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附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瓣膜选择和术后抗凝等问题。方法 总结21例16岁以下儿童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结果 全组长期存活19例,死亡2例。除1例术后发生颅内出血、右室室壁瘤外,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良好,无1例因生长发育出现人工瓣膜相对狭窄,无1例发生抗凝引起的血栓或出血并发症。结论 儿童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在慎重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儿童心脏瓣膜置换宜选择机械瓣。  相似文献   

2.
孙乐波  邵国丰  汪朝阳 《浙江医学》2013,35(20):1841-184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或除原置换瓣膜以外其他瓣膜功能障碍,导致心功能进行性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挽救此类患者生命的唯一治疗方法,但其存在很多影响术后效果的不利因素:患者术前心功能和全身状况较差,组织粘连严重,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出血危险性高等,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因此病死率较高。我院对55例患者进行了再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红  吴朝光  洪萍 《海南医学》2007,18(1):84-84
1990年7月至2005年7月期间,共为608位妇女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有16例患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22次,现将此类患者抗凝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36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230例,年龄16~72岁,平均(51.2±10.7)岁。二尖瓣置换术244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1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6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56例;同期采用Devega或Kay法行三尖瓣成形术235例,行左房附壁血栓清除术91例。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3.01%,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呼吸衰竭2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5.75%,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心律失常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术后开胸止血5例;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97例,Ⅱ级145例,Ⅲ级23例。结论术前有效治疗,选择合适手术时机,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提高手术技巧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接受终身抗凝治疗的特殖群体的鼻衄患者处理。方法:采用浸有凝血酶的敷料在出血部位局部压迫,配合全身药物治疗。结果:49例中44例迅速止血,48h拔除填塞物,无活动性出血,黏膜愈合好,有效率达89.71%。结论:此法临床应用,收到满意效果。且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置换术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心脏瓣膜病变患者11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8例,双瓣置换术15例,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5例。结果治愈113例(97.4%),手术早期死亡3例(2.6%),死因分别为呼吸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术期手术并发症39例(33.6%);术后随访75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结论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取得心脏瓣膜置换术良好疗效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梁运宁  甘耐炎  陈军  陈波  吕凯 《广西医学》2003,25(2):201-202
目的:为了不断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总结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3月至2002年3月,8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前处理,手术技术及早期死亡原因等。结果:全组共死亡4例,总死亡率5.0%,其中2000年死亡1例,死亡率1.92%。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技术,改进心肌保护方法等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1993年 7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院共施行 32例急诊心脏瓣膜置换术 ,现就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中 ,男 2 0例 ,女 1 2例 ,年龄 1 4~6 1岁。全组病人均处于心衰状态 ,心功能 级 8例 , 级 2 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内科治疗无效 1 5例 ,其中伴急性肺水肿 4例 ,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 8例 ,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 4例 ,双瓣病变 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9例 ,其中血培养阳性 4例 ,超声心动图示赘生物于主动脉瓣2例 ,二尖瓣 3例 ,瓣膜穿孔 2例 ,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以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结果。结果 本组行二尖瓣置换术9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例,双瓣膜置换术35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手术死亡6例,死亡率4.2%,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随访1个月。15年,失访6例,远期死亡7例。结论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重视抗凝治疗等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瓣膜能矫正瓣膜病变.有效解决瓣膜病变所致的循环动力学改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机械瓣膜是人工心脏瓣膜的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应用机械瓣行心脏瓣膜替换术以来。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病人接受这种手术,我国每年也有上万名机械换瓣的新成员,这些病人都将持续终身抗凝。然而.抗凝治疗有如双刃剑,用得恰到好处。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但若过度则会造成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影响机械瓣替换术后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提高患者遵医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现将机械瓣甓换术后的抗凝护理指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瓣膜替换治疗儿童二尖瓣反流的经验并探讨现存的问题.方法 1996年6月至2004年8月,24例14岁以下二尖瓣反流儿童行二尖瓣替换手术.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5~14岁,平均(10.8±3.1)岁.包括先天性瓣膜病13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心内膜炎5例.进口机械瓣替换22例,进口生物瓣替换2例.同期主动脉缩窄矫治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二尖瓣上隔膜切除1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1例,气管切开1例,术后心律失常1例.围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4.1%.随访3个月~8年,平均3.7年,随访率为91.7%.无远期死亡及因瓣膜-患者不匹配再次换瓣者.机械瓣膜替换者均应用华法林抗凝,无血栓栓塞及抗凝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替换治疗儿童二尖瓣反流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瓣膜有效地减少术后左室流出道阻塞并发症发生,同时减低二次换瓣几率.对机械瓣替换的儿童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能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28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 000例瓣膜置换术的结果和体会,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76年5月至2004年8月共为2 00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术.手术方式:二尖瓣替换术(MVR)1 325例(66.2%),主动脉瓣替换术(AVR)324例(16.2%),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同期替换术(AVR及MVR)322例(16.1%),三尖瓣替换术(TVR)29例(1.5%).术后随访1个月~28年,平均(10.2±5.3)年,失访283例(15.1%).[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9例(6.45%),其中1976年至1994年为95例(9.5%),1995年至2004年为34例(3.4%),前后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2.62,P<0.001)晚期死亡288例(1.9%病人年),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和改进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的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对适宜病例施行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P),对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的病例予以三尖瓣整形术,加强术后监护,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生存率,尤其应该重视加强健康宣教及门诊随访,并及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总结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46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8例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术后培养分离出的23株感染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术前长期吸烟或支气管炎,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全肠外营养及侵入性检查治疗等均是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瓣膜置换术后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血液、静脉导管顶端,继之为泌尿系。目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咪唑类和多烯类,前者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后者包括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5-胞嘧啶。结论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全身营养及脏器功能支持,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监测真菌感染的一切临床迹象,注重预防及经验性治疗;治疗上应选择敏感、毒副作用轻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周静  罗彤  黎新建  贾永前 《四川医学》2006,27(5):495-49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前后凝血功能改变,为合理应用抗凝治疗提供更好的实验支持。方法 测定4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vWF、GMP-140水平,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门诊其他类型手术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结果 换瓣膜组病人血浆FIB、vWF、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瓣膜病组换瓣术后1d、术后3个月FIB、vWF-GMP-140水平较术前升高,以vWF、GMP-140增高尤为显著(P〈0.05)。结论 瓣膜病患者体内凝血机制异常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激活等因素有关,瓣膜置换术可以改善患者心脏瓣膜的功能。但不能改变该类患者凝血机制的异常,合理运用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989年1月~1998年12月双瓣置换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0年中207例患者施行主动脉瓣、二尖瓣人工机械瓣双瓣置换术。强调对重症患者术前准备充分是围术期成功的关键之一。心肌保护运用仁济医院心肌保护液加山莨菪碱,心脏停搏后切开主动脉直接予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心肌保护液;置换二尖瓣时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中度以上返流的三尖瓣做Kay氏法成形;常规切除右侧心包和纵隔胸膜使心包腔与右侧胸腔相通,术后加强ICU综合处理。结果前5年118例术死亡9例,死亡率7.6%。后5年89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3.4%。207例总的围术期死亡率5.8%。前5年118例术中自动复跳33例,占27.9%;后5年89例术中自动复跳47例,占52.8%。随访185例,4~120个月,平均随访58±21个月,5年以上生存92例。结论对围术期处理的重视,术前准备充分,合理的手术方法和心肌保护,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降低双瓣置换手术围术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广东 I型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瓣膜 5年及 10年累计生存率及生存规律,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978年 5月- 1998年 12月期间随访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广东 I型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病例 177例(男 85例,女 92例,年龄 7~ 53岁),搜集瓣膜生存时间数据等.[结果] 177例病人广东Ⅰ型心脏生物瓣膜 5年及 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93.2%、 49.0%.男、女瓣膜累计生存率曲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 14岁)、中(15~ 40岁)、高(≥ 41岁) 3个年龄组瓣膜累计生存率曲线比较,其中低与中,低与高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中、高 3个年龄组瓣膜 6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34.3%、 93.0%、 90.6%%;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0、 47.8%、 61.7%. 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 10岁,瓣膜生存概率增加到前一年龄组的 1.415倍(95% CI=1.142,1.753).[结论] 广东Ⅰ 型心脏生物瓣膜效果良好,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年龄组瓣膜效果更好,瓣膜生存时间与年龄关系较为密切.广东Ⅰ型心脏生物瓣膜更适合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月至2000年4月,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手术700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39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8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213例,三尖瓣替换术8例.158例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死亡44例,死亡率6.3%.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感染和心律失常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与评价少儿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的适应证、瓣膜选择、抗凝及疗效。方法 2000.3~2001.12,9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的少儿施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年龄9~17岁,平均11.4岁。房室管畸形3例,二尖瓣中—重度返流3例,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6例二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三尖瓣置换。置入瓣膜内径:二尖瓣23~25mm,平均24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33mm。结果 无手术死亡。9例随访2~20月,平均13月,无死亡及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抗凝过度胃出血1例。结论 少儿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早中期效果满意。置入双叶机械瓣膜的内径,二尖瓣>23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29mm可保证长期血流动力学的需要而无需再换瓣。少儿机械瓣置换术后仍需抗凝。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5例二失瓣再次换瓣的经验和体会。再次二尖瓣换瓣的主要困难有二方面:(1)患者心功能差、病情重、手术风险大。(2)手术粘连重.解剖层次不清,暴露困难,易发生意外损伤。作者介绍了解剖,分离粘连,正确排气,减少气栓等并发症的方法和措施。作者认为:定期随访,早期发现生物瓣毁损,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与术后监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低温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下二尖瓣替换术的经验,并对手术中心脏是否停跳提出作者的观点.方法 回顾分析156例手术中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搏液、通过降温保持心脏缓慢空跳或停止跳动进行二尖瓣替换术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早期死亡,未发生与体外循环及不阻断升主动脉技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血红蛋白尿8例(5.1%).结论 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可有效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