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42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25例结果确诊,其中17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59.52%(25/42);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83.33%)、异型增生6例(50.00%)、肠上皮化生3例(25.00%);三种内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以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的诊断符合率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内镜下表现。结论内镜检查可见胃粘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等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因此临床检验可以将内镜检查相结合,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镜在慢性胃炎中检出萎缩性胃炎的价值。方法:对102例慢性胃炎的内镜观察和病理检查的比较分析。结果:在慢性胃炎中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14例,其病理结果中6例为萎缩性胃炎,8例为浅表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符合率仅为42.9%(6/14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而病理诊断为萎缩者15例,内镜漏诊率为14.7%(15/102),内镜与病理不符合率为22.5%(23/102)。结论:单一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率偏低,优化内镜下活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轮台县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胃镜检查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有18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4%。结论临床上可以联合应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以此来将确诊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和内镜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符合率:诊断后,内镜诊断符合的70例患者总共50例患者得到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1.43%,伴肠上皮化生共25例,占比为35.71%,异型增生11例,占比为15.71%。将胃镜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变薄粗糙、白相为主和病理诊断两者存在很大关系,临床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可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李问津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0-141
目的分析应用胃镜和病理切片诊断慢性胃炎的结果及其差异性。方法选择290例经胃镜或者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分析其诊断符合率。参照病理诊断,分析胃镜对慢性胃炎病理类型分型的准确率。结果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NAG)290例,其中萎缩性胃炎(CAG)55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2.86%,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8.75%。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性慢性胃炎(C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352例老年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之间进行相关性对照研究?结果:内镜下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NAG)225例,萎缩性胃炎(CAG)127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8.67%,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6.93%?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对病理诊断的相关性(85.50%)显著提高?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时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目前内镜下的诊断尚不能替代黏膜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和内镜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符合率:诊断后,内镜诊断符合的70例患者总共50例患者得到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1.43%,伴肠上皮化生共25例,占比为35.71%,异型增生11例,占比为15.71%.将胃镜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变薄粗糙、白相为主和病理诊断两者存在很大关系,临床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可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其之间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病理诊断65例,其之间符合率为75.6%,伴肠上皮化生42例,伴上皮内瘤变19例。胃镜下具有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的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1.7%,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9.3%,其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42.9%,其符合率与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及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各种表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分析,两者的符合率有一定的差异,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合起来,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58例患者按内镜下表现两型分为两组,并进行病理检查,对比分析2组内镜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相比较,单纯性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两者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分别为68.8%和64.9%。结论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之间存在差异,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对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病例,应逐一分析原因,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5 0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7例患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析黏膜病理活检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4例拒绝送病理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7例,上皮内瘤变13例,肠上皮化生20例。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准确率为51.50%(86/167),内镜下表现为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4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6例,诊断符合率为32.65%;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5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3例,诊断符合率为25.49%,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暴露且透明,褶皱变薄、变平或消失6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7例,诊断符合率为85.07%,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具体还应根据内镜下表现的特征性并结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慢性胃炎患者特点与病理诊断的对比。方法:选取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改变。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3例,而病理诊断为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而病理诊断为8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误差较大,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几乎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更高的HP感染、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比例。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行定期复查,及早发现早期胃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李蕾  姜娜  韦雪磊 《中外医疗》2016,(24):39-42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金燕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193-19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理和胃镜诊断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病理诊断和胃镜诊断,比较胃镜诊断与病率诊断的符合率和胃镜诊断的漏诊率。结果:1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者92例,浅表性胃炎者78例;经胃镜诊断为为萎缩性胃炎者86例,浅表性胃炎者84例。胃镜诊断的8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病理诊断证实52例为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符合率为60.47%,漏诊率为39.53%;胃镜诊断的84例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病理诊断证实53例为浅表性胃炎患者,诊断符合率为63.10%,漏诊率为36.90%。结论: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病理和胃镜诊断,规范病理检查和胃镜诊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玄科 《大家健康》2016,(5):40-41
目的:探讨病理和胃镜诊断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病理诊断和胃镜诊断,比较胃镜诊断与病率诊断的符合率和胃镜诊断的漏诊率.结果:1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者92例,浅表性胃炎者78例;经胃镜诊断为为萎缩性胃炎者86例,浅表性胃炎者84例.胃镜诊断的8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病理诊断证实52例为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符合率为60.47%,漏诊率为39.53%;胃镜诊断的84例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病理诊断证实53例为浅表性胃炎患者,诊断符合率为63.10%,漏诊率为36.90%.结论: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病理和胃镜诊断,规范病理检查和胃镜诊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内镜诊断CAG临床符合率为71.25%,合并肠上皮化生占50.88%,合并异形增生占29.82%。C型诊断率显著高于A、B型(P0.05),C型内镜表现患者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率亦显著高于A、B型(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占64.91%,有吸烟史的占70.17%,有肠胃病史的占66.67%,有腹痛史的占71.93%,表明患者的年龄、肠胃病史、吸烟史、腹痛史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出现有关(P0.05)。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中,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方式联合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临床意义极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以此来探讨胃镜检查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近年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且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240例,所有病例在胃镜检查之后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40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均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检查确诊214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112例伴随肠上皮化生,46例伴随异型增生;26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89.2%。胃镜下的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为20.5%-98.2%。胃镜下三种表现同时存在时对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较高,且阳性率与单一表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174例为Hp阳性,66例为Hp阴性;Hp阳性患者肠上皮化生占73.2%(82/112),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的27.8%(30/11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有必要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理检查发现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经胃镜确诊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胃镜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85.11%。结论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胃镜检查能够对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的患者,诊断效果明显,临床价值显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值得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状况。方法此研究列入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讨论,56例患者均为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病灶部位再接受病理性活检,对比分析病理检查和内镜检查结果,明确病理检查和胃镜表现之间的关系,计算检查符合率。结果 56例患者胃镜检查确诊56例,病理检查确诊为41例,符合率为73.21%,其中25例合并伴肠上皮生化,23例合并上皮内瘤变。粘膜皱壁变平,红白相间,主要为白色,血管通透的比胃镜下粘膜红白相间,主要为白色,血管通透,粘膜颗粒状或结节表现符合率低,且诊断符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病理结果和内镜方式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此两种检查方式符合率存在差异性,因此,建议临床可将其联合起来,进而提升疾病确诊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比较分析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观察期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因素主要与患者年龄、吸烟史、肠胃病史、腹痛史等;胃窦部和胃体部病变轻中度萎缩较多,胃窦合并胃体部病变中度萎缩较多;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按照病变部位分为62例胃窦部、8例胃体部、22例胃窦合并胃体部,内镜检查结果显示57例胃窦部、17例胃体部、18例胃窦合并胃体部,诊断符合率为91.94%、47.06%、81.82%.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应以病理诊断为其重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