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肾脏一氧化氮变化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糖尿病(DM)大鼠肾脏一氧化氮(NO)变化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测定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M大鼠及对照组(NC)于病程2,8,16周时肾组织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指质过氧化物(LOP)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生变化。结果表明:DM大鼠肾脏NO水平及NOS活性随病程的延长由升高至下降;各病程DM大鼠肾脏LPO水平均高于同批N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糖尿病(DM)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DM并发神经病变、DM无并发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三组人群各30名。所有受试者均于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进行NO、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等项目的测定。结果:DM并发神经病变组的血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无并发症组;而且其TC和TG水平均显著高于DM无并发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血NO与血清总胆固醇(TC)、HbAlc和病程等呈显著负相关。结论:NO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引起DM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DM患者NO的下降与长期的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利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一氧化氮(NO)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伊贝沙坦组3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一次注射2g/L链脲佐菌素(50mg/kg)造模,造模后12周终止实验处死大鼠,取血、尿和心脏标本,测定尿量、体质量、心脏质量/体质量的比值、血糖、糖化血红蛋F1(HbAlC):测定血清和心脏组织NO的含量: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心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RT—PCR检测iNOSmRNA的表达结果12周终止实验时,糖尿病组和伊贝沙坦组大鼠的尿量、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血糖、HbAlC、尿液、血清和心脏组织的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绀(P〈0.05):伊贝沙坦组大鼠的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尿液、血清和心脏组织的N0水平明低于糖尿病组(P〈0、05)。免疫组化发现伊贝沙坦组大鼠心脏组织的iNOS表达明显降低。RT—PCR发现伊贝沙坦组大鼠心脏组织的iNOS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NO和iNOS参加了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伊贝沙坦能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i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减少NO产生。  相似文献   

4.
5.
一氧化氮 (NO)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血管活性物质 ,是眼部血管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它以多种途径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发生 ,不仅与血管病变有关 ,而且与细胞凋亡、遗传特性 ,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不同年龄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方法(1)健康SD大鼠30只,分为幼年组(出生<1周),成年组(6~8周),老年组(>18个月),每组10只;(2)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模型,随机分成糖尿病1月(DM1)、3月(DM3)和5月(DM5)组,空白大鼠为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测定血清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1)老年组NO含量和NOS活性低于成年组和幼年组(P<0.01),成年组低于幼年组(P<0.05);(2)各糖尿病组NO含量和NOS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DM5组NO含量和NOS活性低于DM3组(P<0.05).结论NO含量和NOS活性随年龄和糖尿病的病程、病情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糖尿病(DM) 大鼠肾脏一氧化氮(NO) 变化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测定链脲佐菌素(STZ) 诱导的DM 大鼠及对照组(NC) 于病程2 ,8 ,16 周时肾组织NO 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 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PO) 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变化。结果表明:DM 大鼠肾脏NO 水平及NOS活性随病程的延长由升高至下降;各病程DM 大鼠肾脏LPO 水平均高于同批NC 组,8与16 周时,肾组织SOD,POD,CAT 活性低于同批NC 组。提示STZ 诱导的DM 大鼠肾脏NO 水平的动态变化可能与高血糖所致的肾脏抗氧化机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早期糖尿病大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24 h尿蛋白排泄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40只,检测24 h UPE、血清NO水平、总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指标后,用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备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两组。L-Arg组给予L-Arg 10 mg/kg每天上午1次灌胃,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每天上午1次灌胃,持续灌8周。于8周末时再检测大鼠的上述5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与造模前比较,对照组在8周末时24 h UPE、NO和iNOS升高(P<0.01,P<0.05);L-Arg组24 h UPE、NO显著升高(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8周末时L-Arg组24 h UPE、NO均升高(P<0.05),tNOSi、NOS、cNO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展进程中,早期阶段应用L-Arg可通过增加血一氧化氮的合成,使24 h尿蛋白排泄量增加,可加重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内皮素、一氧化氮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25例,无并发症者15例;另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浆ET水平和血清NO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无并发症组(P<0.05),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并发症组(P<0.0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ET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年龄、病程无显著性相关,与血清NO水平呈负性相关。结论 本研究提示血清NO水平的降低与血浆ET水平的升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而且为临床上通过增加NO水平,降低ET水平,使NO与ET水平达到平衡以防治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姜黄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cumin,Cur)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治疗组组予姜黄素200mg/(kg·d)灌胃,为期8周。然后观察肾脏结构和功能及肾皮质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白蛋白/肌酐(Alb/Cr)、肾重(KW)及肾肥大指数(KW/BW)明显升高;光镜示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肾小球平均截面积(MGA)和肾小球平均体积(MGV)明显增加;肾皮质NO水平明显增加。而姜黄素治疗组上述异常均明显减轻。结论:姜黄素能降低早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O水平,减轻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降低尿白蛋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肝硬化心肌病的发生机制,应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胆汁性肝硬化大鼠和假手术大鼠血浆及心脏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O)依赖性环-磷酸鸟苷(cGMP)深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上述2组大鼠心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大鼠血浆和心脏组织匀浆中cGMP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肝硬化和假手术大鼠心脏eNOS均呈阳性表达,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iNOS在肝硬化大鼠心脏呈强阳性表达,在假手术组则为阴性。提示肝硬化大鼠血浆和心脏组织中NO含量显著增加,而增加的NO主要由iNOS诱导产生,并由此推断一氧化氮途径可能在肝硬化心肌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乙酸注射至大鼠胃窦部浆膜下形成慢性胃溃疡模型 ,用游标卡尺测定溃疡指数 ,用 SABC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 ,用镀铜镉还原比色法测定血清 NO3- / NO2 - 含量代表血清一氧化氮水平 ,以研究一氧化氮与慢性胃溃疡之间的关系 ,了解在胃溃疡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溃疡周围粘膜的表达 ,探索它们在大鼠慢性胃溃疡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 :1L- Arg组溃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 L- NNA组 (P<0 .0 5 ) ,L- NNA组溃疡指数显著高于模型组 (P<0 .0 5 )和 L- Arg组 (P<0 .0 1)。 2模型组和 L- Arg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较对照组增加 (积分光密度值及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均为 P<0 .0 1) ,L - NNA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积分光密度值和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均为 P>0 .0 5 )。3L - Arg组血清 NO3- / NO2 - 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 (P<0 .0 1)及对照组 (P<0 .0 1) ,L - NNA组血清 NO3- / NO2 - 含量显著低于其余 3组。认为正常一氧化氮水平有利于慢性胃溃疡的愈合 ,一氧化氮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这可能是一氧化氮促进慢性胃溃疡愈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氮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方法将2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10只。糖尿病组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第10周末测定2组血糖、肾重/体质量、24h尿蛋白定量;检测各组血清NO含量及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结果糖尿病组血糖、肾重/体质量、24h尿蛋白定量、NO水平及T-NOS、iNOS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1);eNOS活性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基胍和骨化三醇联合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iNOS/NO)表达与减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和SD大鼠作为供、受体建立肾移植模型。实验随机分为5组:I组为同基因移植组,II组为急性排斥对照组,III组为氨基胍治疗组,IV组为骨化三醇治疗组,V组为联合用药组;观察各组受鼠生存期和移植后5d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及肾组织匀浆中iNOS/NO的变化。结果I~V组受者存活时间分别为(9.1±1.9)d、(5.3±0.8)d、(9.7±2.1)d、(8.6±1.6)d和(12.9±3.4)d。III、IV组受者存活期、肾功能、移植肾排斥反应程度及肾组织iNOS/NO表达水平较II组明显改善或降低(P<0.05);V组效果更佳(P<0.05),但对进一步减轻排斥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基胍和骨化三醇联用对减少移植肾iNOS/NO的表达有正协同作用,但不能进一步减轻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尿病早期大鼠肾组织内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情况,探讨糖尿病早期大鼠肾组织内iNOS变化的规律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素亲和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及图象分析方法(CIAS-1000细胞图象分析系统),测定STZ诱发的糖尿病早期大鼠肾脏内iNOS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1)1周、2周组iNOS在肾小球部位的表达逐渐上升,且2周为高峰,到4周明显下降.(2)iNOS在近端小管1周、2周、4周均有表达,但无明显峰值变化.结论通过iNOS在糖尿病早期大鼠肾脏(以肾小球中表达的变化较明显)的表达,推测iNOS的表达可能参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 )变化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探索阻断脑细胞凋亡的时间窗。方法:用线栓 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 min ,再灌注24 h。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法,检测局灶性脑 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中心区(顶叶皮层和尾壳核)NOS活性变化。用苏木精-伊红和TUNEL染色法 检测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NOS阳性神经元数于30 min时增多 最显著,90~120 min时急剧减少。各组凋亡细胞数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多。结 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神经型NOS(nNOS)对缺血早期的脑损伤尤其是细胞 凋亡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NOS活性与细胞凋亡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变化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探索阻断脑细胞凋亡的时间窗.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 min,再灌注24 h.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中心区(顶叶皮层和尾壳核)NOS活性变化.用苏木精-伊红和TUNEL染色法检测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NOS阳性神经元数于30 min时增多最显著,90~120 min时急剧减少.各组凋亡细胞数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多.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神经型NOS(nNOS)对缺血早期的脑损伤尤其是细胞凋亡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1月(DM1),糖尿病3月(DM3)和糖尿病5月(DM5)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VEGF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NO含量变化。结果:3个月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强,NOS活性增强,NO含量增高,5个月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表达进一步增强,而NOS活性开始减弱,NO含量减少,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的过度表达和NOS活性,NO含量的变化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一氧化氮 (NO)的改变 ,为从信号传导角度解释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淋巴细胞内NO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淋巴细胞内NO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在NO的作用方面与 1型糖尿病比可能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