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且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其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59例,治愈41例(69.5%);非手术治疗16例,治愈5例(31.2%),两组治疗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75例患者病死率为38.7%(29/7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8.6%(17/29).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6%(27/75)和32%(24/75).结论 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休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休克患者麻醉体会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荣伟  王陆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17-118
通过对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2例的麻醉,探讨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经验。麻醉诱导用药采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加强术中监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注意早期器官功能的保护。观察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和患者的转归,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血压有下降,术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血压回升,心率减慢。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重点在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各脏器的功能,避免脏器损伤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2例的麻醉,探讨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经验.麻醉诱导用药采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加强术中监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注意早期器官功能的保护.观察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和患者的转归,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血压有下降,术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血压回升,心率减慢.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重点在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各脏器的功能,避免脏器损伤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3年~1998年共施行老年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病人手术38例,现就麻醉处理与术中监测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256例上腹部急诊手术麻醉进行分析总结,其中行连续硬膜外阻滞195例,静脉或静吸复合麻醉61例。对麻醉处理强调术前的扩容、止血、抗感染、纠酸的准备,以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率。未出现休克或休克已基本纠正的患者,可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休克未纠正或病情重或老年患者,宜选择插管全麻。无论何种麻醉方式,均应加强术中监护,警惕术中血压下降、胆心或内脏牵拉反射,一旦出现需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感染性休克患者53例,分别给予常规处理与麻醉处理,根据处理方式分为研究组(n=25)和对照组(n=28),研究组采取麻醉处理,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处理,比较2组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与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术前准备均为感染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重点,麻醉期间患者内环境与脏器功能的维持也是决定麻醉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治疗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9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的方式进行麻醉;选取本院于2014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诱导期(T1)、插管时(T2)、拔管时(T3)以及拔管后(T4)四个时间段观察两组患者MPA、HR以及SpO2数值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率.结果 两组患者SpO2不具有明显差异,诱导开始前两组患者MA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开始后观察组MAP数值与HR数值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全麻的临床效果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麻醉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应当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急腹症病人起病急,病情重,常并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发生出血性或感染性休克,加之术前准备时间仓促,很难做到全面检查和充分准备。因此,术前尽可能纠正病理状态和维持生理机能,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急诊手术是急腹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救治资料,分析该类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结果 20例患者手术过程中肌松效果及麻醉镇痛效果均满意,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心率维持在满意范围内,未出现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术后顺利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来说,早期快速扩容、有效麻醉后手术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需根据患者实际损伤病情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56例急腹症并存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以2型多见,老年病人占71.4%;急腹症状突出,糖尿病病情隐匿,术前漏诊4例;心、脑、肾并发症严重,有并发症者占85.7%;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多,感染也较难控制;术后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因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死亡。提示静脉应用正规胰岛素是急腹症并存糖尿病病人转手术期血糖控制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麻醉和手术方式、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失血性休克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总结经验体会。结果 22例病人就诊时间0.5~5h,血压0~67.5mmHg/0~22.5mmHg,脉搏均大于100次/min,均有神志淡漠、烦躁,其中复合伤18例,单纯肝、脾破裂伤各2例。其中20例病人在积极补液补血抗休克同时,紧急手术止血处理原发病灶,18例治愈,治愈率90%,另2例因失血性休克严重,在入院1h死亡。另手术组1例病人因大面积创伤继发感染性休克,术后第4天死亡,另1例术后5h因出现ARDS死亡。结论 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来势凶险,病情常急、重,如不能及时妥当处理,常死亡率高。我们体会:(1)首先应确保有良好静脉通道,必要时需静脉切开补液输血(本组3例),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的目的;(2)在积极抗休克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紧急行外科手术止血,制止出血,处理原发病灶,这是关键。本组有12例病人,除有开放性骨折外,同时并有腹腔内脏破裂出血,经上述处理,出血得到制止,休克纠正;(3)在术后仍不能忽视抗休克治疗,本组中1例术后休克仍未纠正,出现ARDS死亡;(4)控制感染,应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防止创伤部位感染病灶恶化,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本组中有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5)术后加强支持治疗,增强病人的抵抗能力,进一步达到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老年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老年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重点护理内容.结论: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与护理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其中手术治疗组40例,一般治疗组30例,早期诊断患者急腹症病因并实施相应治疗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急腹证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好发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发病率为45.7%;手术治疗为解除病因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总有效率为97%,高于一般组,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多样,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为缓解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张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4):699-699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资料。选择适当的术前治疗与准备,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围术期心肌缺血缺氧、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216例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方法正确,保障了手术的正常进行,患者均恢复良好,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心脏病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前充分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症胆道手术43例围麻醉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老年急症胆道手术43例围麻醉期的处理,其中31例硬膜外麻醉采用小剂量、低浓度分次给药。结果29例血压下降心率减慢,1例发生呼吸、心博骤停对病情重,休克患者术前、术中纠正休克,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采用芬太尼,硫喷妥钠或氯胺酮及琥珀胆碱诱导,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点滴维持浅麻醉,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结果全麻病人无明显的血压,心率的改变。通过机械通气,明显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影响,积累有效经验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50例)和静吸组(50例);阻滞组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静吸组进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麻醉。结果:麻醉后,(1)阻滞组与静吸组的MAP和HR存在明显差异,且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从苏醒时间、镇痛效果上看,阻滞组明显优于静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从不良反应看,阻滞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静吸组(P<0.05)。结论: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硬膜外阻滞麻醉生命体征相对平稳、麻醉清醒快、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103例休克患者,重度休克21例,中度休克21例,轻度休克35例。主要抗休克措施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全麻47例,连续硬膜外麻醉38例,其他18例。全麻以气管内插管P·K·S液或神经安定镇疼剂—肌松剂或r—羟基丁酸钠—氯胺酮—肌松剂静脉复合麻醉为佳;对于经治疗病情好转的轻、中度休克患者,可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但应慎重;局麻仅用于病情危重而行简单手术者。术中管理的关键是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维持肾功能;体温高时头部和全身降温。  相似文献   

18.
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的麻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金满  郭建荣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2):110-110,112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2004年5月53例行髋关节手术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按年龄、病情及身体状况,分别选用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及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3种方法。观察手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行硬膜外阻滞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大,38例中有25例术中血压降低超过30%以上,呼吸均保持正常;7例全身麻醉患者诱导期和术中血压有波动但均能有效地控制,术毕清醒后因肌力恢复不满意(2例),呼吸功能差(2例)而带管回病房或送ICU处理。8例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诱导期血压下降较显著,术中循环功能基本能维持正常,术毕2例患者带管回病房,其余术毕拔除气管导管。结论上述3种麻醉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应充分认识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正确评估患者术前的全身状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姜芹 《当代医学》2013,(36):38-39
目的:分析总结脾切除术的多发创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提高临床麻醉质量。方法对16例多发创伤脾切除患者术前采取采取及时抢救措施,术中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手术,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供氧,确保静脉路通畅及迅速补充血容量,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果本组病例经术前术中证实,16例患者均为多发性创伤患者合并脾脏破裂,手术期间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手术获得成功,经术后进一步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对多发性创伤脾破裂患者处理得当,可提高休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37例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36例,硬膜外阻滞麻醉1例。麻醉诱导用药采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加强术中监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注意早期器官功能的保护。观察病人入室时、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和病人的转归。结果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血压有下降,术毕病人的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血压回升,心率减慢。除l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2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均恢复良好。结论外科急腹症伴中毒性休克的麻醉处理重点在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各脏器的功能,避免脏器损伤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