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与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9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SCCAg水平,并将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SCCAg水平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旁有无受侵及淋巴结有无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脉管有无浸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肿瘤直径(P=0.001 5)和淋巴结转移(P=0.000 1)是影响SCCAg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比肿瘤直径对SCCAg水平影响更大.在Ⅰb1期,当选择截断值为2.5 ng/ml时,有较好的灵敏度(0.54)和特异度(0.83),Youden指数(0.37)最高,预测效果最佳;而在Ⅰb2和Ⅱa期,当选择截断值为4.5 ng/ml时,有较好的灵敏度(0.55)和特异度(0.79),Youden指数(0.34)最高,预测效果最佳.结论:术前SCCAg水平对评估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价值.在Ⅰb1期和Ⅰb2+Ⅱa期,分别选择截断值为2.5 ng/ml和4.5 ng/ml时,有最佳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ox4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60例CSCC定义为观察组,28例癌旁组织定义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验2组Sox4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Sox4在观察组阳性率为63.75%,高于对照组的39.29%(P<0.05),E-cadherin观察组阳性率为35.00%,低于对照组的64.29%(P<0.01);Sox4与E-cadherin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s=-0.54,P<0.01);且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和FIGO分期密切相关(P<0.05~P<0.01),与病人年龄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Sox4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促进CSCC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联合检测二者可为CSCC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唐增斌  李军  沈宁  陈伟  蒋榕林  董皓 《广西医学》2011,33(11):1422-1423
目的探讨纳米炭混悬液示踪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在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早期(cN。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23例用纳米炭混悬液对前哨淋巴结示踪并行SLNB,同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对前哨淋巴结和颈淋巴结清扫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总成功率为100%,准确率100%,假阴性率为0%,灵敏度为100%,特异性100%。结论纳米炭混悬液示踪的SLNB对指导早期(cN0期)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食管粘膜下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记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Vimentin基因及其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的表达,并分析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47例有淋巴结转移、3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和2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E-cadherin和Vimentin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非转移组与转移组 E-cadherin蛋白表达分别为20/20(100%)、29/30(96.67%)和44/47(93.62%),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移组的高表达率22/47(46.8%)低于非转移组18/30(60%),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Vimentin蛋白在对照组、非转移组、转移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分别为0/20(0)、11/30(36.67%)、37/47(78.72%),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Vimentin和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 r=-0.377)。qRT-PCR检测显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中E-cadherin和Vimentin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基因的表达在转移组(0.43±0.23)与非转移组(0.51±0.54)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转移组 Vimentin表达(4.05±1.88)明显高于非转移组(2.70±1.7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E-cad-herin和Vimentin与食管鳞癌的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食管癌转移复发及评估临床预后的有效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和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Smac蛋白在正常宫颈、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5/15)、85%(17/20)、72%(18/25)及65%(39/60)。MDM2蛋白在正常宫颈、子宫颈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10%(2/20)、22.4%(6/25)及61.7%(37/60) 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在正常宫颈对照组和CINII-III及与宫颈鳞癌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鳞癌中Smac和MDM2蛋白表达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组织分化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mac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35,P〈0.001)。结论Smac和MDM2这2种蛋白互相调控,其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16例患者,GIST(胃肠间质瘤)术前及术中诊断均为0例,术后诊断16例。GIST危险度分级示:极低危险12例(75.0%),低度危险4例(25.0%),中度及高度危险均为0例。GIST免疫表型:CD117阳性14例(87.5%),DOG-1、CD34阳性16例(100.0%),SMA、S100、Des均为阴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发生非常少见,术前发现困难。其中胃肠间质瘤以早期病灶为主,恶性度低。以手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的差异,评估CTC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的效能。  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组织病理和临床分期证实为子宫颈炎、子宫颈低级别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and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HSIL)、早期子宫颈浸润癌(4组)患者各63例,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mmuno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imFISH)检测患者外周血CTC,分析4组患者CTC阳性率及数量差异,以组织病理诊断和临床分期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C检测结果阳性诊断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的效能。  结果  ①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患者CTC阳性率分别为0、0、19.05%、84.13%,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00,P<0.05)。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CTC阳性率高于其他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HSIL组CTC阳性率与LSIL、子宫颈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②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患者的CTC阳性数(中位数)分别为0、0、1个/ 4 mL、3个/ 4 mL。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组CTC阳性个数高于其他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HSIL组平均CTC阳性数与LSIL、子宫颈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③CTC检测阳性结果诊断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3.65%、91.27%、81.54%和94.65%。  结论  CTC存在于HSIL和早期子宫颈浸润癌患者中,随着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TC检测结果阳性率及数量均增加;CTC检测在早期子宫颈浸润癌筛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berrant expression and coexpression of protein p16 and Rb in cervical squamous carcinomas, an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se alterations provide causative information.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p16 and Rb protein were detected by treptavidin-peroxidase(S-P)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RESULTS: 1. The p16 protein expression was mainly found in cytoplasm. The positive rate in carcinoma, CIN and normal cervix were 43.1%(25/58), 62.5%(5/8) and 70%(14/20),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were decreased in lower grade and clinical advanced cases(P < 0.05). 2. The Rb protein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nucleus. The positive rate of Rb protein were 37.9%(22/58), 75%(6/8) and 85(17/20) in tum. The differe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Rb protein between the cervical squamous carcinoma and the normal cervix was significant(P < 0.05).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were increased in lower grade cancers(P < 0.05), and decreased in advanced cases(P > 0.05). 3. The positive rates of p16 and Rb protein in cervical squamous carcinoma showed an inverse correlation (vs = -0.4301, P < 0.01). CONCLUSIONS: 1. The abnormal p16 and Rbn expression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umor 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squamous carcinoma. 2. Loss of function of both tumor suppressor genes may be an advanced event in cervical squamous carcinomas and might involve a ba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在宫颈鳞癌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鳞癌中p16和Rb的蛋白表达。结果 :①p16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在细胞浆 ,其阳性表达率随宫颈鳞癌的病理分级 (G1~G3 )和临床分期 (Ⅰ~Ⅲ )而递减 (P<0 .0 5 ) ;②Rb蛋白的阳性反应在细胞核 ,其阳性表达率随病理分级G1~G3 递增 (P <0 .0 5 ) ,随临床分期Ⅰ~Ⅲ递减 (P >0 .0 5 )。③p16和R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 (r =- 0 .430 1,P <0 .0 5 )。结论 :p16和Rb蛋白失活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其共同失表达可能为晚期事件 ,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sitas B细胞淋巴瘤(Casitas B-lineage lymphoma,Cbl)蛋白家族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4例CSCC中c-Cbl、Cbl-b和Cbl-c的表达情况,分析c-Cbl、Cbl-b和Cbl-c表达水平与C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14例CSCC患者中,c-Cbl高表达87例,低表达27例;Cbl-b高表达69例,低表达45例;Cbl-c高表达55例,低表达59例。c-Cbl在癌组织和癌旁鳞状上皮组织化学评分(histochemistry score,H-score)分别为143.80±8.76、95.13±6.54,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鳞状上皮(P <0.001);Cbl-b在癌组织和癌旁鳞状上皮H-score分别为83.95±5.28、93.54±3.91,其在癌和癌旁鳞状上皮中的表达无...  相似文献   

13.
14.
背景:多发性原发子宫颈浸润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而并发鳞状细胞癌和透明细胞腺癌的病例则更为罕见。病例:本文报道1例因接触性出血而就诊44岁女性患者。该患者子宫颈前唇有2.0cm突起肿块,术前病理诊断仅为外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基于该患者属于子宫颈癌1B期的诊断,对其施行根除性子宫切除术。术后组织学病理检查发现该患者宫颈口区同时有透明性细胞腺癌。在鳞状细胞癌组织内检出人乳头瘤病毒(H PV)18,但在透明细胞腺癌的细胞内未检出H PV。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鳞状细胞癌和透明细胞腺癌与H PV的相关性有显著差异。子宫颈并发浸润性鳞状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癌的早期辅助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的宫颈癌患者161例的血清SCC-Ag浓度,分析其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以利于对高危患者识别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患者术前血清SCC-Ag水平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C-Ag是宫颈鳞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对早期宫颈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例正常子宫颈组织、33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和124例SCC组织中CYP1A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SCC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YP1A1在SCC组织中的阳性率(59.7%)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11.1%)(P<0.05);在SCC病理分级细胞分化Ⅲ级中CYP1A1的阳性率(69.8%)高于SCC细胞分化Ⅰ级者(34.8%)(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SCC组织中CYP1A1的阳性率(73.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9.3%)(P<0.01),CYP1A1表达在SCC的年龄、浸润程度、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1A1的高表达可能与SCC的发生、发展等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6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3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子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形成过程中Skp2和Ki67表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kp2和Ki67在正常子宫颈、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3.3%、66.7%、71.7%和16.7%、56.7%、83.3%,二者在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P<0.01);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均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 Skp2和Ki67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一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和Ki67的表达有一定关系。Skp2和Ki67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CIN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标志物,可提高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细胞(Tregs)在胃间质瘤(GST)中的浸润及临床价值。方法跟踪随访30例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GST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 CD68巨噬细胞于X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2.9%,在Y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2.3%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蛋白在X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7.1%,在Y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4.6%,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结果显示,CD68+及Foxp3+患者生存率低于CD68-及Foxp3-患者(P<0.05);(3)CD68及Foxp3在GST中的浸润同肿瘤NIH分级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TAM及Tregs在胃间质瘤中浸润可能为病情进展的原因之一,并同预后效果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