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大医院儿科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87例热性惊厥患儿的急救与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87例热性惊厥患儿经治疗及积极护理后效果满意,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发病急骤,除需要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助于控制热性惊厥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对40例发热惊厥患儿采取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惊厥发作时要及时抢救,紧急处理要摆正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刺激,使用止惊剂,吸氧,尽快控制发作。结论:指导患儿家属要正确认识疾病,指导发作时的急救方法,防止以后再次发作。  相似文献   

3.
方映玲 《吉林医学》2010,31(11):1512-1513
目的:总结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要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小儿热性惊厥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56例热性惊厥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急症,系中枢神经器质性或功能异常所致,常引起窒息、外伤。因此及时进行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供准确有效的护理对患儿痊愈出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勇芬 《大家健康》2016,(1):272-272
目的:对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加以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该院儿科收治的74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急救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各3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仅为2.70%,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χ~2=6.67,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清醒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48±1.20)min、(4.89±1.06)d,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10.37,11.29;P0.05)。结论:对小儿热性惊厥患儿采取正确的急救与护理措施,能够缩短患儿的清醒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患儿的病情康复有积极意义,具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段亚丽 《农垦医学》2010,32(5):465-467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8例热性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对急救护理方法及健康宣教工作在治疗和预防小儿热性惊厥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结果:经急救及综合护理,38例患儿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措施并配合医生急救。做好小儿热性惊厥的健康宣教工作,对减少并发症,预防其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爱莲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91-1491
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热性惊厥患儿48例,通过加强发作时急救,一般护理,对因护理及健康教育宣教,做到防护结合,使惊厥并发症及再次惊厥发生率明显降低,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措施对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急救护理组(A组,n=49)和常规护理组(B组,n=48)两组。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对比抽搐停止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总治疗时间差异。结果 1 A组患者意识清醒时间、抽搐停止时间及总住院治疗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50);2在为期6个月的随访中,A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为4.1%,低于B组的18.8%和27.1%(P<0.05)。结论对热性惊厥患儿予以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其预后水平,降低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性急救措施在小儿热性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舞钢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接诊的热性惊厥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性急救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发热持续、抽搐停止、意识恢复及住院时间均较观察组长,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急救措施能缩短热性惊厥患儿持续发热时间和抽搐时间,有效促进患儿意识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并实施护理干预以降低发病率。方法对308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相关危险因素包括:①患儿年龄<3岁;②体温38.5~40℃;③在急性病早期体温快速上升期;④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癫痫史及家族史。并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从最初的病情评估、合理分诊患者,到给高热小儿降温,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都落实到每班护士的岗位职责,并做好记录。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2010年度本院门诊发热患者61 549例,仅有8例患儿在院内发生高热惊厥,占0.01%,比2009年同期发生率(0.18%)明显下降。结论对有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门诊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使院内惊厥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余振 《实用全科医学》2008,6(9):931-932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测定,与3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FC组患儿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且CFC组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均低于SFC组(P〈0.01或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密切相关,且病情越严重,其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就越低。  相似文献   

13.
小儿高热惊厥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用  何刚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147-148
目的观察赖氨匹林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6月收治的93例小儿高热惊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采用复方氨基比林联合地西泮治疗,观察组48例采用赖氨匹林联合地西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赖氨匹林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悦 《河北医学》2005,11(4):328-330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时异常脑电图(EEG)与以后癫痫的发作,与热性惊厥的再发及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对250例6个月至6岁患儿的热性惊厥后的脑电图。结果:首次EEG异常率为45%,EEG异常率与I级亲属的热性惊厥史关系,EEG异常与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局限性发作和热性惊厥持续时间>15min)的关系,随着发热再发次数的增多逐渐增高,再发3次以上的患儿中,其EEG异常率高达40%~60%,3岁以上热性惊厥儿童其EEG异常率明显增多,部分患儿多次EEG检查出现发作性棘尖波、棘(尖)慢综合波,其中10例随访3~5年,最后诊断为癫痫。结论:EEG异常率与I级亲属是否有热性惊厥史有关,与高热临床特征有关,热性惊厥再发与EEG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EEG多次异常,发热可发展为癫痫,建议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韦永南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80-2982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颅脑CT检查的临床价值及其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FC患儿的CT检查结果,并与102例外伤患儿对比。结果:197例FC患儿,单纯型142例,复杂型55例;CT异常14例(单纯型3例,复杂型11例),占7.11%,外部性脑积水9例(单纯型2例,复杂型7例),占4.57%。102例外伤患儿,外部性脑积水7例,占6.86%。FC组与外伤组外部性脑积水的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χ2=0.698,P>0.05;单纯型与复杂型CT异常和外部性脑积水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χ2=16.600和9.198,P<0.01。结论:外部性脑积水并非FC患儿特有;FC患儿颅脑CT检查阳性率比较低,特别是单纯性FC,不应作为常规检查,复杂型FC,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时进行颅脑CT检查评估有无大脑损伤或发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李鸽  付毅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2):81-82,95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应用于高热惊厥患儿的效果。方法将82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1例。常规组患儿予以降温、休息、饮食、监测生命体征等基础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针对临床表现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儿疗效、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观察护理干预前后患儿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常规组(80.49%),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热惊厥患儿采取个性化护理不仅可改善症状,促进病情转归,缩短住院时间,也可缓解患儿家属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是否会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FC在1次病程中再发惊厥是否与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有关。方法 测定76例FC患儿(其中在病程中无再发惊厥者47例,有再发惊厥者29例)及60例有发热但无惊厥的单纯上呼吸道感染者的血钠、尿钠、血和尿渗透压。结果在76例FC患儿中检出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者19例,单纯上感组中未检出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者。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的FC患儿68.42%发生再次惊厥(13/19),未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的FC患儿发生再次惊厥者29.82%(17/5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3947,P<0.01)。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可以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的热性惊厥患儿在病程中发生再次惊厥的危险性高于未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者。  相似文献   

18.
两种方法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锦兴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50-151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疗效。方法7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肛门注入布洛芬和安定混合液,对照组肌肉注射安痛定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的止惊效果和退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电图异常20例(28.6%),其中10例为慢波爆发,5例出现棘波/尖波,基本节律慢化5例。结论布洛芬混合液对直肠粘膜没有明显刺激是高热惊厥患儿退热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单纯性高热惊厥(SFC)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泌乳素(PRL)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对SFC患儿脑损伤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确诊为SFC的35例患儿为实验组,同期发热无惊厥既往也无惊厥史的患儿23例为对照组1,21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NSE、PRL含量.结果 (1)实验组NSE水平与对照组1及对照组2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组血清PR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FC发作时血清NSE明显升高,血清NSE水平有望作为SFC脑损伤的血清学检测指标;PRL无明显变化,表明SFC与癫痫发作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王元青 《中外医疗》2012,31(2):15-16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忘儿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和以后Fc的再发及移行为癫痫(EP)发作的关系。方法记tX58倒6个月-6岁忘儿FC后EEG。结果EEG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后首发Fc的EEG异常率较3岁以内的高,Fc再发者EEG异常卒较首次Fc发作者高IFc大多发生于体温≥38.5℃,但初发体温〈38.5℃,EEG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局灶性发作和Fc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的EEG异常率较全身性发作及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高。有阳性家族史者EEG异常率明显升高。其中有6倒FC经过2-5年的随访,熏后诊断为砰。结论FC患者EEG的异常串与阳性家族吏及临床特征有明显关系,EEG对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