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侧前方手术入路行椎体全切、单纯植骨支撑融合或钛网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脱位。方法 对21例陈旧性骨折脱位致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经侧前方胸、腹膜外手术入路行椎体全切减压、单纯植骨支撑融合或钛网支撑植骨、应用钉棒系统进行固定。结果 17例患者均获6个月~3年随访,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比术前改善1级以上者15例(88%)。术后早期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复查X线片或CT,脊柱曲度基本恢复正常,伤后6个月见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良好,未见植骨块塌陷及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松动或棒断裂现象,无假关节形成。结论 侧前方手术入路行椎体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时间缩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后入路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并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入路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并截瘫的患者30例,平均随访25月.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月,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 后入路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陈旧性骨折并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应用胸腰椎前路Z-p late钛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并对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植骨愈合、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断裂、退出、受损伤神经恢复情况等进行评比。结果手术时间90~180m in,平均130m in,术中失血量500~1200m l,平均720m l,48例患者均获3~15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比术前改善Ⅰ级以上者39例(81.3%),术后早期无1例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陈旧性脊柱骨折稳定性的恢复,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脊柱胸腰段新型钛合金钢板侧前方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新型钛合金钢板(NTP)侧前方内固定可靠性及其脊柱内固定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新鲜胸腰段标本,造成压缩性骨折后用或不用NTP行侧前方固定,利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4种不同生理运动状况下测定脊柱标本的生物力学数据。结果:采用NTP内固定后的脊柱应变、位移比正常脊柱对照组的应变、位移分别减小20%和16%;脊柱的强度和刚度在内固定后分别比正常对照组提高20%和17%;极限承载能力比正常对照组提高3%。结论:采用NTP侧前方内固定后的脊柱不但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上得到满足,而且在承载能力、脊柱的稳定上优于正常对照组,显示出采用新型钛合金钢板生物力学性能的优越性,而且有减压充分、操作方便、价格明显低于进口同类产品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合并截瘫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对65例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进行前路减压、植骨,并采用Kancda内固定和Z—Plate系统作内固定。结果:65例中40例随访1年以上,椎体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的88%,无1例矫正度的丢失,前方碎骨片都得到了摘除,截瘫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对严重暴破型骨折、骨扩:片引起硬脊膜囊受压并发截瘫者,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ASIA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及脊柱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SIA评分、FIM评分、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优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侧前方减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截瘫的效果.方法 我们对胸腰段骨折伴完全截瘫7例及不全瘫21例,采用侧前方减压术,术后卧床休息3个月.结果 经半年至3年的随访,28例病人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7例全瘫患者在感觉和运动方面均得到部分改善,特别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明显.结论压迫存在是侧前方减压的主要手术指征.侧前方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伴截瘫具有损伤小、减压直接充分、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髂骨块或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Denis分类累及前、中柱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不全瘫患者4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后凸角术前(19.2±6.2)度,术后(4.2 ±2.3)度 椎体前缘高度术前(43.2± 1.8)mm,术后(69.3 ±1.9)mm 术后随访6-12个月,内固定无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有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按Denis分类,骨折只累及前、中柱而后柱完整的不完全瘫患者减压彻底,固定可靠,融合效果好,矫正后凸畸形满意.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发展及工伤事故的增多,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日渐增加,治疗复杂,治疗及手术方法的改进和内固定器械的完善与合理,是保证该类患者预后的关键。我科2001年9月-2005年4月,对收治的1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脊柱(T11~L2)骨折是车祸、高处坠落等事故中最常发生的严重创伤,而中柱骨折导致的脱位椎体、骨折碎片及破裂的椎间盘等可直接形成椎管内占位,压迫脊髓而致脊髓损伤等。单纯后路椎板除、椎管环形减压内固定等手术,常因椎体后缘骨折块的存在,使脊髓压迫得不到彻底解除。因此,我院自2002年以来,对11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中应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对术前、术后1年神经功能、AMS评分及术后骨折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年患者Cobb角、AMS评分与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各相应数据间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结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中行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使骨折快速恢复,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爆散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1996年3月-2002年3月,对16例胸腰段椎体爆散性骨折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伤椎部分切除减压,支撑植骨,其中12例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9个月至6年半,平均28个月,椎体后凸畸形恢复满意,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植骨界面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4级。结论胸腰椎爆散性骨折行侧前方入路具有减压直接、彻底,支撑式植骨强度大,便于安装内固定,有效恢复椎体序列,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5±16)min,平均透视时间为(15.6±8.3)min,平均出血量为(410±15)mL。治疗后患者AM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obb角、前后椎体高度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出现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7%。结论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对患者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韦国武 《中国医疗前沿》2013,(3):45+56-45,56
目的探讨实施前路减压固定手术后的患者局部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方法抽取我院骨科2009年2月-2012年10月收诊的3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均进行了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观察术后局部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均未见术中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经随访未出现脊髓再损伤状况,全瘫痪患者4例未见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状态,其余照Frankel分级:1级15例,2级16例,3级3例,所有患者伤椎位置脊椎曲度均未见畸形凸起,植骨融合愈合正常。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手术具有安全性高、对患者神经恢复较好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强的优点,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健  李永华 《浙江医学》2003,25(6):355-356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目的是直接或间接椎管内减压 ,恢复和维持脊柱椎体的正常序列 ,以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和治疗。AF(atlasfixation)系统内固定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自1996年开始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40例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 ,男30例 ,女10例 ;年龄20~58岁 ,平均36岁。受伤原因 :坠落伤18例 ,车祸伤12例 ,重物压伤10例。损伤节段 :T128例 ,L120例 ,L28例 ,L34例 ,伴有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30例 (75 % )。损伤程度 (Frankel分级 ) :A级6例 ,B级7例 ,C级8例 ,D级9例 ,E级10例。骨折类型(McAff…  相似文献   

16.
石展英  彭小忠 《华夏医学》2008,21(1):124-125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椎结核患者采用腰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观察术后症状恢复、畸形矫正、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8例疼痛消失,3例腰痛减轻。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率65%,术后1年为90%,术后2年为100%融合;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0°,随访时无矫正度丢失;结核治愈率100%;并发症有双下肢皮温差异1例,1例发生相邻节段继发结核,经抗结核化疗治愈。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胸腰段脊椎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及预防畸形复发、有效防止植骨块移位而促进植骨融合、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有着不同看法。我院自1991年以来应用Dick器械复位内固定治疗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55例,其中同时行椎管侧前方减压3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手术方法 1.1 麻醉、体位、切口:均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俯卧位,以病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暴露上下各2个脊  相似文献   

18.
胸腰段骨折伴截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我们根据骨折截瘫时脊髓受压因素多来自前方 ,设计了应用侧前方减压加Dick内固定一期治疗胸腰段骨折伴截瘫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7例 ,男 6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36 5岁。致伤原因 :坠落伤 4例 ,车祸伤 3例。受伤部位 :T12 损伤 2例 ,L14例 ,L2 1例 ,伤后入院时间 1~ 3d ,伤后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nel分级 :A级 4例 ,B级 2例 ,C级 1例。骨折类型 :压缩骨折Ⅱ度以上者 3例 ,爆裂骨折 3例 ,爆裂骨折伴脱位 1例。1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在伤…  相似文献   

19.
刘太福 《四川医学》2002,23(10):1036-1037
我院骨科 1998年 8月至 2 0 0 1年 8月收治 T11、T12 、L1、L2 爆裂骨折患者 18例 ,采用前路减压植骨手术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2 2~ 5 0岁 ,平均 32岁。受伤原因 :坠落伤 10例 ,压砸伤 8例。伤后入院时间 3小时至 8天 ,平均 3.6天。骨折部位 :T112例、T12 6例、L18例、L2 2例。术前 CT检查椎管平均占位率 5 0 %。截瘫指数按 Frankel分级 ;A级 3例 ,B级 10例 ,C级 5例。随访时间 2~ 9个月 ,平均 6个月。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充分后 ,全麻下取侧卧位 ,根…  相似文献   

20.
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韶平 《中外医疗》2011,30(12):96-96
目的研究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23例,根据Dennis分类,前柱损伤11例,前、中柱损伤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占68%,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随访1年(椎体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入院及治疗后1年时的AMS评分。结果 23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最短12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5±0.4)h,透视时间(12±3)min,出血(450±50)mL。所有病例术后无神经功能压迫症状减轻,无恶化现象,术后1年为(79.6±10.5)分,手术后1年AM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Cobb角平均(6.57±4.5)°,术后1年为(9.57±4.9)°,手术前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术前伤椎平均高度(18.7±1.8)mm,术后1年为(23.5±1.1)mm,术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结论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方法简单、并发症少且能够维持脊柱稳定性,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