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的误诊及漏诊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液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发生误诊以及漏诊的原因,并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20例患者经形态学检查诊断为肝细胞性黄疸,生化检查+形态学检查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误诊、漏诊10例,误诊、漏诊率50%;误诊为双性贫血20例患者联合检查诊断为冷凝集综合征,误诊漏诊12例,误诊漏诊率60%;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17例患者联合检查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漏诊6例,误诊、漏诊率35.3%;误诊为急性白血病13例患者联合检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误诊、漏诊5例,误诊、漏诊率38.5%。结论血液细胞形态学中的误诊及漏诊现象在各医疗机构中较为常见,主要与检验科室人员的素质、管理制度缺失存在相关性,临床实践中要以此为基础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进而提高血液形态学检验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2.
石秀兰  李文胜  刘文萍 《中外医疗》2013,(22):186+188-186,188
目的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和漏诊的分析,探讨误诊和漏诊原因,从而使漏诊和误诊率下降。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瑞一姬染色,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并进行相关的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结果对误诊漏诊的40例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及相应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观察发生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统计。结论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应用血细胞分析仪,但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在有可疑的情况下,一定要做人工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减少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  相似文献   

3.
刘锋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75-175
目的通过对各类血液疾病进行研究,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出现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形态及血液寄生虫进行观察分析,并经相关生化检查与血液学试验检查。结果 45例误诊漏诊患者经相关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与细胞形态学观察明确诊断。结论在对患者进行检测时,血细胞分析仅能对异常血象进行初筛,需要与显微镜检查等手段结合诊断,从而有效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漏诊、误诊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冷凝集素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流行性出血热、肺吸虫病、静点头孢哌酮钠饮酒后类白反应及疟疾等疾病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分析,从而提高医学检验工作者对血液细胞形态学在临床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用瑞一姬染色,通过具有细胞形态学丰富工作经验的检验人员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并进行相关的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结果:通过对细胞形态学认真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得到明确诊断。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在形态学检查方面只能是一种过筛手段,在可疑情况,尤其在病理条件下必须进显微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便减少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从而能对疑难血液病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患者40例的检查结果,对误诊或漏诊原因进行总结,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检测准确率优于骨髓增生综合征的准确率,对比差异显著。结论血液细胞分析仪作为一种形态学检查方法,难以避免误诊或漏诊;为提高诊断准确性,结合显微镜以及实验室检查,可有效减少误诊或漏诊,明确诊断疑难血液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及漏诊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血液科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有疑问或者是有质疑的患者82例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借助于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进行血液寄生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的检查,与此同时,进行血液生化与血液学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82例患者,皆经生化检查与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相联合而得以确诊,整体误诊及漏诊率为54.9%。结论借助于细胞分析仪对血液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可作为筛查多种血液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就疑似病症的患者来说,还是建议应辅以实验室与人工显微镜检查,以便于更进一步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漏诊率及误诊率,促进病症诊断精准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方法该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实施血液寄生虫、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检查,同时实施血液生化和血液学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接受其他相关检查,能够准确检出和诊断疾病,误诊率为55.4%。结论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实施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血象异常患者的筛选,对于疑似患者,则可通过显微镜及其他检查,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阳小春  黄升 《当代医学》2021,27(2):131-132
目的探究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行血常规检查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血液标本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存在结果异常,作为观察组;另25例血液标本经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正常,作为参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并于5 d内再次复检和观察,以最后检验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计算其准确率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准确率。结果经复检和观察显示,观察组中有6例误诊,对照组中有2例漏诊,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两组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率均为100.00%,高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原始细胞等细胞异常类型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情况,检验符合率均≤80%。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情况,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全自动分析仪,发现假阴性与假阳性的价值较高,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全年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异常者364例为研究组观察对象,选取同期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正常者364例为常规组观察对象。两组均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统计检查结果以及异常血液标本分布情况,对不同检验技术的应用价值予以客观评价。结果常规组假阴性率为4.12%(15/364),全自动血液分析和血液细胞形态学联检阳性率为33.24%(121/364),观察组假阳性率为31.87%(116/364);经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常的血液标本多为白细胞形态异常。结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规避误诊、漏诊风险,切实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度,但过程繁琐、效率较低,宜与全自动分析仪联合应用,以改善血常规检验和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EDTA-K2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疾病的血细胞形态学的认识及病例分析,提高检验工作者对细胞形态学的重视以及加强细胞形态学检验技术工作者与临床医生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采用EDTA-K2抗凝血做血涂片,经过具有丰富经验的细胞形态学检验人员观察.结果 通过细胞形态学检验,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及治疗.结论 血液病的诊断不仅依靠形态学,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才能做出明确诊断,因此细胞形态学技术工作者既要掌握过硬的形态学技术,又要掌握与血液疾病相关的临床知识,加强与临床的沟通,避免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1.
张国庆 《当代医学》2014,(16):40-41
目的通过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分析,总结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关的纠正对策,从而减少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现象,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湖南省沅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取不抗凝外周血进行血涂片,进行瑞一姬染色,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等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比较,最后根据各项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结果,分析与总结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相关因素。结果22例双相性贫血患者,确诊病症为凝血集综合症,出现12例误诊,误诊率为54.54%;18例黄疸患者,确诊病症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出现8例误诊,误诊率为38.89%;1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确诊病症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4例误诊,误诊率为28.57%;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确诊病症为流行性出血热,出现1例误诊,误诊率为16.67%。结论血细胞分析仪作为关键的形态学检查过筛手段,在病理条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显微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率,提高疑难血液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人体外周血液中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和误诊的现象常有发生。本室在工作中遇到3例因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造成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假性升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用于血常规检测中,对其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收集的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异常的血液标本为研究组(175份),收集正常血液标本为参照组(175份),两组均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参照组血细胞形态异常8例,假阴性率为4.57%,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后检测后,异常标本59例,假阳性率为33.71%;研究组经血细胞形态检查检出正常标本58例,假阳性率为33.14%;对参照组异常血液标本分析发现,WBC形态异常最多,占比50.00%,其次为RBC形态异常,占比37.50%,PLT数目异常占比12.50%。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行血细胞形态学辅助检查,利于提升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田超  张示渊  蒲瑞 《农垦医学》2007,29(4):277-278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仍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最直接、最便捷筛查手段之一.应用高挡血细胞分析仪决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观察.仪器分析异常细胞提示或临床上高度怀疑血液系统疾病的标本均应按照操作规程,认真进行显微镜的细胞形态学复核检查.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对可疑标本要结合临床资料,对防止血液病的漏检、漏诊和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院依据血细胞分析仪异常结果及血细胞显微镜复检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后,显示为异常的400例作为实验组;并选择正常血液标本4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血细胞的血液形态学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中16例血液细胞形态异常,假阴性率为4.0%,另外在联合了血液分析仪和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后显示132例血液细胞形态学异常,阳性率为33.0%;在实验组中128例血液细胞形态正常,假阳性率为32.0%;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异常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实施血常规检验中,尽量联合细胞形态学和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院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以提升临床检验人员识别细胞形态整体水平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聘请省内外形态学专家对临床检验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训,并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参加培训人员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人员为主;各医院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设置不统一,其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归属于临床检验室的占48.8%;各医院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复片率在0%~15%占93.2%;参加培训人员对细胞形态学培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镜检相结合的方法。结论应从健全体制机制、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着手,以强化检验人员对细胞形态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异常血象细胞形态学分析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血液自动分析仪筛查出的异常血象,来研究异常血象细胞形态学的临床意义。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异常血象进行人工细胞形态学观察,讨论其相关疾病的主要细胞形态学特征并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异常血象中可检出异常的细胞形态阳性率达70%,与其相对应疾病符合率达95%以上;弥补仪器检查血象的局限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结论:血液自动分析仪对异常血象只能起到初筛的目的,人工细胞形态学分析能给临床提供较准确信息。只有二者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减少疾病的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忽视了传统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导致血液系统等疾病漏诊、误诊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不仅延误了病情,而且有的引起医疗纠纷。鉴于此况,我们呼吁医学检验专业要重视并加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教学。文章分析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教学现状,并总结了我校对该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三分群准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细胞进行分类,对分类异常进行筛查,在显微镜下进行血细胞形态学人工观察,探讨异常血细胞形态学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异常分类进行人工细胞形态学观察,通过质控对照,排除血液分析仪的本身分类异常偏高,从而讨论异常分类相关疾病的主要细胞形态学特征并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人工观察异常分类中可检出异常的细胞形态阳性率达65%以上,弥补了仪器检查分类异常的局限性.结论 血液三分群自动分析仪分类有偏高现象,自动分析仪对异常分类只能起到初筛的目的,人工细胞形态学分析能给临床提供较准确信息,二者结合,优势互补,可以减少疾病的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0.
蔡宁 《实用医技杂志》2010,17(7):655-656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观察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医院检验人员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血涂片的细胞学形态检查是发现异常细胞和血液病诊断的第一窗口。随着血细胞分析仪在实验室的普及,血液细胞学检验由原来的手工分析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准确、多参数的仪器分析,这的确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不少检验信息,然而同时造成了不少检验人员过分依赖仪器结果,而忽视了对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