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韩旭教授运用玉春散治疗老年气阴两虚型中风后眩晕的临证经验,提高中医药治疗老年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跟师侍诊、学习整理韩旭教授治疗老年中风后眩晕的医案,从病因病机、临证拟方及配伍加减等方面探究韩旭教授运用玉春散治疗老年气阴两虚型中风后眩晕的临证经验,同时以一则验案加以佐证.[结果]韩旭教授认为老年...  相似文献   

2.
对陈修园《南雅堂医案》中36个中风医案的症状、病因、病机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陈氏对中风医案的诊断与辨证规律。陈氏认为中风的病因以六淫为主,病机主要为津液代谢失常、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提出中风分真中风与类中风。并提倡辨证中风应当重视病因、病机、病证,以虚实、标本、内外立论,辨闭脱当分阴阳,对中风常证、急证、变证的辨证提出了独道见解。  相似文献   

3.
中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危重疾病之一,中医历代诸家对中风的论述,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分。所谓真中风是指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且伴有六经形证,其证因为外风所中,类中风外无六经形证,其症是正虚内风僭动而发。中风之病,是属于祖国医学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就临床所见,多为类中风,而真中风者鲜有,故通常所说的中风,实际上是均指类中风而言。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机探讨:665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本文通过对665例中风患者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以及证型的综合分析,认为中风的病机特点是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本虚标实。“虚”是贯穿始终的最基本病机,包括元气亏虚和肝肾阴虚;“实”则以瘀、痰、火为主。标实多因本虚引起,本虚、标实的最终结果都表现为“风”。  相似文献   

5.
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以中风为主证的医方及部分医案进行分析,归纳为中风伤寒宜调理荣卫、偏虚受风宜养血祛风、热甚生风宜清热熄风、肝风鸱张宜平肝熄风、痰浊蒙蔽宜涤痰开窍、寒中于里宜温中祛寒,对现今防治中风证极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清任所撰写的《医林改错》继承张仲景、张介宾等学术观点,对中风病有深入认识。王清任认为元气亏虚是中风本源,立"元气归并说"来解释中风的病因病机,针对病机采用益气活血治法,临证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黄芪,活用地龙。同时,王清任重视中风先兆,注意未病先防。其学术思想和治法方药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试论脾虚血亏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笔者常用补脾养血法治疗该病.现就中风后遗症病机、治法探讨如下. 1 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探讨 目前,对中风后遗症的病机认识虽未统一,但不外乎本虚标实,多认为此症属虚实夹杂证,其虚多为气虚、阴虚,实多为痰、瘀、浊、毒,诸病理因素能否全面反映中风后遗症的本质?除此之外是否尚有更深层次的病机?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研究、认识该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骥教授认为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僻不遂为主症,以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为发病机制,临床治疗以分辨闭证、脱证以及中经络、中脏腑为总属,权衡标本缓急,急则治标实以泻之,缓则治本虚以补之,以病统证、随症施药,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常能药到效显。文章总结了马骥教授治疗中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希望对广大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立中风证治八法,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茂才教授认为"痰瘀互结,腑实为常候"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共性,主张痰瘀同治,擅用活血祛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重视通腑醒神之功。气机升降失常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主线,调理气机出入升降是中风治疗的准绳,中风的病机要点是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本虚标实;"虚"是贯穿中风始终的最基本病理,故擅用补法,恢复期重补肝肾、益气活血;后遗症期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补中寓通,不拘一法。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治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6例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的有关诊断与病机。结果按照传统中医证候诊断,有20%病人难于下中风诊断,认为中医中风诊断应临床症候与头颅CT扫描结果结合。中风病人肝阳暴亢型及阴虚风动型所占比例较高,其他证的肝阳上亢型或肝肾阴虚型病人要关注预防中风的治疗。中医中风病理复杂,体现在风、痰、炎、虚、气、血六端。中经络主要为小病灶,中脏腑主要为大病灶,中医治疗中风病要抓住在综合措施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 2 0 6例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回顾性研究分析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的有关诊断与病机。结果按照传统中医证候诊断 ,有 2 0 %病人难于下中风诊断 ,认为中医中风诊断应临床症候与头颅CT扫描结果相结合。中风病人肝阳暴亢型及阴虚风动型所占比例较高 ,其他证的肝阳上亢型或肝肾阴虚型病人要关注预防中风的治疗。中医中风病理复杂 ,体现在风、痰、火、虚、气、血六端。中经络主要为小病灶 ,中脏腑主要为大病灶。中医治疗中风病要抓住在综合措施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其美阵发性心房颤动“肝风为使、心火为源、风火相煽”病机理论及临证辨治经验,认为肝肾亏虚、郁火和虚火内生是房颤起病之源,内风引动、风火相煽、挟痰挟瘀、戗犯心脑是房颤发作及其中风变证的病机关键,提出滋阴息风、泻火镇悸的关键治法,以此学术思想指导房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阳上亢证是指由肝阳亢扰于上,肝肾阴亏于下所导致的上盛下虚、本虚标实证。肝阳上亢证初期以阳亢为主,阴虚较轻,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脉弦等;后期以肝肾阴虚为重,可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若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导致肝阳化风,发生晕厥、中风等,症见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文章主要探究和梳理肝阳上亢证的历代认识,希望为将来对于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谋求中风病发病率与复中率的降低,复读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记未病以前之形状",分析中风先兆症的病因病机。要重视中风先兆症的症状观察,以象为主体,观象议病,重在证候思辨。病机多为元气渐亏动力不足,虚气留滞,发则血中游风内动。药以生蒲黄、天麻、佛手等二级预防的方药。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康复期系自病情稳定,经过适当治疗至机体功能基本不易恢复,这段期间称为康复期.一般历时六个月左右,此期虽然临床症状不同,如半身不遂、半身麻木、语言蹇涩、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智能障碍等症状,均是由于离经之血的部位及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不同经络损害之故.但其本质无论出血性中风及缺血性中风之后,皆可形成血瘀阻络证,因此对中风病康复期的治疗,应依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首要大法.中风病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本虚系指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现"虚故饮水自救"之象,故"渴";太阳病极轻,为区别中风、伤寒之恶寒较重,故言"不恶寒"。临证诊断温病应从发病时间、发病的气候特点、症状特点着眼。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通过症状判断太阳之实与少阴之虚孰轻孰重,再定发汗解表与温阳补肾孰先孰后,或如何相兼而行,方可效如桴鼓,不至"变证"迭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时序序列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将首次(发病1~3 d)、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作为证候演变的关键时间点,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运用时序序列对4 230例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寻找出OCSP分型4种类型的核心证候经历5个时点的演变规律,得出40条规则。通过比较OCSP分型4种类型的首次、中间过程、最终的核心证候,发现存在的共性之处,及每一个OCSP分型证候演变的各自特征。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OCSP分型存在相关性,体现了"病证结合"的理念,为临床医师通过患者的中医证候把握疾病发展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病。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风、水、痰、瘀、虚、气,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这些病理产物互相依存,相互转化,交互为患而为中风。急性期往往由于肝肾阴亏,阴不敛阳,肝阳暴亢化风而发病,或由于肝风夹痰横窜经络,痰热闭阻肠腑,或为风痰夹瘀,痹阻脉络。病情更重,病势甚急者还可见闭证、脱证。或由于风火上扰清窍,或由于痰热内闭心窍,或为元气败脱,  相似文献   

20.
中风的辨治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因病机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确立“中风”病名。指出中风的病因是“脉络空虚 ,风邪入中” ,主张采用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的方法。目前国家标准疾病名称将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缺血性中风 ,脑卒中后遗症称为风痱。中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内虚 ,复因情志、外邪、饮食、房劳等因素诱发。所谓“内虚” ,主要是指气血亏虚 ,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而病位在脑。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 ,又称真中风或真中 ;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风或类中。就临床而言以内风引发者居多。综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