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认为得气与治神是上工所应具备的针灸精技,亦是针灸取得疗效的两大关键因素。针刺最终获效的关键是气调而神治。得气与治神两者在针刺的整个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针刺的疗效,即进针前医者定神以察患者之气机;进针时医者聚神调节自身气机并嘱患者守神以候气;进针后医者守神察气,施补泻使谷气至以调患者之神。  相似文献   

2.
从知神、治神与守神三个层面掌握针刺要领,对临床取得理想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对<内经>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理解,历来有诸多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针刺治神指针刺时医者精神要高度集中,进针时,使医患双方入静,医者持针时庄重严肃,针刺过程中要善于安神、守神、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效果.也有作者认为治神对刺后调养亦具有意义.笔者认为,治神之涵义除以上内容外,还应涵盖更广泛的内容,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以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论述。此处"治神"、"本于神"是针灸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要求,也是施针疗效好坏与否的前提之一。针刺"治神"的理论不仅指医者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包含医患的精神状态,其积极的意义被历代诸多针灸名家所印证、发扬。  相似文献   

5.
石学敏院士强调神在针术中的运用,认为针以守神为首务,效以神应为保证,针刺施术务求神应,形成了其治神的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独具特色。对临床精神疾患、顽固疼痛以及各种疑难杂症多有良效。  相似文献   

6.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它强调治神是针刺的关键所在,其基本含义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注重观察患者之神,同时调整医生之神,力求达到形神合一,便于得神取气,从而提高针刺疗效,揭示了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针道之神     
《黄帝内经》中对"治神"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强调了"治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该文谨从医生和患者的两个方面对"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进行分析,探讨"治神"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当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往往将得气与针感等同,认为针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然而针感与得气、疗效之间关系尚无定论。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气至"的阐释,即通过针刺补泻、治神或静留针而使人体恢复到"气机调畅"的状态,"气至"与否的判断标准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结果:现今针灸临床:针感不等同于"气至";针感强,疗效未必好;针灸诊治前后宜诊脉,脉诊对于针灸处方施治、判断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留针期间,不一定行针。结论:针灸临床科研中假针的设计原则,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当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往往将得气与针感等同,认为针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然而针感与得气、疗效之间关系尚无定论.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气至”的阐释,即通过针刺补泻、治神或静留针而使人体恢复到“气机调畅”的状态,“气至”与否的判断标准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结果:现今针灸临床:针感不等同于“气至”;针感强,疗效未必好;针灸诊治前后宜诊脉,脉诊对于针灸处方施治、判断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留针期间,不一定行针.结论:针灸临床科研中假针的设计原则,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述心理疗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几点应用包括沟通、治神与守神、调动主观能动性、因人施术,指出心理疗法与针灸治疗相结合,有效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述心理疗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几点应用包括沟通、治神与守神、调动主观能动性、因人施术,指出心理疗法与针灸治疗相结合.有效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神”的理论,首见于《内经》,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认为“治神”是针刺治病的重要法则,为针灸医生的首要要求。其积极的临床意义,正日益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重视。一、“治神”的概念研究治神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须明确治神的基本含义及其所指对象,从《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治神是指医  相似文献   

13.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了治神在针刺临床中的重要意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典型的心身疾病,不良情绪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章试从医者之修身、针前宁神、施术调神、针后养神4个方面阐释治神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针刺临床上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肩痹西医名为肩关节周围炎。该病本虚标实,常因气血亏虚失荣,又加之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从而导致局部经脉不通而产生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吴节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开创"神气独刺法",对诸痛症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该法强调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治神守神",以及针刺腧穴后"得气"。同时也注重治疗时少针刺,常直接以单针针刺阿是穴,然后灵活运用古典针法,并且配合运动针法,待症状缓解后,予以温针灸标本兼顾,巩固疗效,临床上治愈肩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太素·设方》乃杨上善对《黄帝内经》论治理论的专题阐发:时代与地域不同,病治有异;注重内外合察,用针必知形气在;五脏所伤,治有不同,移易精神,调理脏气;标本不得,邪气不服,针刺须知虚实补泻。其设方理论对临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薛立文  王桂玲 《中医学报》2022,37(4):773-777
贺氏无痛进针法是"贺氏三通法"针刺操作中的一个环节,贺普仁秉承古人"针入贵速""令志在针"思想,其独特的毫针努劲单手进针法、飞针单手进针法、火针进针法操作要领明晰,进针过程注重带气进针、治神守神、刺有深浅.为达到无痛,提出了二指禅、顶指法、夹木锥、捻线法等特色练习法,并身体力行,勤练功法,提高疗效.临床上综合运用三通之...  相似文献   

17.
中医怎样“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末全球医学讨论会上,专家们共同得出一条结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一结论与中医的"治未病"之说不谋而合。中医"治未病"之说在现存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19.
在针灸临床上,患者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其对针刺的认识、信心、情绪以及其痛觉的心理生理特点等。针刺对机体虽是一个特异性的刺激,但其效应则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患者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的关系1-1传统观点: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养生、疾病和医疗的作用,也有过诸多论述。早在《内经》中就有“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说,并指出针刺时“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标幽赋》也提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灵枢…  相似文献   

20.
针灸学是伴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逐步发展形成的,因具备“简、便、廉、验”的特性,适宜领域不断拓展,在民间广为流传。具体到临床,针灸就是一种治疗手段,而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它确定无疑的疗效。因此,可以说疗效是针灸的生命。不断提高针灸疗效,使其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是每个从事针灸研究或临床工作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就20余年来临证感悟,或者说是对如何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点思考,做简要叙述,以供同道参考。着意守神,重在调治“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甲乙.精神五脏第一》),而“本神”之原则,在于调神、治神与守神。“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