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前质量控制应用于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10例患者尿液样本,将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进行常规检查的460例尿液标本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进行前质量控制的450例尿液标本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标本不合格率及不合格原因。结果观察组标本不合格率为0.44%,显著低于对照组5.00%(P0.05);25例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污染、标记错误、采集量不足、采集时间不当、送检超时,其中标本污染最高,占44.00%。结论应用前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尿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归纳并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52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包括痰标本、血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无菌体液标本以及分泌物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针对此结果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 2527份检验对象中,有48份标本检验不合格。检验不合格率为1.90%。其中痰标本20份,占41.67%;血标本11份,占22.92%;尿液标本6份,占12.50%;粪便标本4份,占8.33%;无菌体液标本3份,占6.25%;分泌物标本4份,占8.3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样本污染,占79.17%(38/48),送检不及时,占16.67%(8/48),以及检验错误,占4.17%(2/48)。结论在临床检验之中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加强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运输管理,确保标本在送检前的无菌和及时送检,对于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苏琼 《吉林医学》2014,(18):4027-4028
目的:对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提高送检标本的检验准确度,保证标本质量。方法:选择送检的分泌物、粪便、痰液、尿液、胸腹腔积液、脓液等500例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检验不合格标本为57例,占11.40%。粪便不合格率最高,占35.08%,痰液次之。不合格原因主要由不规范标本采集、送检时间延误、标本容器污染等原因造成。结论:加强标本采集及送检规范培训,加强标本送检前质量把控力度,提高标本送检速度,才可实现有效送检标本的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116例检验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常见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基于此对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制定。结果微生物标本包括无菌液体、血液、痰液、粪便、尿液、分泌物,不合格例数及不合格率分别为无菌液体标本不合格4例,占比3.45%,血液标本不合格17例,占比14.66%,痰液标本不合格49例,占比42.24%,粪便标本不合格7例,占比6.03%,尿液标本不合格26例,占比22.41%,分泌物标本不合格13例,占比11.21%。由此得出,不合格率最高的标本为痰液标本。造成标本检验过程中出现不合格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未及时送检、采集时间错误、标本污染。结论为了对微生物检验标本合格率提供保证,有必要增强各个科室的沟通,对检验各操作步骤进行规范,进而使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选择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送到实验室的1157份尿液检验样本,送检尿液标本送到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对全部标本质量进行分析,提出不合格样本,记录本组患者不合格标本的缺陷率,分析不合格原因,并给予改进措施。结果:本组1157份尿液检验中,不合格标本比为6.1%,采集时间不当、标本受污染、容器不合格是占比最高的三种因素,再次为标记不清、送检延时、标本量不足等。结论:对尿液检验分析前,要注意保证采集时间、预防标本受到污染、保证容器合格、标记清楚、及时送检、保证标本量足够,这个过程,需要患者、临床护士、检验科室相关人员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流程,努力降低尿液检验的不合格率,保证临床实验室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佳宁 《当代医学》2021,27(2):111-112
目的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200例行尿液常规检验的住院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液检查常规控制。比较两组患者检验标本检验不合格情况、检验满意度、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结果实验组标本检验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检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样本污染、样本量不足、容器使用不恰当、样本标记不清、送检超时等。结论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合格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清丰县第二人民医院128例检验不合格微生物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常见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微生物标本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粪便以及无菌液体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2.97%、21.09%、14.84%、10.94%、6.25%以及3.91%,其中痰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最高。导致标本检验出现不合格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标本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不断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规范检验操作步骤,以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生物送检标本常见不合理原因及其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进行微生物检查的2000份粪便、血液、分泌物、中段尿、痰液等资料,分析送检标准中不合格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 2000例送检标本中226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1.3%。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为25.9%,其次为其他标本为18%,第三为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12.6%;226例不合格标本中其原因相对较多,排在前三位原因分别为:标本采集不规范,占32.7%;非标准痰占25.2%;分泌物采集污染,占11.9%。结论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相对较多,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加强临床科室和检验科室的沟通,加强检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送检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9.
魏丹  郭晓艳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89-189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并给予相关解决对策。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6月送检的粪便、血液、分泌物、中段尿、痰液、脓液等微生物标本2000例,回顾性分析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224份,不合格率为8.29%。其中不合格率最高的标本为粪便,占12%,第二为痰液,占11.7%。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由申请信息不全或错误(8.03%),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66.96%),未使用无菌容器(2.67%)。结论有效加强临床科室和检验科的沟通和微生物检验前的质量控制,要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培训和总结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以此来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质量控制措施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42例接受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受检者样本作为探究分析对象。探究分析受检样本的合格率。结果观察分析数据显示,受检样本中,不合格样本31例,不合格率为21.83%。其中,尿液采集时被污染的样本为9例(29.03%),患者准备不合理的样本为14例(45.16%),放置时间过长样本为5例(16.13%)。检验仪器操作不规范样本为3例(9.68%)。结论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应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与其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未实施质量控制的300份尿液样本作为对照组,统计其合格数量,并分析不合格存在的原因;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的300份尿液样本作为观察组,统计其合格数量。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没有出现被污染的样本,合格率为100%;对照组有45例样本不合格,合格率为85.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尿液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其样本被污染的可能、优化样本采集时间、最快送检,提高样本的合格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布特点以及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象山县中医医院微生物室2011-2013年不合格标本的分布、原因及不合格率.结果 2011-2013年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总数分别为63份、74份和97份,不合率分别为3.03%、2.85%、3.43%.其中主要类型是痰标本,占总不合格标本的61.54%,其中咳出痰液占不合格痰标本的91.67%.其次为尿液,占21.79%,中段尿标本又占不合格尿液标本的64.70%.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标本采集不规范、送检不及时、未使用无菌容器、条形码错误、空容器及重复送检等.结论 应重视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为临床提供可靠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胡修全 《中外医疗》2012,31(24):164+166-164,166
目的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方法该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299例,统计其中住院患者、门诊患者的尿常规检验标本数量级不合格率,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不合格标本57例,不合格率为1.04%,门诊患者中不合格标本7例,不合格率为0.12%。结论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高于门诊患者,其质量控制方法是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搜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2012年7月~2014年3月间行尿液检验的8248份尿液样本,在接收时对尿液样本所存在的缺陷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8248份尿液样本中,检验分析前发现217份样本有质量缺陷,送检样本缺陷率为2.6%。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相关因素中,样本受污染所占比例最大,占32.7%,其次为容器不合格(24.0%)、样本采集时间不合理(17.5%)、样本标记不清(10.1%)、样本送检时间不合理(7.4%)、样本量不足(5.5%)、其它因素(2.8%)。结论:在尿液样本检验分析前应严格做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针对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样本缺陷率,保证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张静 《中外医疗》2015,(2):178-179
目的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研究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抽查500份尿液样本,统计出合格数量,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此组视为对照组;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对策,同样抽查500份尿液样本,统计出不合格数量,此组视为观察组。将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内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总不合格率达到14.4%,而观察组患者则没有出现尿液样本污染的现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检测后,样本污染情况明显改善,对照组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另外标识错误和超时送检的现象是对照组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液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集的185161份儿童尿液标本进行回顾性析,对检验中心拒收的不合格标本进行统计,总结影响儿童尿液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尿液分析前样本不合格率为7.1%。其中标本污染(34.6%)和样本量不足(28.3%)是导致尿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其次送检延迟(17.9%)、容器不符合(13.3%)也是导致样本被拒收的重要原因。结论: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障尿液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条件,需要医院各部门领导、实验室人员、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积极沟通,不断完善尿液收集流程,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尿液检验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检验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原因。结果:生化免疫标本不合格率0.93%,血细胞分析标本不合格率0.51%,红细胞沉降率不合格率1.43%,粪便标本不合格率1.23%,尿液标本不合格率0.71%;胸腹水标本不合格率0.1%,脑脊液标本不合格率0.37%。结论:实验室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检测结果的前提,必须加强临床沟通、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的出现原因以及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将我院检验科从2016年1月-2017年4月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00例标本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标本不合格的比例,以及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经过检验后,有21例标本不合格,占总标本数的10.5%,不合格标本中痰液标本有13例,尿液标本不合格5例,分泌物标本不合格3例。出现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送检时间、采集的标本受到污染以及采集的时间不正确。结论影响微生物检验标本的因素多种多样,检验人员应当对标本的采集时间正确把握,确保标本不被污染以免影响标本的正常使用,标本采集之后应当及时送检,保证标本的可用性。总之,检验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及采取的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和住院患者送检的血、痰、尿、胸腔积液、腹水、粪便、各种分泌物等3 896份临床微生物标本,对其中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等进行统计,分析产生原因。结果:总计3 896份微生物标本,118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03%。内科系统送检例数最多,发生错误例次最多;标本采集不当、污染是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必须重视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注重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加强对检验、医护及运送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培训,不断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原因,以及标本在送检过程中提高质量的方式和检验准确结果的方式。方法:将本院于2009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开展的诸多份多种类型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中,出现的400例不合格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00例不合格的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最高的为大小便标本,其次为痰液标本,而出现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由于采集过程中不符合采集规范,其次下来是由于运输不及时造成标本的不合格,最后则是由于没有使用无菌的容器。结论:需要将医护工作人员在进行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进行规范化培训,除此之外,还需加强送检过程中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