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先天性巨结肠(HD)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结肠远端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中缺乏神经节细胞。缺乏神经节细胞的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狭窄,形成功能性肠梗阻致粪便瘀滞在近端结肠,引起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甚至神经细胞退化变性。本病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便秘症状顽固,难以用非手术方法解决,尤其是长段型者,确诊后均应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切除病变肠段,以保持排便通畅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与病理是直肠乙状结肠壁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外科医师认识到本病的病理重点在于巨大结肠以下的痉挛段,所以,诊断和治疗的要点也集中劲痉挛肠管的形态与功能方面。因而Swenson氏所倡导的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吻合术,曾被广泛采用。由于这个术式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并发病相当多见,死亡率较高,故60年代初期以来,在国内已应用Duhamel氏设计的结肠切除直肠后拖出术,并作了某些改进。  相似文献   

3.
徐清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95-196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我院1990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施行手术36例,本文重点探讨应用Soave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直肠黏膜剥离结肠经直肠肌鞘拖出切除术,切除后一期吻合,术后患儿均能痊愈出院,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郭杰 《河北医药》2012,34(17):2702-2703
先天性巨结肠症系结肠远端和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致该肠段痉挛狭窄,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肠梗阻的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发病率为1∶5  相似文献   

5.
李爱军  樊娟  孙传玮  杨忠刚  李索林 《河北医药》2013,35(10):1509-1510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case,HD)根据病变肠管范围分为短段型、常见型和长段型。治疗HD的传统术式有多种,效果各异。近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开展,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也得以应用[1]。回顾分析我院腹腔镜辅助HD根治术治疗42例HD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段型巨结肠及继发扩张肥厚段较长的普通型巨结肠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1990~2002年间58例结肠大部切除升结肠翻转Deloyers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病历。年龄4个月~4.5岁。长段型32例,普通型26例。58例均行钡灌肠造影检查显示:结肠僵硬,结肠框呈“?”改变,痉挛段结肠有锯齿样改变。28例经肛门直肠测压检查,27例RAIR阴性(96%)。12例行直肠黏膜活检,10例未见神经节细胞,2例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切除结肠40~86cm。术后随访1—10年,5年以上32例,肛门直肠功能异常7例(22%),均为长段型。结论升结肠翻转Deloyers术安全可靠,长段型巨结肠管神经发育不完善易导致术后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1993年9月~1998年10月,我科采用该术式行巨结肠根治术25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4月~7岁,平均年龄2岁,其中长段型12例,常见型10例,短段型3例。术前均行2~3周清洁回流灌肠,手术前后均不放置导尿管。25例术后病检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 手术操作要点 1、开腹后探查狭窄及扩张肠管,分离直肠后间隙及两侧韧带上1/3,游离结肠至脾曲。2、用卵园钳头由肛门放入,在直肠上端结扎、套叠式拖出结肠,在肛门外切断直肠,继续将扩大结肠外拖至正常结肠标记处,切除扩大肠段。3、于直肠肛管后壁纵形劈开至齿状线上1…  相似文献   

8.
<正>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megacolon)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或赫什朋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临床表现以便秘为主要症状。本病是婴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仅次于肛门直肠畸形,有遗传倾向。该病不但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患儿发育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使该肠段痉挛,近段结肠继发扩张、肥厚,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肠梗阻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杜鹏 《重庆医药》2009,38(15):1967-1970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该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结肠远端痉挛肠段,其特征性组织学改变为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中缺乏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缺如使得肠段失去间隙性收缩和放松的正常蠕动,神经节细胞缺如还丧失了对副交感神经的调节,直肠环肌不断受到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影响而呈痉挛状态,持续性痉挛的肠段狭窄,粪便通过障碍,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临床表现为以腹胀、便秘为主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功能性肠梗阻。其发病率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不相上下,目前本病发病率约为1/2000~1/5000,性别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男与女之比为4:1.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回顾肠造瘘术后的患儿肛门直肠测压资料,评价肛门直肠测压相关指标在该类患儿中的作用。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对53例在新生儿期行肠造瘘术后的患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并与钡剂灌肠、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53例患儿中,回肠造瘘27例,结肠造瘘26例;47例存在直肠肛管抑制反射,6例减弱或消失。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无神经节细胞症3例,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5例,乙状结肠狭窄6例,胎粪性腹膜炎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1例。肛门直肠测压诊断HD/IND的符合率为96%。结论肛门直肠测压可有效提高肠造瘘术后患儿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黏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约6cm,沿结肠壁处理系膜血管,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18例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平均术后住院8d,随访3~24个月,患儿排大便2~4次/d,无明显大便失禁和肛门狭窄(术后坚持扩肛半年)。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本术式创伤小,无腹部并发症,不留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确诊为NEC后肠狭窄患儿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有17例行结直肠造影,15例提示肠狭窄.全部接受手术,12例行肠切除吻合术;6例行分期手术,其中例行直肠上段活检术.结果 12例一期手术患儿除1例术后出现肠瘘外,余无不良并发症;6例分期手术患儿术后恢复好,平均3月后关瘘后痊愈;病理报告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2例肠活检报告提示神经节细胞正常.结论 NEC后反复腹胀、呕吐、喂养不耐受的患儿警惕肠狭窄发生,结直肠造影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病变好发于结肠,且有多发狭窄可能,多数一期行病变肠管切除肠吻合可取得良好效果,病情危重行分期手术亦能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肛门拖出标本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临床应用。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0年12月开展改良式经肛门取出标本的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病例共8例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无腹部切口。手术时间约(240±30)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0±0.5)d,腹腔镜下切断肠管时肠内容物流出腹腔8例,拖出标本时肠管标本受挤压导致其内液流出腹腔8例,拖出标本困难5例,术后两周发生直肠阴道漏1例,8例患者肛门控便均良好。结论该术式无腹壁切口,术后康复快,但存在手术耗时长、可能增加腹腔感染及肿瘤种植发生率、不容易拖出标本等问题,因此,该术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尚未成熟,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对25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实施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手术,在经脐腹腔镜监视下游离部分结肠,然后拖出体外完成直肠乙状结肠或左半结肠切除术。结果本组2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20例行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5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23±13)min,切除肠段15-40cm,术中估计出血5-20mL。随访无吻合口狭窄和便秘复发,2例出现小肠结肠炎。结论经脐或经肛门腹腔镜辅助Soave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疾病安全、有效,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6.
刘董胜  赵旌晖  包平 《淮海医药》2002,20(6):449-450
目的:报道不开腹、不用腹腔镜,在微创操作下实现对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根治术式。方法:采用经肛门斜行切断直肠,处理直肠、结肠系膜,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除。结、直肠I期斜面吻合的方法,治疗普通型巨结肠5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获得成功。随访1-8个月,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经肛门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小儿普外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类患者由于结肠末端或直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致使病变肠段失去正常蠕动,经常处于痉挛状态中,产生了一个非器质性的肠狭窄,以致使粪便的通过障碍,从而引起慢性的结肠梗阻。其近端结肠发生显著的代偿性扩张,肥厚,因而得名本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拖出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经验。方法 完成直肠前切除充分扩肛后,将结肠拖出肛门在齿状线平面上与肛管吻合,用4号线行结肠肛管全层内翻,单层间断缝合1周,术后给予抗炎支持对症治疗。结果 全组患者无吻合口瘘及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13例术后生存均≥16个月,术后3年死亡3例(死于肝转移2例,肺转移1例),盆腔内复发1例。结论 经肛门拖出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较好的术式。提高了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8例患儿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前一周均行清洁回流灌肠,加强营养支持、抗炎、补液对症治疗,术后加强一般护理,尿管、肛门创口护理,2周后予扩肛治疗。结果 8例患儿中7例成功行肛门巨结肠根治术,1例长段型巨结肠需开腹手术治疗,全部病例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加强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经肛门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成功的前提,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正>成年人先天性巨结肠是由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D)的缓发或续存或在幼儿时有过不成功手术经历,由于病变范围短,故可延迟至成年才就医。成年人先天性巨结肠大多属于短段、超短段型HD。HD传统的手术方式有:Swenson术式、Duhamel术式、Soave术式[1]、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