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急性脑梗死与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入院后24小时内多次测量记录心电图,对照组体检测量记录心电图。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电图异常人数,组间进行X。检验。结果:观察组脑梗死的ECG异常以缺血性改变最常见,依次为心律紊乱、其它异常和传导阻滞,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患者发生ECG异常改变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部位脑梗死的患者中脑干梗死的ECG异常率和基底节区梗死ECG异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都比大脑皮质梗死的ECG异常率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可引起继发性心脏损害,具体表现有ECG异常改变,ECG异常发生率与脑梗死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变化,结合病情进展特点,积极采取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3例首发急性脑梗死病例作为观察组,其中103例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100例无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选取健康成人10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心电图的变化.针对其病情特征进行心电监测、心理护理、临床观察、饮食指导、不良生活习惯纠正及出院指导.结果 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患者其心电图改变率较同工酶不升高的患者高(P<0.05).结论 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病情发展,积极采取全面有利的护理对策,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延灵  熊建群  余琛  李应华  张勤勤 《广东医学》2012,33(17):2598-260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异常的表现和两种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11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和CT/MRI,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总结各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并与11例同期检查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的非缺血性脑病就诊者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和TIA)心电图异常的总发生率为74.6%(85/114),最常见的是ST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房性早搏。超声心动图异常的总发生率为68.4%(78/114),最常见的是左房增大、心功能测值减低。左室射血功能正常与降低组之间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电生理、心功能的改变,心肌电生理和心功能改变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治中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取的12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12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将前者分为观察组,后者分为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临床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异常率达到74.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其他指标方面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共有87例患者(72.5%)超声心动图异常,且主要表现在患者左心房,如左房增大、心脏功能衰退、心脏室臂运动异常、左室肥厚以及瓣膜异常等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34.2%(41/120),主要临床并发症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等,相比对照组明显高(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功能正常的患者(38例),也即LVEF≥5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2%(11/120),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功能正常的患者(82例),也即LVEF5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68.3%,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表出现较强的准确性、有效性,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最佳的依据,因此,在临床买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并分析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治疗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抽取同期于我院检查的58例健康成人作为研究的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心电图改变情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心理护理、心电监护、饮食指导等方面的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心电图改变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伴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升高的患者心电图改变率高于无同工酶活性上升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利用心电图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监测,再结合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ECG)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42例。均接受常规ECG检查,对比3组ECG异常发生率,分析ECG异常与梗死灶大小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ECG异常主要以ST-T波改变为主,其次为心律失常。轻度组ECG异常发生率[16.67%(7/42)]低于中度组[59.52%(25/42)]、重度组[80.95%(34/42)],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CG异常患者以大梗死灶为主,ECG正常患者以小梗死灶和腔隙性梗死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存活94例,ECG异常率为36.17%(34/94);32例患者治疗无效病死,ECG异常率为100%(32/32)。病死组ECG异常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ECG异常率越高,梗死面积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7.
马慧  徐劲  张永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2):1471-147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7 d后做心电图检查,根据有无缺血性ST-T改变分为持续缺血性ST-T改变组、短暂缺血性ST-T改变组和无缺血性ST-T改变组。分析3组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持续缺血性ST-T改变组病情重、梗死灶大、预后差,3组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动态观察并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心肌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3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心肌标志物水平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并随访6个月,统计研究组患者病死情况。结果两组心电图异常率相比,研究组73.21%(82/112)高于对照组21.43%(24/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K、CK-MB及c Tn I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依据c Tn I水平异常与否分为c Tn I正常组(n=70)与c Tn I异常组(n=42),随访半年后,c Tn I异常组病死率19.05%(8/42)远高于c Tn I正常组4.29%(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心肌改变,临床治疗中应及时检测心肌标志物水平及心电图异常情况,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CIS)老年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与心电图变化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入院时(48 h内)、发病第7天实行12导联心电图进行监测,研究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梗死分型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结果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80例(66.67%)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异常的类型为S-T段及心律失常;检测出心电图异常患者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未检出心电图异常者(P<0.05);检出者心电图异常情况≥2次的其病情严重程度显著高于48 h内检出心电图异常者及发病第7天检出异常者(P<0.05)。结论老年急性CIS患者大多存在心电图异常情况,加大对心电图变化观察对CIS评估及近期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心脏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2月间11例围绝经期,以心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妇女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图)检查,将其分为心脏病组(A组)12例和非心脏病组(B组)98例,分析两组病人心电图特点。结果心脏病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其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电图复合异常的检出率心脏病组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非心脏病组中,单发、频发性房室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出现率高。结论动态心电图与临床症状结合可对更年期真性心脏病及假性心脏病患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喻维 《华中医学杂志》2006,30(3):189-19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及其不同部位发生心电图(ECG)改变的特点.方法 对123例脑梗死和89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缺血性卒中组中传导阻滞和心房扩大的发生率较出血性卒中组明显增高(P〈0.05),而出血性卒中组中心肌缺血、心动过速和房性早搏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脑叶卒中ECG改变明显高于基底节组和其它部位组(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异常与卒中部位、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ECG改变的类型有明显差异,脑叶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与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有室性早搏而无器质性心脏病100例作对照组,再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记录24h,计算窦性心律震荡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HRT两个量化指标均异常,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危组与低危组的TO与T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造成自主神经损伤,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TO和TS可以作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清  刘岐凤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53-1753,178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对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资料分析。结果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患者中,20例有心电图异常(42%),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心肌酶谱改变16例(34.0%),20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的16例(80%),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较缺血性卒中组高(P〈0.05);2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cTnT阳性者为8例,其中出血性卒中组有5例,缺血性卒中组有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丘脑基底节区病灶合并心电图异常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类型与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经颅脑CT及临床表现确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观测。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58例,占85.0%,出血组与梗死组其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心电图的异常类型较多,可以是起博点异常、传导异常、复极异常等,如各类早博、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束支阻滞传导、ST-T改变、明显U波、Q-T延长及心肌梗死样改变等。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脑梗死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出血、脑梗死的部位、面积密切相关,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病变,其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较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大者,其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与出血量小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脑出血组的心肌酶谱水平较高,显著高于脑梗死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脑出血患者的心肌损伤较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类心电图异常多为可逆性,随着脑卒中病情的控制、好转,其多在短时间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围绝经期妇女心脏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例以心脏病症状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ECG和DCG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心脏病组(73例)和非心脏病组(127例),将2组DCG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异常检出率心脏病组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单纯房、室性早搏的检出率心脏病组小于非心脏病组(P<0.001);心肌缺血、复杂性心律失常、复合性心电异常的检出率心脏病组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P<0.001)。结论DCG结合临床资料可对更年期心脏病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进行诊断的128例心电图检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次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的诊断方式优于对照组,期前收缩,两组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产生统计学意义。房室肥大、阵发性房颤和缺血性ST-T异常改变,两组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检出患者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阴性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使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率更高,且诊断出阳性的概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介入诊疗对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介入诊疗的脑血管病患者635例,根据脑血管病类型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481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154例,于介入诊疗操作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结合年龄、脑血管病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 635例患者中发现明确心电图异常403例,异常率为63.5%。<45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13例(14.6%),45~60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80例(38.1%),>60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310例(92.3%),不同年龄段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362例(75.3%),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41例(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00,P<0.01)。介入诊疗操作前、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均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介入诊疗操作后心电图异常率与介入诊疗操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介入诊疗操作后心电图异常率高于介入诊疗操作前(P<0.05)。结论 介入诊疗与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有关,完善心电图检查,能够及时了解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介入诊疗操作过程中的心脏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126例急性脑出血及151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合临床和CT、MRI分析其表现。结果:脑出血组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大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并心律不齐,房颤和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脑出血、脑梗死的心电图异常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1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高原组,255例)和对照组(平原组,25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的改变进行有效对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心电图异常可作为诊断指标。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心电图改变有相似性,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心电活动异常与原有心脏病的关系。方法:对110例心脏病与无心脏病病人急性脑梗死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心脏病组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率占97%,无心脏病组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率占74%。结论:加强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心电监测,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