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复杂、副作用多,还有导致心律失常等问题,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至今还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心律失常机制复杂,种类繁多,有些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迅速,需要立即做出决断,心律失常的正确处理取决于对心律失常病因、机制、分类和危险性的正确判断,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机制、疗效、副作用和治疗原则的充分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1月~12月224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和慢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对胺碘酮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显效95例,占42.41%,有效87例,占38.84%,无效42例,占18.75%,总有效率81.25%。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169例,占92.86%,慢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23例,占54.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血液动力学改变35例中,经电复律后应用胺碘酮治疗总有效31例,占88.57%,与无血液动力学改变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应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慎重选择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以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所谓致心律失常作用(prorrh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有些致心律失常作用明显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相关疾病有关,称为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当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需要某些调节因素如血药浓度过高,药物相互作用,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存在时,称为继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是指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可能存在过量或过敏或缺钾的背景.为了除外其他原因.规定:不包括发生在AMI后72小时内的;不包括心肌缺血急性发作时出现的;除外AMI本身恶化的因素;不包括用药30天以后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6.
普罗帕酮(Propafenone)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以往认为其副反应较少,但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发现其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一样。也可加重或引起心律失常。现综合1989年以来有关杂志关于普罗帕酮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报道(包括我们临床遇到的2例)1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20例分析杨龙雄(广西龙胜县人民医院龙胜县541700)关键词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ADD)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本身可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笔者近年来遇见ADD致心律失常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种类日益增多。目前临床应用的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对各种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疗效,但应用不当可招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尤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这些不良反应,一方面与剂量、用药途径,用药速度和用药持续时间有关;另方面也受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少数患者对药物特别敏感,用低于一般人的血中有效浓渡,就可出现毒性反应,另有免疫功能缺陷的,可引起特殊类型的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人们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发现一些本来不属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笔者称之为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这些药物大多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为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烟酰胺烟酰胺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用于治疗糙皮病,日光性皮炎等。近来有关烟酰胺抗心律失常的报道日渐增多。夏氏用烟酰胺治疗各种心律失常195例,发现对房室传导阻滞(AVB)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有明显的疗效,而对其它心律失常效果  相似文献   

10.
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表现形式有二种,即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1.缓慢型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房室传导导阻滞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都可能诱发缓慢型心律失常,如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受体阻滞剂)、Ⅳ类(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及洋地黄可引起极度窦性动过缓或窦性静止,大剂量或高浓度时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原有房室传导延迟者,当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吡胺、氟卡胺或思卡胺等药物时,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已引起广泛注意。然而非抗心律失常和非心脏性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还未予以普遍的报道。这种情况常孤立发生,而不易于全面评价。因很多药物能促发心律失常,本文只对那些常用药物(表1)进行分析,就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理及易患因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陆军 《中原医刊》1993,20(6):23-24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是终止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往往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及负性心力等风险。事实上,心律失常还有多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下称非药物治疗)的方法。1去除病因去除病因是首要的,特别是在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时易被忽视。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如碱中毒、酸中毒、高/低钾、高镁、高钙、低铜等。药物及药物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I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  相似文献   

13.
14.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如何选择药物问题,自然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首要问题.药物选择原则:①首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心律失常轻者不必用副作用大的药物;顽固而危险者,求得疗效,副作用大的药物,亦可考虑应用.②尽可能针对心律失常机制用药,机制不明时可先用一类药物,无效则改用另一类药物.③先单种用药,无效或疗效不佳时,再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第1个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这两者如何受心外因素的影响。实验和临床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合成预防和终止心律失常的药物。60年代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揭开了7...  相似文献   

16.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方法很多,目前最广泛应用是由Vaughan Williams于1970年所提出的分类方法,此法是根据其对心肌细胞电生理效应特点,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7.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促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分析丹阳市人民医院陶宗华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临床上经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对症治疗后,90%以上的病人心律均恢复正常,近2年来遇到6例病人,男5例,女1例,年龄36~79岁,平均53岁。均有不同程度心律失常,入院后在用...  相似文献   

19.
<正> 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细胞膜稳定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等四类。但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除上述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称之为“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且这些药物副作用小,已被临床应用。本文将就其应用范围、作用机理及用法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正>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此外,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电解质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某些药物副作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亦可诱发心律失常。临床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和抗缓慢心律失常药2类。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常采用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本文主要介绍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连接处、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使全心肌激动。当激动的产生或传导发生异常时,就使心脏活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中国每年死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