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膝反张疗效。方法选择63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①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组(BTX-A组,33例);②单纯康复治疗组(30例)。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1、2、3、6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改良Ashworth量表(MAS)②,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③膝关节最大伸直度。结果两组患儿改良阿氏肌张力评价量表(MAS)、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得分、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周、1、2、3、6个月组内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改良阿氏肌张力评价量表(MAS)、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得分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治疗后1、2、3,6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群痉挛及膝反张,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蒋虹  覃英  何勤 《华夏医学》2022,35(1):101-104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有髂腰肌痉挛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实验组予髂腰肌等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康复训练,应用Wong-Banker面部疼痛表情量表、GM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2组治疗前、后采用CS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CSS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SS和下肢FM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痉挛下肢的肌张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下肢痉挛肌注射BTX-A后3d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下肢功能改善起效时间为注射后3d,高峰1~2周,在注射后3个月时仍能维持疗效.对照组治疗后2周,痉挛评分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至3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结合上田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6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26例。在理学疗法基础上,前者采用上田法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者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肌痉挛均明显降低,但两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配合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明显改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行超声引导肌肉注射BTX-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痉挛指数、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主动关节活动度、剪切模量、肌纤维厚度、肌纤维长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肌肉注射BTX-A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脑源性痉挛患者用康复干预联合BTX-A肉毒毒素治疗后对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经延安市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40例脑源性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单纯用BTX-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观察组用BTX-A型肉毒毒素注射1周后启用康复干预。应用多伦多痉挛性斜颈量表(Toronto spastic torticollis scale,TWSTRS)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BTX-A注射1周后与BTX-A注射8周后进行评价。疗效评价采用Tsui量表,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变应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实施康复干预联合BTX-A注射8周后TWSTRS量表评分显示,躯体疼痛(3.9±1.7)分、病情严重程度(9.7±2.8)分、患者残疾程度(6.1±4.3)分,Tsui量表评分为(3.4±1.8)分,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8周后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干预联合BTX-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源性痉挛后不仅可有效地减轻疼痛程度,还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5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茂群  肖农  任永平  李帮惠  陈思源 《重庆医学》2009,38(22):2798-2799
目的 探讨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肌的疗效.方法 5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采用电刺激定位下多位点注射治疗.注射前给予摄相,测量关节角度,评定肌张力,分别于注射后3、7d和1、2、3个月进行摄相,关节角度测量,肌张力评定.注射后72h开始进行痉挛肌牵拉及功能训练,1周配戴矫形鞋,并强化康复训练.结果 摄相显示下肢功能改善起效时间为注射后3d,高峰1~2周,疗效维持时间3个月.下肢关节角度改善为注射后3d开始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周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3个月变小,但未回复到注射前.痉挛肌改良Ashworth分级与关节活动度变化规律一致.粗大运动评分1个月后显著改善,并在随后观察中持续性改善.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后配合矫形器及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后下肢痉挛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A)联合自家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和经济学价值;初步探索步态分析仪在小儿脑瘫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65例),另选30例运动正常非脑瘫患儿作为正常组。治疗组自家康复训练辅以痉挛肌肉注射BTX-A,对照组由康复医师进行康复,观察2组患儿运动评价量表(physician rating scale,PRS)得分和所需医疗费用的变化。采用步态分析试验平台,对从治疗组中随机选择的30例患儿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疗效评价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所需费用,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PR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步态分析仪统计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膝、踝关节运动角度和步速改善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治疗联合BTX-A局部注射,较单纯康复治疗疗效好;费用较专业康复明显降低,简单易行;采用步态分析仪评价疗效,客观性强,结果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BTX-A)注射治疗小儿痉挛性下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痉挛型下肢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射频法、高压氧及静脉用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另一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BTX-A进行痉挛肌肉局部注射治疗(综合治疗组),以腘窝角、足背屈角及外展角作为观察指标,评价治疗前、后及两组患者间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综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疗效好(P<0·05)。结论BTX-A注射治疗可显著改善痉挛性脑瘫儿童的肌张力及肢体异常姿势,与其他康复治疗间有协同作用,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脑瘫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 (BTX A)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性下肢瘫的效果 ,将痉挛型下肢瘫患儿1 2 0例均分为 3组 ,均采用国产BTX A进行痉挛肌肉局部注射 ,用量 :1组 1U/kg ;2组 2U/kg ;3组 3U/kg。应用PRS法 ,评价治疗前、治疗后 2周各组间的疗效差异 ;随访 1、2、3、6个月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PRS指标明显改善 ,较大剂量组比较小剂量组疗效明显 (P <0 .0 1 )。治疗中及治疗后无 1例发生不良反应。结果提示 :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适当增加BTX A剂量 (≤ 6U/kg)比较安全 ,且可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135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5例给予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45例单纯以靳三针疗法治疗,对照2组45例则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3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ERP)和波幅(VAMP)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对照1、2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或康复训练。治疗组ERP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5或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的小儿脑瘫痉挛性患儿综合治疗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中医推拿治疗及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7±13.50)vs(23.52±12.41),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补益肝脾肾、益阳补阴、温阳通络、强筋壮骨,调节免疫能力,提高小儿脑瘫患儿治疗效果,为该病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从2011年2-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5例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包括生物反馈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16例只做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30、90天时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综合痉挛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伸活动范围(PROM);在疗前、治疗后第90天时评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步行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30、90天的MAS评分分别为2.6±0.6、2.0±0.5、1.2±0.5、0.6±0.6、0.5±0.6、1.0±0.5,CSS评分分别为14.1±1.1、12.0±1.1、10.2±1.2、8.2±1.4、8.0±1.5、9.0±1.6,PROM分别为(-8.5±9.4)°、(-1.5 ±7.6)°、(6.9±8.3)°、(11.7±6.8)°、(15.2±6.6)°、(13.7±7.8)°,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儿CSS评分自治疗后第7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PROM在治疗后第14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CSS评分、PROM在治疗后各观测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在治疗后第90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全球患病率0.15%~0.4%[1]。痉挛型脑瘫是所有脑瘫分型中占比最高的一型。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型脑瘫特征性表现。目标导向性训练为患者设定目标导向式任务,重复训练以达到目标,当目标实现后,设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继而进入一个新的目标训练过程,从而使运动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