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血管形成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抗血管靶向治疗的关键环节[1].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艾坦片)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抗血管生成新药,于2014年上市,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口服、抗血管生成抑制剂.阿帕替尼是VEGF受体2(VEGF receptor 2, 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证实,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均有明显疗效,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2].当前有多项阿帕替尼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3],它的成功上市,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机遇,本文就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氟脲嘧啶类药物替吉奥(S-1)在胃癌晚期化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晚期患者90例,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三组,对照组一30例口服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二30例口服替吉奥治疗,观察组30例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比较三...  相似文献   

3.
背景 随着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对新生血管有明显依赖,肿瘤血管生成是致癌重要原因之一,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研制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药物,也是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目的 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42例,根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患者给予不同剂量阿帕替尼单药和联合替吉奥治疗。随访至2017-01-01,观察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疗效、相关毒副作用及总生存率。结果 截至2017-01-01,31例(73.8%)患者死亡,11例(26.2%)患者存活。生存时间为5.53〔95%CI(4.20,6.86)〕个月。42例患者在靶向治疗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恶心呕吐16例(38.1%),乏力16例(38.1%),血压升高8例(19.0%),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8例(19.0%),转氨酶升高4例(9.5%),其他11例(26.2%)。通过适量降低阿帕替尼服用剂量,合理降压药物对症后,患者乏力、高血压等症状有所改善,尚可继续耐受治疗。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疗效可,但仍有待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本身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是诱导血管生成最重要的调控途径,也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抗血管生成剂,是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作为晚期胃癌的推荐用药已经成为共识。由于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与耐受性和其剂量密切相关,高剂量阿帕替尼易引发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研究低剂量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养血祛风汤治疗阿帕替尼相关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服用阿帕替尼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服用阿帕替尼治疗期间口服养血祛风汤,对照组服用阿帕替尼期间给予维生素B6片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生活状况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养血祛风汤能降低阿帕替尼所致的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策略。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贝伐单抗为代表的单克隆抗体类,以索拉菲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以及部分中药。不同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不同,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将会提高患者用药的耐受性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低剂量阿帕替尼联合热疗应用于二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和靶向治疗组,各40例,靶向治疗组患者口服阿帕替尼250 mg/d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KPS及癌痛评分。结果 联合组DCR(90.0%)优于靶向治疗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联合组与靶向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KPS评分好转率(65.0%)优于靶向治疗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4,P=0.014)。联合组癌痛评分低于靶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晚期的胃癌患者采用口服低剂量阿帕替尼联合热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够确保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作为临床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PD-1/PD-L1的抗体等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单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获益的患者仅占少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临床试验发现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与PD-1/PD-L1抗体的联合用药能有效提升免疫治疗疗效,其机制与肿瘤微环境的重塑密切相关.本文我们详述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抗血管生成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不良事件。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52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或单药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收集患者治疗期间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治疗情况;另筛选出同时期未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化疗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52例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4%,其中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8%。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单药甲磺酸阿帕替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6.5%)等血液学毒性及手足综合征(38.5%)、恶心呕吐(34.6%)、高血压(32.7%)等非血液学毒性;两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乏力以及转氨酶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高血压、蛋白尿以及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疾病控制率(57.7%)高于对照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疾病控制率(68.4%)高于单药甲磺酸阿帕替尼(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应用中,根据适应证选择患者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阿帕替尼和替加氟治疗二线及以上药物治疗失败的气阴两虚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夹瘀型、既往未使用靶向治疗及替加氟口服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60例;每组纳入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阿帕替尼联合替加氟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生活质量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差异、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等指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医证候改善、生活质量较前提高明显要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具有差异性。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方结合西医化疗药及靶向药治疗晚期胃癌可减毒、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少炎性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万物生长靠太阳,肿瘤生长靠血供。任何细胞及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均离不开血供,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及迁移亦更如此。因此,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而使得抗血管靶向治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阿帕替尼正是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其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阿帕替尼在胃癌的治疗中发现了一定的疗效,随后在肺癌、乳腺癌、肝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中也发现了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阿帕替尼的研究背景及抗肿瘤机制、药代动力学、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现状、不良反应,以及该药在抗肿瘤临床应用的前景与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阿帕替尼为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血管新生,发挥抗肿瘤疗效,近年来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崭露头角。本文选取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报告1例,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经三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把晚期乳腺的无进展生存期延长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的一致目标。方法把36例潍坊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自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三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500 mg/d甲磺酸阿帕替尼口服治疗,若出现严重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改为250 mg/d,并维持治疗,治疗28天后通过CT平扫+强化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1)所有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有0例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7例,稳定(SD)20例,进展(PD)9例,总有效率为19.4%(7/36),疾病控制率75.0%(27/36)。(2)、不良反应主要是高血压,蛋白尿,疲乏、腹泻、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5.4%、36.2%、25.3%,20.9%,30.7%。(3)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l25)及糖链抗原153(CAl53)含量参考上限为0~10pg/mL、0~35U/mL及0~28 U/mL。在口服甲硫酸阿帕替尼以前各项指标均高于参考上限值,在治疗后有显著改善。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治疗方法简单,减少了患者化疗的痛苦,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期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患者均为经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或转移,或病期晚无法耐受手术治疗。患者均严格给予阿帕替尼单药口服治疗,服药一个月后评估病情。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肿瘤缓解情况。结果:全组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0例,症状明显缓解10例,症状部分缓解20例,症状稳定17例,症状加重3例,症状缓解有效率60.0%,(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全组患者转移灶缩小15例,稳定27例,疾病控制率84%。结论: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临床对晚期胃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选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肿瘤科收治30例晚期胃癌患者,依照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n=15)单纯应用阿帕替尼治疗,研究组(n=15)应用阿帕替尼+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胃癌症状缓解情况、药物毒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胃癌症状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药物毒副反应明显减轻(P0.05)。结论临床对晚期胃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胃癌症状,减轻药物毒副反应,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贯穿肺癌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临床将治疗新靶点逐渐放在此方面。阿帕替尼可以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给予抑制,属于一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其临床抗肿瘤功效相对较为理想。既往临床在晚期胃癌中一直使用阿帕替尼,其耐受性相对良好,抗肿瘤效应也比较理想。现阶段,在诸多恶性肿瘤抗血管生成方面,阿帕替尼的效应、作用不断呈现,在晚期肺癌治疗中,也开始使用阿帕替尼,其临床疗效也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晚期肺癌的治疗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与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病理学诊断明确的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44例。其中22例(联合组)使用阿帕替尼联合免疫调节剂(注射用胸腺法新,商品名:日达仙)治疗,另22例(单药组)患者使用阿帕替尼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单药组(72.7%vs63.7%,P<0.05)。联合组患者手足综合征、乏力、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单药组(均P<0.05),蛋白尿、高血压、胃肠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晚期胃癌可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按阿帕替尼的干预浓度不同将实验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未加任何药物浓度;B、C、D为实验组,B组的阿帕替尼浓度为5ug/m L;C组的阿帕替尼浓度为10ug/mL;D组的阿帕替尼浓度为20ug/mL)。不同浓度的阿帕替尼作用于细胞24h、48h及72h后,使用MTT法检测阿帕替尼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且随着阿帕替尼的浓度及时间增加,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越明显,呈现时-效及量效依赖关系(P0.05)。结论阿帕替尼能明显的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穴位降压操在口服阿帕替尼并发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56例口服阿帕替尼并发高血压患者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入院登记薄单双分组法均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降压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降压和护理基础上开展穴位降压操训练,观察两组血压指标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不同方案实施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更佳(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穴位降压操可实现血压的合理控制,有利于口服阿帕替尼并发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提升降压效果方便可行、科学有效的方案,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西妥昔单抗或埃罗替尼等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药物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实体肿瘤。这导致了新的副作用出现。目的:作者旨在描述接受西妥昔单抗或埃罗替尼治疗的癌症患者发生皮肤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方法:作者临床检查了30例患者的副作用类型、频率、治疗和发展变化。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