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诊治了13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其中共有14个椎体后缘突向椎管内,8个与椎体相连,6个与椎体分离,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内为椎间盘髓核组织;病变主要见于L4.5及S1椎体后上缘或下缘。成人中见这种病变很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后缘后骨骺环变异或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优良率为96.3%.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腰椎X线平片和病变节段CT横断扫描,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综合指标.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摘除后缘骨块及退变的椎间盘,彻底减压或同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是指椎体后缘离断骨块的骨—软骨复合体压迫或局部刺激神经根及硬膜囊引起腰腿较为剧烈的疼痛及马尾神经症状.Skobowytsh-Okolot[1]首先描述了这种病变,随后报道逐渐增多.病因不清楚,可能与外伤撕裂、椎间盘突出及边缘软骨结节变异体形成等相关[1].Lowrey[2]报告了3例青年腰椎椎体后缘骨...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umbar posterior marginal carti-laginous node,LPMN)是指在青少年时期,髓核组织经破裂的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导致椎体后缘小骨块与椎体分离突向椎管,压迫马尾及神经根的一种病变,是青壮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本病首先由Lowrey[1]于1973年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1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和手术方法及疗效,为提高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15例患者,6例入院诊断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8例术前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0例采取椎板双侧开窗骨块切除手术,5例行黄韧带切除椎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可见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外,椎体后缘均可见到崩裂的骨块。结果15例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6~48个月,仅2例患者诉遗留一侧小腿外侧轻度麻木;2例患者诉偶有轻度腰酸。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影像中如见到椎间盘突出相应部位的椎体后缘有缺损时,应行病椎间隙CT扫描以明确诊断。该症一般行推拿或牵引等保守治疗无效。椎间盘髓核摘除及骨块同时切除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有些病例可发现下腰椎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一小骨块,再经CT扫描清晰显示邻近终板区域椎体后缘有一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稀疏区,周边形成皮质硬化带,后方硬化骨质凸入椎管内,可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彭宝淦,侯树勋等认为本病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1993年10月-2004年10月我院收治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的CT诊断。方法:收集7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病例的X线和CT资料。结果:椎体后缘骨质异常包括: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钙化,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后缘撕脱性骨折。结论:此类骨质异常都是椎间盘突出伴骨块突入椎管,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CT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 结果 典型的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影像改变为:①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②缺损后方骨块突入椎管,完全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③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④多伴有椎间盘突出并造成椎管狭窄. 结论 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认识。方法对38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临床特征和X线、CT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38例均以腰腿痛为主诉就诊,部分伴有间歇性跛行,X线腰椎侧位片见病变椎体(以腰4、5椎体为主)后下(或上)角有骨缺损及该区有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CT主要特征表现为软骨结节,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区和凸向椎管内的骨突环碎片,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扫描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有特征性表现,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选取30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病变部位椎体后下角主要表现为缺损的患者,基于相应部位,存在三角形游离骨块突出椎管内;2主要缺损为椎体后下缘正中缺损患者共24例;正中偏外侧局限性骨缺损患者6例;24例患者呈类圆形、6例患者呈不规则形,其密度和椎间盘相似度极高,CT值维持在65 Hu~90 Hu,周围存在硬化带;3在T1WI中,病变椎体后下缘信号不具均匀性,同时相应的椎间盘信号也不具均匀性,T2WI结果与T1WI结果相同。结论:CT检查可展示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对32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2例均有间歇性跛行,多以腰腿痛为主诉就诊,9例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X线腰椎侧位片见病变椎体(以腰4、5为主)后下(或上)角有骨缺损及该区有游离小骨块突入椎管内;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为:①椎体后上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较致密硬化;②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③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有特征性表现,能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VR)技术显示脊柱骨性椎间孔形态学类型及病理性改变的作用。方法:对1602例脊柱行螺旋扫描容积重建骨性椎间孔内、外孔面VR图像。其中,颈椎628例,胸椎304例,腰椎570例。结果:1602例患者共11800个椎间孔,其中,颈椎椎间孔4158个,胸椎椎间孔3722个,腰椎3920个。椎间孔的形态:椭圆形4512个,圆形3686个,葫芦形3352个,不规则形250个。椎间孔的病理性改变:骨性椎间孔狭窄766个,其中,椎体后缘骨质增生468个,椎小关节增生386个,混合性增生524个,椎体滑脱48个; 椎间孔增大12个。结论:骨性椎间孔VR图像能整体、细腻、逼真地再现椎间孔的形态学改变,特别是在显示胸椎椎间孔方面填补了影像学检查的空白。椎间孔VR图像是目前显示骨性椎间孔最好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桂林 《海南医学》2011,22(24):101-10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椎体内突出的CT特征和分类及其与临床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收集8例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28-74岁,平均44.2岁),全部行L3-S1椎间隙CT扫描检查,其中1个可疑椎间盘向椎间隙下方加扫薄层。结果8例患者CT都显示椎间盘椎体内突出,发生于L4-5椎间盘6例,L5-S1椎间盘2例。CT表现为椎体内缺损8例,其中,缺损呈圆形4例,不规则形4例,椎体后缘翘起4例,椎体后缘离断4例,椎管狭窄1例。结论CT是诊断腰椎间盘椎体内突出的可靠方法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致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价值。方法2008—2010年对具有腰腿痛症状的3000例无明显外伤患者进行CT腰椎检查,筛选出具有LPMN的84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LPMN有特征性的CT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大小不一,密度与椎间盘基本相同,边缘有厚薄不一的硬化,骨质缺损后方可见条形或弧形骨块并突入椎管内,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其中95.2%(80/84)合并有同层的椎间盘突出,造成侧隐窝不同程度的影响。软骨结节具有单发及多发,其中大多数影响到侧隐窝变窄,侧隐窝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结论CT扫描能发现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其对侧隐窝影响的情况,并能评估侧隐窝狭窄程度,对提高侧隐窝狭窄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Wang HM  Liu HY  Wang B  Zhang J  Miao K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8-1751
目的探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再手术中应用的适应证及技术要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腰椎后路再手术,手术顺序为腰椎椎管减压、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松解、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经椎弓根内固定、腰椎横突间植骨术。定期随访,按Macnab法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效果。腰椎椎间融合效果按照Brantigan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涉及的23个椎间隙(L3-4 5例,L4-5 8例,L5-S14例)内植入27枚融合器,所有患者术后2周下地行走,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5例术中硬膜破裂,缝合后未发生脑脊液漏。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88.2%的患者术前下肢的神经症状明显缓解,运动能力明显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评价手术效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43个月)。Brantigan评定标准评价未见内固定失败迹象,术后半年腰椎融合成功,手术疗效始终稳定。结论后路腰椎再手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既解决了神经卡压的问题,消除了椎间盘源性的疼痛,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及对线,同时又完成了腰椎的内固定以及前柱的融合,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和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完整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腰3-4运动节段的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利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软件对CT图片进行预处理,后导人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建立了腰1-腰5各椎体及其椎间盘有限元实体,后组合成整体的腰椎和腰3-4有限元模型,并且还准确的模拟了腰椎的椎间盘、软骨终板、关节突关节以及连接韧带.验证了模型的收敛性,并针对腰34运动单元设置了0.3、0.5、1.0、2.0、4.0 mPa 5种载荷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在轴向压力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后部存在着明显的应力集中,并向后外侧传导.最大压应力的部位在髓核和软骨终板的中央,椎弓根是椎体多种应力集中的部位.轴向压力增加,应力成比例增大.结论 本研究的有限元模型精确度高,结论符合腰椎的临床特点,较好的模拟了腰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00个寰椎的后桥和侧桥的存在情况作了观察。其中129个寰椎(43.0%)有后部分桥,22个寰椎(7.3%)有后完整桥;34个寰椎有侧部分桥(11.3%),16个寰椎(5.3%)有侧完整桥。经统计学检验,在左右侧后完整桥及左右侧侧完整桥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对寰椎横突孔、后弧孔及侧弧孔内径的测量显示,绝大部分后弧孔(92.0%)较同侧横突孔小,且右横突孔与右后弧孔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还测量了两种完整骨桥的宽度,探讨了狭小后弧孔对正常椎动脉机能的可能影响,分析了文献中关于寰椎桥的起源。  相似文献   

18.
异体腓骨环支撑植骨治疗单间隙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异体腓骨环(allogeneic fibula ring,AFR)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行腰椎结核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结核,需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的22例患者,其均行彻底结核病灶清除、异体腓骨移植、后路椎弓根钉加压内固定,术前、术后均采用18个月标准化疗方案(3SHRZ/15HRZ),术后佩戴腰背支具3~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3、6、12、24个月定期随访,复查腰椎CR、CT或MRI片,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18~52个月,平均34.8个月.所有患者无腰椎结核复发、无椎间隙高度降低;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100%.结论 AFR支撑植骨,能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防止椎间隙高度下沉,结合后路椎弓根加压内固定,为骨性融合提供较好的稳定环境,有效地提高了融合率和治愈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