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减少静脉药物配置过程差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分析药物配置期间出现差错的原因、类型,以总结预防对策,并落实到底。然后比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实施后的差错率,探究改进措施。结果: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差错类型为:药物发放总量、批次分数等。临床品管圈活动实施后,静脉药物配置差错明显降低,和实施前相比,P0.05,有区别。结论:于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实施品管圈活动作用显著,可降低配置差错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
杨培培  许元宝  余维  朱猛  夏玉环 《安徽医学》2015,36(10):1276-1278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差错,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组建品管圈,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差错的原因,拟定和实施改善措施。结果排药差错由活动前平均每日1.47次降低到活动后的0.71次,达标率113%。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排药差错,提高了排药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推行品管圈活动,提高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调配药物的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以圈员自愿参与的方式,成立品管圈,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方法,选定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结果:PIVAS药物调配过程中的差错件数由原来的66件/w降低为30件/w,调配差错率下降了54.5%。配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能够不断发现和解决PIVAS的内部问题,改善工作质量,提高药学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与水平。  相似文献   

4.
周瑜湉 《求医问药》2014,(16):77-78
目的:探讨在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应用品管圈的效果。方法:按照品管圈理论在某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在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发生差错的主要类型和出错的原因,总结出对策并加以实施。通过对比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和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某个时间段静脉药物配置平均出错件的数以及达标率,进行检讨与改进。结果: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出错类型主要有:药品的发放数量、品项、批次份数以及冲配错。在推行品管圈活动之后,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差错数由活动前平均63.46件/周,下降到活动后平均30.46件/周,目标达标率为159.32%。医院药剂师的责任感和信心均得到了提高。结论: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推行品管圈活动,能够发现和总结出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内部所出现的问题,可有效地降低在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发生差错的几率,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尿标本留取错误率中的效果。方法开展品管圈,选定"降低住院患者尿标本留取错误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对尿标本留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留取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尿标本留取错误率由21.28%降低至6.15%,降幅为71.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住院患者尿标本留取错误率,并提升了护士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减少静脉药物配置的错误,保证输液的质量,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对静脉配置中心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差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药师因素和配药人员因素是导致出现配药差错的主要因素,对此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减少差错的发生。结论采取改进措施,可降低差错的发生,为临床提过高质量的输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胸外科术前检查项目序贯性错误率的作用。方法:采用品管圈活动,通过所收集的数据,逐步深入分析,查找影响术前检查项目序贯性错误率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解决方案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胸外科术前检查项目序贯性错误率由品管圈活动前5.28%降为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是降低胸外科术前检查项目序贯性错误率的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降低病案ICD编码错误率,提高病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效能.方法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病案ICD编码工作中,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对比活动前、后ICD编码错误率,计算改善幅度,评价活动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工作人员编码错误例数明显减少,病案ICD编码错误率由活动前的24.57%降低到活动后的8.13%,改善幅度为66.90%.工作人员在品管圈活动手法运用、团队凝聚力、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等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规范了工作步骤,降低了病案ICD编码错误率,从而提升了病案编码质量.  相似文献   

9.
徐霞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4,(30):4064-4065
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降低妇科用药错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与2013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012年与2013年妇科用药差错发生率,观察品管圈活动的效果。结果2013年用药差错发生率比2012年明显下降。结论品管圈工作模式能有效减少妇科护理工作中的用药差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的实践与体会。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找出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的发生原因,并采取形影的处理对策,随机抽选我院门诊药房不同年度的药品调剂差错事件登记资料,即2014年1至12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对照组),2016年1至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观察组),分析开展前、后后药品调剂差错率、药品调剂差错目标达标率等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药品差错率低于开展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药品调剂差错目标达标率为0.43%。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效果显著,便于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率的降低,药品调剂达标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加强病案管理,降低病案在密集架上的错误率。方法采用QCC小组活动程序,通过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等活动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某时间段病案密集架上病案上架错误率,评价改善幅度。结果病案上架错误率由原有的1.27%降至0.02%,降低了1.23%。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病案上架的错误率,提高了科室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人员参与科室管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找出引起急诊输液几近差错的主--因,针对主--因提出相应对策并进行实施与检讨,然后比较改善措施实施前后急诊输液几近差错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急诊输液几近差错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实施对策。结果:急诊输液几近差错的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27.2‰降至活动后的8.3‰。结论:品管圈的运用有效降低了急诊输液几近差错的发生率,品管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并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药剂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药剂科门诊药房的管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改善药剂质量的管理方式,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门诊药房平均每周药剂调剂差错件数为39件(100%),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药房平均每周药剂调剂差错件数为11件(28.20%),门诊药房进行品管圈活动后平均每周药剂调剂差错件数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下降了71.8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门诊药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品管圈活动后的各项能力评分高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剂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管理办法效果较好,降低了门诊药房药剂调剂差错的件数,提高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能力,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是非常可行的管理办法,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输液室护理管理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输液室150例输液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输液室150例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融入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患者输液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身份识别错误率以及专科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善输液室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消毒供应中心的6名护理人员纳入到品管圈活动小组中,小组成员均经过品管圈相关知识培训,对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包差错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积极执行落实,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为8.25次/周,品管圈活动后的再生包差错发生频率降为了0次/周,进步率为100.00%;其中导致再生包差错的常见原因有标签错误以及包内器械物品错误,其中标签错误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发生频率为3.50次/周,实施后降为了0次/周,进步率为100.00%;包内器械物品错误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前以及实施后发生频率分别为2次/周、0次/周,进步率为100.00%。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再生包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改进,可以显著降低再生包差错发生率,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儿科在2014-2015年的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在2015-2016年的护理工作中实践品管圈活动,对比实施品管圈前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和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明显下降,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患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外二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为主题,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以下简称“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观察,并与2011年1月~2012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比较,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的自我评价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患者身份错误率由实施前的71%显著降低至2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4.5±0.3)、(4.6±0.3)、(4.5±0.3)、(4.4±0.5)分,均显著性高于活动前[(2.9±0.7)、(1.9±1.1)、(3.2±0.5)、(3.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同时提升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31-133+136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建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的概率为本次研究宗旨,选择我院心内科2017年12月~2018年2月接诊的120例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对比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针敷贴固定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开展前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留置针敷贴固定情况较开展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改善留置针敷贴固定情况,还可提高临床质量,提升医务团队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合作精神,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施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病案首页填写错误率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11月,广东省深圳市某三甲专科医院病案科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住院病案首页填写错误的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结果:住院病案首页填写错误率由15.2%降至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住院病案首页填写错误率,提高了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滑脱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留置脱管率"为活动课题,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共1815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进行导管滑脱现状调查,分析导管滑脱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达到操作标准化.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小儿静脉留置针脱管发生率由9.7%降到6.0%.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脱管率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