80例(88.9%)腰椎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彪  陆慧 《脊柱外科杂志》2019,17(6):400-403,408
目的 比较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分别接受ALIF(31例)和PLIF(34例)治疗的退行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症状无缓解例数、恢复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6周、3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S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融合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年。A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症状无缓解例数低于PLIF组,恢复工作时间长于PLIF组,术后6周、3个月、1年腰痛VAS评分和ODI改善较PLIF组显著,术后6周、3个月下肢痛VAS评分改善较PLIF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下肢痛VAS评分、术后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例患者(ALIF组1例、PLIF组2例)出现切口愈合不佳,经换药后好转。PLIF组1例硬膜撕裂于术中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1例持续存在神经根刺激症状,经复查可能为1枚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内所致,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症状缓解。ALIF组1例发生难治性呃逆,术后15 d缓解。2组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ALIF在改善症状方面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更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观察2007年~2010年应用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治疗的35例DLBP患者手术前后腰部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0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3±1.42)分降至随访时的(2.43±1.33)分,ODI由术前的(66.24±11.38)%减至随访时的(25.69±1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H术前(9.01±0.59)mm,随访时(9.19±0.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由术前的16.3°±1.4°减少到随访时的12.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DLBP的中短期疗效满意,能较好地恢复手术节段DH,减少手术节段ROM,预防腰椎不稳,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