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范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41-1544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内径(LAD)的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同对照组hCRP、LVEF和LAD三者的变化。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房颤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比阵发性房颤亚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亚组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hsCRP增高和LAD增加而LVEF下降。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与左房内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维心动超声图测定10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左房内径。结果显示,左房内径持续性房颤组为53.56±8.83mm,阵发性房颤组为41.30±5.96mm,对照组为31±4.5mm。结果表明,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而阵发性房颤组的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左房内径与房颤呈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清传  苏伟  姚娟 《海南医学》2013,24(11):1634-163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左房内径(LAD)及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探讨其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及乌鲁木齐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房颤患者42例,包括持续性房颤22例和阵发性房颤20例,另选取42例非房颤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CRP、LAD及D-dimer水平。结果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CRP、LAD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CRP与LAD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LAD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房颤相关,心房重构和炎症反应在患者房颤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且D-二聚体水平可用来判断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4.
对26例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平衡法心室造影检查,评价了E峰顶 至室间隔距离(EPSS)对估测左室射血分数的价值。结果表明,EPSS不但受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尚受舒张未期左室内径的影响。提示以EPSS估测左室射血分数时,要以舒张末期左室内径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射血分数(EF)、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8例。运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1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及hs-CRP,分析血压变异性与EF及hs-CRP的关系。结果 (1)hs-CRP升高组较hs-CRP正常组各时段血压变异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心功能不全组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hs-CRP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呈正相关;LVEF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的过程中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且血压变异性指标与hs-CRP呈正相关性。血压变异性与LVEF具有相关性,二者呈负相关,即LVEF降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罗伶俐  刘明  曾国良 《海南医学》2016,(11):1846-1847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左房内径(LAD)在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分析二者在房颤患者发生、发展以及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患者102例,按房颤持续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三组,其中阵发性房颤组30例,持续性房颤组42例,永久性房颤组30例,另选同期收治的4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一般资料统计,超声动态心电图测定其LAD并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1)四组患者的hs-CRP比较:阵发性房颤组为(1.32±0.58) mg/L ,较对照组的(0.89±0.46) mg/L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为(5.57±1.46) mg/L,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房颤组为(2.63±1.24) mg/L,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显著提高,但低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的LAD比较:阵发性房颤组为(32.34±5.62) mm,较对照组的(28.04±4.03) mm增长,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为(40.74±8.62) mm,较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增长(P<0.05),永久性房颤组为(46.87±8.05) mm,与其余三组比较均显著增长(P<0.05);(3)相关性:持续性房颤组患者的hs-CRP与LAD直线分析,二者呈正相关。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显著升高,与LAD呈正相关,提示炎症因子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以及持续中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炎症反应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孝感市中心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AF患者69例,其中阵发性AF组39例,持续性AF组3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无AF病史的69例。测定患者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及左房内径。结果 阵发性、持续性组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左房内径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对象外周血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性(r=0.685、0.403, P<0.001)。结论 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是房颤发病的影响因素,与左房内径的大小相关,其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桂见军  唐忠梅 《右江医学》2006,34(6):590-591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内径及心脏射血分数(EF)的影响。方法将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n=34例)及对照组(n=31例),对照组予地高辛、卡维地洛及双氢克尿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后左心室内径及EF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内径缩短程度,EF增加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替米沙坦能够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增加心脏射血分数,可作为心衰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9.
10.
心力衰竭分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和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后者又称收缩功能保留的心力衰竭(HF-PSF).医学界对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远较HF-NEF的研究深入且透彻.然而,HF-NEF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尤其在老年人中)可能远远超过目前人们所认识的水平.因此,对HF-NEF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预后判断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舒张功能不全病情发展标志的左房功能亦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 (CRP)增高在心房颤动 (房颤 )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79例诊断为房颤患者血清CRP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 ,并对房颤按持续时间、病因不同分设亚组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房颤组、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 (4.30± 2 .87)、(1.15± 0 .90 )mg/L ,两组比较p <0 .0 5。器质性、孤立性性房颤者CRP水平分别为 (5 .0 6± 1.92 )、(4.37± 1.32 )mg/L ,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者CRP水平分别为 (5 .6 0± 1.80 )、(5 .0 0± 1.6 0 )mg/L ,均高于阵发性房颤 (3.30± 1.2 0 )mg/L ,p <0 .0 5。 结论 :CRP增高反映的炎症状态可能促进房颤发生 ,以及呈持续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普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服用胺碘酮,治疗组服用胺碘酮+普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房内径变化。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CRP及左房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普伐他汀能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其机制与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彭刚  李帆 《中外医疗》2012,31(34):9-10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及阿托伐他汀钙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48例,药物或食道调博复律后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0.2g,1次/d;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50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d,观察复律后第2天及6、12个月后测定左心房功能变化和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复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房内径观察组治疗1年后有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及阿托伐他汀钙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伴高血压患者磁导航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后应用缬沙坦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46例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在磁导航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分为实验组(缬沙坦+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术后随访1年,记录心功能改善及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1年随访,两组收缩压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9、0.68);术后3月时实验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5.8±1.8mg/L vs 7.9±2.5mg/L,P<0.01),房颤复发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vs 10,P=0.060),左心房前后径(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术后1年时实验组LAD(36.1±2.9mm vs 38.2±3.3mm,P=0.02)、房颤复发率(2 vs 8,P=0.04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房颤复发14例、术后1年复发10例,复发组患者的持续性房颤比例、术前LAD、随访时LAD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结论 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是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房颤的预测因子之一,缬沙坦可减少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特别是可以减少术后3个月CRP及术后1年LAD,其疗效独立于缬沙坦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左房内径变化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非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及二尖瓣返流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内径正常者(P〈0.01)。结论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变化及其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房颤的炎症机制。【方法】收集房颤组与窦律组临床资料,采血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水平,同时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结果】纳入房颤组85例,年龄37~82岁,男性35例,女性50例,包括阵发性房颤36例,持续性房颤26例,永久性房颤23例;窦律组57例,年龄35~78岁,男性21例,女性36例。房颤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高于窦律组(P<0.01);左房内径大于窦律组(P<0.01);心脏瓣膜病、中性粒细胞CD11b及左房内径是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及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提示炎症与房颤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与左房内径相关,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房颤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炎症水平可能对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中心钠素、C反应蛋白的浓度,探讨这两种物质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使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及双抗体夹心hsCRP ELISA法测定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于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一周以及23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周围静脉血浆心钠素、C反应蛋白浓度,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周围静脉血浆心钠素、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增高,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一周的周围静脉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孤立性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而血浆心钠素水平则低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时。结论: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血浆心钠素的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46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冠心病组95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3例,根据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分为0~20分,20~40分和>40分3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CMIA)法测定血清NT-pro BNP浓度,采用免疫透析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结果 UAP组和AMI组血清NT-pro BNP、hs 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AMI组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AP组和UAP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清NT-pro BNP、hs 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清NT-pro BNP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413,P=0.00),与hs CRP呈正相关(r=0.194,P=0.019),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42,P=0.018),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r=0.010,P=0.922)。结论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相关,同时也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用于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分析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流频谱类型与除颤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对 6 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流频谱进行了检测 ,并与除颤成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左心耳血流频谱显示 3种类型。第 1种类型为在整个心动周期内表现持续而明确的不规则充盈波及排空波 ,其除颤成功率为 10 0 % ;第 2种类型为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出现不连续的低小充盈波及排空波 ,其除颤成功率为 80 % ;第 3种类型为整个心动周期内显示持续的低流速波 ,除颤均未转复窦性心律。结论 房颤患者通过TEE对左心耳血流频谱的检测 ,可预测除颤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