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虽然早先的一些证据显示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在卒中康复中的价值,但高频rTM S的治疗效应以及rTM S诱导的支持运动学习的皮质兴奋性生理学机制尚未被认识。本研究探讨在慢性卒中患者中rTM S诱导的皮质兴奋性和相关运动技能的获得。方法:15例慢性轻偏瘫性卒中患者(男性13例,平均年龄53.5岁)在经历10H z或假rTM S刺激对侧初级运动皮质(M1)后,利用其轻瘫手指进行一项复杂的连续手指运动任务。在干预前后通过运动精确度、运动时间和运动诱发电位(M EP)振幅等指标检测患者行为和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利用单独的重复测量AN…  相似文献   

2.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对癫痫的潜在治疗作用已经逐渐得到认可。本试验对低频rTM S治疗1例因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的持续部分性癫痫(EPC)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1例31岁的右侧肢体EPC女性患者,病程持续15年但无全身性发作。M R I显示,运动区皮质周围局部巨脑症提示皮质发育不良。共8只磁性线圈放置在患者的手部运动区皮质表面,给予强度为运动阈值90%、频率为0.5H z的刺激共100次,EPC在rTM S结束后立即消失。治疗效果维持约2个月,再次治疗获得相似的效果和维持时间,给予患者低频rTM S治疗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良好。以上试验结果支持r…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往的研究显示,频率为1H 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对抽动秽语综合征(GTS)患者的抽搐症状无明显疗效。通过调整rTM S方案,对以往研究出现阴性结果的方法学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单盲、安慰剂对照的交叉研究方法,研究5例没有强迫行为的GTS患者。本研究旨在验证,采用长串(1800次)1H z(有效运动阈值的80%)rTM S作用于前运动皮层或双侧半球,是否可以改善GTS患者的抽搐症状。采用耶鲁整体抽动严重程度等级量表、M OVES自身等级量表和影像分析对数据进行测量。结果:给予左侧前运动皮层单独刺激,或是左侧刺激后给予右侧运动皮层…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D)患者处理时间的能力受损。本试验旨在研究高频(5H z)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对执行时间复制任务的PD患者的作用。研究发现,当rTM S诱导透过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 LPFC)而不透过补充运动区进行时,患者对时间的处理有显著改善,这说明包括基底节和DLPFC的神经回路可能构成对时间感觉有益的神经网络。高频rTMS对于帕金森病时间感觉的改善作用@Koch G.$Fondazione Santa Lucia, IRCCS, Lab. Neurol. Clin. e Comportamentale, Via Ardeatina 306, 00179 Rome, Italy Dr. @Oliveri M. @Brusa L. @张玉龙…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不同的经颅磁刺激(TM S)参数探讨睡眠剥夺对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患者(JM E)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方法:10例JM E患者和10例经受部分睡眠剥夺的正常受试者。从鱼际(TE)肌记录运动阈值(M T)、运动诱发电位幅度(M EP)和静息期(SP)参数。采用成对磁刺激对短潜伏期皮质内抑制(SICI)和短潜伏期皮质内兴奋(SICF)进行研究。在睡眠剥夺前后对患者实施TM S,同时进行EEG检测。结果:JM E患者睡眠剥夺后,SICI显著降低,SICF显著提高,后者与阵发性活动的增加相关,并可观察到M T显著降低。正常受试者睡眠剥夺后的TM S参数无显…  相似文献   

6.
有关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的神经机制和环路尚不清楚。对一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运动区(SM A)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探讨SM A兴奋后的调节功能是否可改善因持续注入阿朴吗啡而引起的运动障碍状态。结果发现,频率为1H z的rTM S可以显著改善药物诱导的运动障碍,而5H z rTM S的治疗作用仅有轻微而不明显的增加。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辅助区rTMS的调节治疗诱发的运动障碍@Koch G.$Dr.Fondazione Santa Lucia, IRCCS, Laboratorio di Neurologia Clinica e Comportamentale, Via Ardeatina 306, 00179 Roma, Italy @…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局部运动皮层刺激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对12例未行药物治疗的PD患者对应于右手的左侧运动皮质区进行反复经颅磁刺激(rTMS),比较阈下rTMS(0.5Hz,600脉冲或10Hz,2000脉冲;由“真”或“假”线圈产生)与单剂量左旋多巴治疗的效果。评估指标包括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及限时运动任务进行临床评估,使用单一或配对脉冲TMS技术对皮质兴奋性进行神经生理学测定。结果:10或0.5Hz的真rTMS可改善运动功能,假rTMS对运动功能的改善无作用。高频rTMS可改善刺激区对侧上肢的僵硬和运动迟缓,而低频rTM…  相似文献   

8.
目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可以用于检测神经环路的频率响应功能。以往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αSSVEPs减弱和低频电刺激。本试验对SSVEPs频率范围为θ(4H z)~γ(40H z)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方法:分别给予7种不同频率(4、8、17、20、23、30和40H z)刺激后检测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者的SSVEPs。上述7种刺激频率下的功率(信号功率)和上述刺激频率以外的功率(干扰功率)均用于量化SSVEP的反应。结果:两组间的功率和频率均显示出负相关。与在较高刺激频率下(>17H z)的对照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脑卒中发生1年内患者的健侧大脑半球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旨在降低损伤侧大脑半球对健侧半球的抑制作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假性rTM S刺激相比,健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给予rTM S刺激后,患者的简单和选择性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患侧手的普渡插板测验评分也明显改善。卒中患者健侧大脑半球rTMS的假刺激控制试验@Mansur C.G. @Fregni F.$Harvard Center for No 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330 Brookline Avenue, Boston, MA 02215, United States,Dr. @Boggi…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Friedreich共济失调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非运动区(视区)的兴奋性以及神经生理学数据与临床参数之间的联系。7例患者(3例男性,4例女性)和10例健康对照者(5例男性,5例女性)纳入本研究。通过8字线圈法检测右侧拇短展肌的启动热点,并记录该点的运动阈值(M T)。通过将有焦点的线圈放置在枕部皮质作为低强度的磁刺激以引起光幻视感的方法测量光幻视阈值(PT)。与对照者相比,患者的平均PT(P<0.03)、M T(P<0.001)值显著增高。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无光幻视感(对照组为42%vs50%),而且,100%强度TM S未诱发静息状态下的皮质运动…  相似文献   

11.
对患者对侧周围神经和大脑皮质进行介入性配对联合刺激(IPA S),随着输入刺激同时到达刺激区,患者初级运动皮质(M1)的兴奋性有所增强。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巴胺是否参与帕金森病(PD)患者M1区的联合长期增强样效应。对18例右利手PD患者和11例年龄相匹配的右利手健康受试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硬膜下电极对新皮质癫痫和中央颞叶癫痫(M TLE)患者的癫痫发作部位和非癫痫皮质进行电刺激,评估其产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对4例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植入硬膜下电极以进行术前评估。在5s内通过间歇重复电刺激确定皮质功能定位图,其中包括50H z持续0.3ms的交互矩形脉冲。通过比较刺激前后的尖波频率和皮质脑电图(ECoG)功率谱,在癫痫发作带和非癫痫区上对刺激的作用进行评估。同时在癫痫发作带给予15min0.9H z的刺激作为比较。结果:当给予癫痫发作带高频率刺激时,尖波频率减少24.7%。电极上记录的对数ECoG功率谱表现如下:高频率…  相似文献   

13.
负性肌阵挛(N M)是以突然快速的肌肉活动中断为特征的运动疾病。与N M相关的肌电图(EM G)是一个短暂的(<500m s)静息期(SP),而不在EM G活动增强(即肌阵挛)之前出现。本研究采用大脑内低频(1H z)电刺激方法,对运动前区皮质(PM C)、初级运动皮质(M I)、初级体感区(SI)和辅助运动区(SM A)在皮质NM病理生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对3例癫痫药抵抗患者进行术前评估,通过立体EEG电极对PM C(2例患者)、M I(1例患者)、SI和SM A给予单个电脉冲(刺激时程3m s,刺激强度0.4~3m A),从双侧三角肌收集表面EM G。结果显示:①PM C或M I刺激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小脑对运动兴奋性有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是否小脑梗死部位对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有决定性作用,以及电生理改变是否与运动行为相关。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对皮质内抑制作用(ICI)、皮质内易化作用(ICF)、运动阈值和皮质脊髓兴奋性进行研究。Nine-H ole-Peg测试(9H PT)灵巧度进行运动行为测量,计算受累/未受累的比率。结果:所有患者(n=9)ICI和ICF比率与9H PT比率呈负相关。与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病灶位于小脑上动脉供血区(n=3)或齿状核吻侧的患者(n=1),ICI异常增加,ICF降低(3例),4例患者灵巧度均受损。随后几周内,运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发作性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之间的病理生理学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发作性偏头痛(EM)、疑似慢性偏头痛(PCM)和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皮质兴奋性的经颅磁刺激(TM S)指数。方法:采用光幻视阈值(PT)和知觉精确性磁性抑制(M SPA)方法来评估基线时的皮质兴奋性。5例EM患者、5例PCM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者纳入主要研究。此外,有2例患者在服用托吡酯30d后进行再评估。结果:在兴奋的连续性上,3组的PT和M PSA测量结果一致:其中PCM患者具有最高的兴奋性,其次是EM患者,最后是健康对照者。对于2例经托吡酯治疗的患者,当药物剂…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在病理生理上可能涉及到线粒体能量储备缺陷及皮质习惯化减少。本试验采用功能磁共振波谱成像(fM RSI)对皮质乳酸的变化进行研究,从延长的视觉刺激中探讨其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在临床上鉴别出先兆性偏头痛的不同亚型患者。11例健康受试者(H V)和10例发作间期的偏头痛患者纳入本研究。5例伴视觉先兆(M A)、5例伴视觉症状和至少伴有下列症状之一:感觉异常、轻瘫或言语障碍(M A复合征)。采用M RSI1H波谱对涵盖视觉和非视觉的25m m皮质进行重复测量,在暗处进行第1和第5次测量,第2~4次测量采用8H z棋盘格刺激。在M A复合征患…  相似文献   

17.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 agnetic Stim ulation,TM S)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神经精神科临床研究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本文就其工作原理和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rTM S工作原理简介犤1犦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是一种无痛性、非侵入性改变大脑兴奋性的治疗方法。将一个电磁线圈置于患者头皮上,通过快速接通与断开电容器,产生脉冲十分短暂(100~300m s)、强度大约为1.5~2.0T的磁场。大部分磁场直接穿过头皮、软组织和颅骨,在大脑神经组织中产生相应的电场,引起局部神经元的去极化,从而产生生理效应。据称直接受刺激的大…  相似文献   

18.
28例存在严重上肢瘫痪的亚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其受累半球还出现运动皮质兴奋性降低(运动阈值增高、M EP幅度减小和兴奋点数量减少)和皮质脊髓系统传导速度降低。同时,患者两侧(受损和未受损)大脑半球运动皮质拇短展肌(APB)区的拓扑结构并无明显差异。经过一段时期的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索多脉冲经颅电刺激(m pTES)在面部肌源性运动诱发电位(M EP)监测方面的新应用,说明标准肌电图(EM G)面神经监测技术的局限。方法:76例接受颅底手术的患者,术中电极插入C1和C2(M1-M2)、C3和C4(M3-M4)、C3或C4和Cz(M3/M4-M z)脑区1cm,用于传导m pTES,阳性电极置于手术的对侧脑区。监测手术侧口轮匝肌的面部M EP。借助单脉冲反应缺失和起始潜伏期符合中央源性而排除面神经末梢兴奋。结果:M3/M4-M z m pTES(n=50)可靠地产生面部M EP,然而,M1-M2(n=18)或M3-M4(n=8)刺激有6次技术性失败。22例无法直接刺激面神经的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丘脑刺激参数与进行丘脑深部脑刺激(DBS)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大脑皮质应答的形态学、地形学分布和皮质来源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使用可编程的刺激装置对前部核团(A N,4例患者)、后内侧核团(D M,4例患者)和中内侧核团(CM,1例患者)进行2H z的双极和单极刺激。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